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变迁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困境与出路

社会关系变迁下传统聚落的保护困境与出路 石亚灵黄勇
The Protection Dilemma and Outle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SHI Yaling, HUANG Yong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Abstract  By comprehensively expounding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verifies the weakening of social relations such as blood relationship, geographic relationship and occupational relationship by virtue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specific cases and analyzes the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an era of information, and with the rise of tourism. This paper also probes the protection dilemma under the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family structure change, social class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replacement and remodeling, and then it explores the prote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change of social relation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trinity”.
Key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ocial relations; protection; change
电厂节能减排
作者简介
石亚灵、黄勇,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摘要文章在综合阐述传统聚落保护现状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减弱的定量验证,解析传统聚落在城镇化进程、信息化时代、旅游业兴起下的社会关系变迁,并从家庭结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功能置换与重塑三方面解析社会关系变迁下的保护困境,进而从“三位一体”等方面探索社会关系变迁下的传统聚落保护模式。
关键词传统聚落;社会关系;保护;变迁
1  传统聚落研究基础
作为城乡规划重要的研究领域(Carmon,1999),传统聚落研究熔社会、经济、实践、政策等于一炉(Kovacs et al.,2013)。聚落的社会问题关注集中于人与传统聚落遗产的关系(Tweed and Sutherland,2007)、公众参与保护规划的过程(Sirisrisak,2009)、基于社会认知的聚落更新方式(Nyseth and Sognnaes,2013);经济方面集中于保护与经济旅游发展的协调(Al-hagla,2010)、社会资本主导下空间生产与空间保留的较量(Yang and Chang,2007)、融资制度(Jones and Bromley,1996);实践层面集中在建成环境(Bagaeen,2006)、保护规划理论(Whitehand et al.,2011)、文化政策(Baez and Herrero,2012)、更新政策(Carmon,1999)、邻里保护和
振兴管理中的指定政策、传统聚落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政策(Couch and Dennemann,2000)以及保护遗产的公共政策(Lee et al.,2008)。研究还涉及指标体系构建的空间/价
陶希圣
值影响评价等技术方法,如传统建筑重建的MCDA技术(Ferretti et al.,2014),以及构建轴线模型的空间句法、建立保护评判模型的GIS法、分析社会关系与结构的SNA方法等。如此多样化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却也避免不了实践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Shin,2010),致使传统聚落出现严重的空心化、同质化、商业化的趋势(杨贵庆等,2016)。随之而来的便是城镇化进程中传统聚落社会关系结构演变、信息化时代下传统生活形态及原住民结构老化、旅游业兴起带来的非社会化生产方式瓦解等社会关系变迁问题。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运作蕴含了中国农村社会资源配置的本原逻辑。社会关系的变迁已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乔杰、洪亮平,2017;杨贵庆等,2016),已有针对传统聚落的人口置换、社会结构变迁、空间隔离和社会异化展开的定性分析,也有学者借助社会学、地理学等原理与方法对传统聚落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静态量化研究分析,而对社会网络的动态模拟与变迁分析尚处于探索
阶段,而当前西南地区传统聚落由于区位弱势、地形阻隔、资源有限、人口流动等使其面临严重的物质衰败、社会关系变迁等问题(黄勇等,2018),其山水与经济环境使传统聚落的社会网络破碎化、变迁现象更加严重,更加难以修复。因此,本文以西南地区传统聚落为载体,以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关系作为切入点,借助社会学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变迁及其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指导社会关系变迁下的传统聚落保护。
社会网络分析用于研究社会活动中不同行动者的相互联系,有量化、可视化等优点。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与内容从初期的小体研究扩展到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分化等问题,研究领域也扩展到城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其影响日渐深远(表1)。近年来,此方法渗入城乡规划的区域、城镇与街区尺度,如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层级结构(侯赟慧、刘洪,2006)、演变机制、城市带经济联系(廉同辉、包先建,2012);城镇交通结构趋势(杨成凤、韩会然,2013)、城市交通模式与经济作用(刘辉等,2013);历史地区社会网络保护评价(黄勇等,2017;黄勇、石亚灵,2017)、社会网络空间结构(南颖等,2011)。基于此,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探究传统聚落社会关系并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复杂肌理,具有创新性。
表1 社会网络分析应用领域
历程应用进展
20世纪30年代表示个人主观感受的图形技术
20世纪40~50年代运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此间,网络分析也被社会学家用于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变化(Borgatti et al.,2009)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中蓬勃发展(Elkin,1952)
20世纪70年代网络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社会学领域(Burt,1992)
续表历程应用进展
1979年逐渐作为组织管理中的一种研究视角并逐渐成为组织行为、战略、知识传播与创新以及消费者行为等研究的新范式
20世纪80年代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既定领域(Klovdahl,1985)
20世纪90年代渗透到物理、生物学科以及管理咨询、公共健康、犯罪等应用领域,在地理学中,社会网络分析也广泛运用于产业集、产业空间结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
电话卡复制
20世纪90年代辐射到物理学和生物学/管理咨询、公共卫生和犯罪/战争等方向20世纪末与旅游(Scott et al., 2008)、医学(Demongeot and Taramasco,2014)和生态学的结合
21世纪初应用于城市网络的组织与结构特征等网络信息化领域、情报学及其他创新技术与方法等领域
2  传统聚落社会关系网络评价与变迁
2.1  整体思路
2.1.1  技术路线
传统聚落社会关系网络评价分为四个步骤:步骤一,研究载体基础数据库构建,本文中指安居镇、丰盛镇、松溉镇的居民户、街区中存在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步骤二,传统聚落社会网络模型构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原理,借助UCINET软件,构建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的社会网络模型;步骤三,社会网络静态结构与动态攻击的评价体系构建,包括由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密度、K—核、Lambda集合等构成的静态指标体系,由最大连通子图和全局连通效率构成的动态指标体系;步骤四,对比分析静态结构与动态评价结果,总结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规律及其对应的空间形态(图1)。
2.1.2  研究载体
为研究其社会网络保护,根据保护情况、经济收入、城镇化水平等综合考虑选取安居镇、丰盛镇与松溉镇为研究对象(图2)。安居镇距今1 400多年,民居院落依山就势,吊脚楼高低错落,历史承载物
丰富多样,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此次的研究范围包括太平街、十字街等长700多米的街区,面积约30公顷,目前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丰盛镇始建于明末清初,自建场初始,商铺、钱庄、茶楼、驿站、医馆、庙宇散布全镇,曾设有仁、义、礼三个堂口,研究范围面积14.6公顷。松溉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半边街—解放街区域,面积1.476公顷。这些古镇不仅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组织,这些社会关系还对应于宗祠、会馆、行会、商会等物质空间。调研获取的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如表2。
图1 技术路线
图2 研究靶区平面图
表2 研究载体居民户数及业态拉弥亚
研究
靶区
规模
(hm2)
常住人口
(人)
原住民
(人)
核心区
原住民
比例(%)
总户数
(户)
调研
总户数
(户)
居住
(户)
商住
(户)
居+餐
船舶自动化设备
(户)
居+娱
(户)
安居镇30    2 104    1 82886.88 438 423 379120 91 23
丰盛镇14.6 1
032 857 82.86 105 98 80 31 27 12 松溉镇  1.476 815 726 89.08 223 114 83 34 18 17
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2.2.1  指标体系
本文对传统聚落社会网络评价分为静态结构指标体系与动态攻击模拟指标。其中,静态指标包括网络密度、Lambda集合、k—核等指标,动态攻击模拟以中介中心度累积攻击下的最大连通子图规模与中介中心度单点攻击下的全局连通效率作为模拟衡量指标。具体如表3。
表3 社会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挂网喷浆
2.2.2  拓扑结构与特征
借助软件平台Ucinet 6.0,构建各镇网络拓扑结构,血缘关系网络结构分散且有孤立居民节点,安居镇、丰盛镇、松溉镇的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网络结构均呈现集聚向心型形态,有少量孤立节点以血缘关系、网络拓扑结构图举例说明(图3)。
图3 血缘关系网络结构示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7:5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聚落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