(读书笔记)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
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
主题:中国北方一个村庄的礼物交换体系和网络培育的民族志报告
选题:(1)个人经历;(2)国外人类学家关于“礼物”研究的思考;(3)中国“礼物”的自身体系。
(一)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全森林唱歌大奖赛
莫斯的礼物之灵:(1)受礼者必须回馈:基于“豪”(礼物之灵),保留礼物是危险的,迫使受礼者回礼,不回礼会造成严重的麻烦;(2)礼物的不可让渡性,礼物与商品的对立;(3)礼物的给予、接受、回赠三阶段交换过程:(4)夸富宴是整体赠予的体现。
1.回礼的动机:互惠规则(与礼物之灵之争)
(1)对礼物互惠的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互惠或“馈赠——接受原则”是拉美尼西亚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雷蒙德·弗思:互惠观念是毛利人的根本内驱力,补偿或均等报偿;
列维斯特劳斯:表亲婚姻理论,仍受互惠原则的支配;
萨林斯:批评莫斯“豪”的先入为主,萨林斯确定了决定馈赠与交换之一般属性的三个重要变量:亲属关系的远近、合度及慷慨度。交换现象的三种类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否定性互惠;
安德鲁·斯特拉森:等级情境中,送礼者比受礼者优越,回报则是对受礼者的政治控制。(赏赐)
(2)对莫斯礼物之灵和互惠的普遍性模式的质疑
日本恩礼(莱博若):下级不能从上级那里得到礼物;
印度檀施(V.P.瓦图克等):将危险和罪恶转移到受礼者身上;(赠予和回报不对等)
2.礼物的不可让渡性:
在相互依赖的人们之间转让(像弹性带子系住的球,暂时会失去,一拽带子后就会弹回来)
3.礼物与商品
(1)二元对立:
萨林斯:在亲属间礼物交换,非亲属间是交换商品(亲属距离);
葛里高:阶级社会物品趋于商品形式,宗族社会呈现为礼品;
(2)阿尔君·阿帕杜莱在“物的社会生命史”认为物作为商品和非商品,只是物的生命阶段的体现,物有商品化和去商品化过程,这一过程是政治权力、市场、知识等互动产生的结果。(意在消除二元)(补充)
(3)商品交换的目的是占有,而礼物交换的是建立礼物收、收者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1.礼物交换的重要性:
(1)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流动的、个体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而非凝固的社会制度。(导致再生产、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礼物交换的维持)
(2)明确人的界限、创造社会往来中的个体经验;
(3)经济和政治生活的交换。即工具性的一面。
2.国内研究:侧重城市情境中的个人关系和个体策略;在小规模社区环境中社会行为的交换规则研究较少。
(1)中国社会结构:个人本位与体本位之争到关系本位(梁簌溟)、网络本位(费孝通);
(2)相关研究:
雅可博:关系是中国政治的个人基础;
杨美惠:中国的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构成了一种和国家权力相抗衡的非正式的权力;
杨联升:“中国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而事实上是人与超自然存在之间的——行为的回应(喜爱与憎恨。奖赏与惩罚)应当像因果关系一样确定,因此当一个中国人行动时他会自然地预期某种回应或回报”;
黄光国:在中国,互惠规范在很大程度上由等级性结构化了的社会关系网络形塑,并总是通过“面子功夫”而达成。
(三)研究框架
1.特点:(1)礼物交换系统的扩大; (2)将礼物交换视为整体性的社会制度;(3)考察持续的交换过程里表露出的社会关系网络;(4)通过经验性的考察,来检验已有理论。
2.研究主题:(1)中国礼物交换系统的特征,与人类学礼物探讨的对话;
(2)中国文化中个人关系网络和人际行为之道德规则的复杂性;
(3)礼物经济与社会变迁
3.基本框架:(1)田野点介绍(第2章)
          (2)礼物交换体系界定和分类(第3章)
          (3)礼物交换的过程(第4、5章)
          (4)馈赠文化和网络培养(涉及互惠、人情)(第6章)
(5)等级化社会中礼物的非对称流动(即作者关注到的特殊性)(第7章)
(6)社会变迁与礼物交换:以彩礼和嫁妆为切入点(第8章)
(7)社会变迁、网络关系、人情等与礼物之间关系的总结。
第二章 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
1.下岬村历史沿革:从满清末年到共和国早期的社会变迁;
2.区分:通过祭祖仪式分为满汉两种民族。
3.身份体:根据官僚等级制,城乡户籍制和阶级路线,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分为干部、四属户、普通村民、四类分子四个身份体。
4.亲属结构:显著的宗亲异质性,即姻亲纽带在生活上的相互扶助、生产、政治联盟中很重要(与村内通婚相关);与弗里德曼等强调的宗族关系形成对话。
成本利润率
第三章 礼物的世界:初步分类
(一)礼物:不只是物质的礼品,它承载着文化的规则(礼节)并牵涉仪式;
(二)分类:
1.贝夫的五种交换关系模型:(1)可觉察到的一对一交换;
(2)偶发性交换与制度性交换
(3)一般交换与均衡交换
(4)直接交换与间接交换
(5)横向交换与纵向交换轮叶黑藻
2.表达性与工具性的二分法:(1)表达性:赠、收者之间的地位关系决定礼物交换情状(
如:随礼);
(2)工具性:礼物交换状况决定地位关系(如:送礼)。
3.仪式化与非仪式化的礼物(大事情与小事情):
(1)仪式化礼物:
仪式场合中代表性事物:酒席、随礼、请帖、礼单等;
主要类别:按生死婚丧这一自然事件顺序来展开,生育庆典(妇女建立社会关系的机会)、流产与妇女绝育(主体是妇女,但也有男性加入)、订婚仪式、婚礼(4种礼物:礼金、给新房的礼物;新娘的个人礼物;给帮忙者的礼物)、盖房(上梁)、拜寿、丧礼(卷入社会交换网络的最后机会)、偶然的庆贺(入伍、考学)、年度秧歌舞;
意义:仪式化场合中反映出的网络,真实而具体地表现了某家的社会关系的总体。
(2)非仪式性礼物馈赠:亲戚间互访、拜新年和挂线、孝敬礼(礼物的向上流动,接受者优越)和压岁钱、探望病人、食物交换、爱情信物
(3)工具性送礼:间接付酬(事后送礼酬谢)、溜须(基于巴结,目的是建立上层人际网络)、上油(贿赂)
第四章 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体现关系培养的过程)
(一)礼物开支大,能体现出礼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二)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培养:
1.行为层面上,送礼受礼的义务支配了个人选择及其对礼物交换特定情境的态度(礼物交换是一个道义经济体系,礼物交换与道德相关);
2.功能上,提供了一种培养、维持和扩展其关系网的基本方式(转移经济风险,从关系网中寻求社会的支持)
(三)对关系网严重依赖对的原因:
1.互助合作的需要(经济上);
2.社会保障:摆脱生活危机,危急时刻的社会援助;
3.社会支持:生命周期仪式的支持(如:葬礼);
4.政治功能:解决争端、寻求庇护。
晁错教案第五章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交换方式和社会结构)
(一)社会关系:即私人关系;在社会交换情境中活跃的人称为:“社会上的人”;没有培养网络的人被称为:“死门子”,即:“活”和“死”的二元对立
(二)界定私人关系的地方范畴:(1)“实在亲戚”(核心区域,包括家庭成员组成的亲近的族亲和姻亲);(2)“靠得住的”(可靠区域,好友);(3)“一般亲友”(有效区域,即村庄社区的范围)。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关系网络的型构
1.戈夫曼:礼物被视为人际关系的标识或“纽带符号”,是赠予者和接受者间关系性质的证据。
2.发展社会网络方面的成就:交换网络的规模、姻亲的比例、亲属与朋友关系的比率。
3.通过对礼单的检验得出:下岬村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对朋友联系而非亲属关系的严重依赖,大量屯亲的卷入以及姻亲的积极角;
4.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
(1)下岬村的姻亲关系是对宗族模式普遍性的质疑;
(2)下岬村的社区团结和家庭内部的合作是通过亲属关系纽带和非亲属关系共同维持的。
第一:实践性亲属关系:是情境化的、灵活的,并且代表了“功利性的利用人际关系的一种特定情况”;正式亲属和非亲属关系可以看作是纳入了关系网络的实践性亲属关系;下岬村的多数关系(姻亲、朋友、同事)都是靠村民自己建立和培养起来的,而非从其父母和先祖继承来的。(结盟的灵活性,比如对姻亲的选择、远亲不如近邻与本家人的情境化使用)
第二:农村干部在集体化与改革时期都能将更多的非亲属关系纳入私人网络,建立起较大的关系网,从而强化他们的统治性社会位置。
(3)在80年代,村民的私人网络普遍扩展了,主要原因是更多的既有社会网络被纳入到个人的私人网络中。随着宗族力量的破坏,朋友和同事逐渐成为私人网络的另一大组成部分。
第六章 互惠原则与人情伦理
(一)人情的四种含义:
1.人的感情——个人面对日常生活情境时基本的情感反应;
2.一套社会规范和义务;
3.一种资源,恩惠、礼物、社会交换的媒介;
4.特定情境中是关系的同义词。
(二)馈赠规则和互惠变化
1.礼物交换规则反映出的互惠原则:
(1)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即礼尚往来;
(2)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亲属意义上(对什么人随什么礼);
(3)“礼从往来”,即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创造出新型的交换关系);
(4)回礼不能被视为还债(回礼必须被延迟、礼物有所不同,否则被认为是拒绝)。
(三)人情和礼物交换的道德性:
人情:一种基于常识的伦理体系,这种常识包括一套原则和价值
1.沾光:从一些特殊主义联系中获益的意图或行动,其在构筑人情文化方面扮演的角有:
(1)在亲友互助方面发挥着强大的道德影响;
(2)沾光观念支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仪式活动中的行为(发喜糖等);
(3)支配村民们在公开场合抽烟的行为(要分享给旁边的村民烟草);
2.作为社会互助中道德约束的面子
(1)脸和面子的区分:1.脸:要脸,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履行自己的责任,任何环境下都会洁身自好(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在的律令,即,自己要脸);2.面子:社会地位,是通过个人努力或心机而积累起来的声望,要得到承认,需依赖外部环境的(即给面子)。
(2)下岬村的两种脸面:社会的(面子)和道德的(脸)。
3.人情的情感方面和礼物交换的意义:
(1)表达情感反应的方式:递烟或倒酒;随礼;往来和走动;对恩情的回报;
(2)感情就像道德责任一样深刻的影响着村民的行为;
(3)渗透在礼物中的精神,同时含有道德和情感意味,发展感情联系和培养私人关系两方面的因素赋予了礼物交换实践以意义。
(四)健康之路妇科病关于人情的概括:
1.人情在关系网中指导和规范行动者的行为,对人情的触犯被视为严重的错误行为;
2.人情伦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在特定情况下,实际的重点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个。
3.对下岬村村民来说,道德义务更可能主导人的行为,他们生活在道义经济中。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2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礼物   交换   社会   关系   网络   互惠   行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