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论文-关于产业转型的思考

经济社会学论文-关于产业转型的思考宝贝一家亲
关于产业转型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产业基础日趋完善。但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需求拉动下的外延扩张、不断增加要素的投入才得以实现的,而真正标志经济发展内在质量特征的产业转型进展十分缓慢,总体上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产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对中国经济健康、有序、稳定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世纪欧洲地图关键词:产业转型思考
一、产业转型的内涵
理论界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权威和统一的定义。产业转型可以定义为在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由此可见,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及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一般来说,产业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转型。本文研究的产业转型主要指产业结构转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对产业转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克拉克通过其开创性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
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仅论证了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还发现了经济增长后人均产值的增加对结构变动趋势的反作用规律。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工业发展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生产率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托达罗则认为刘易斯理论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很大的阻力,实际上二元经济理论也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此单纯依据该理论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消除二元经济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二元结构理论仍不失其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大量涌现,环境资源短缺现象日益凸现,环境因素越来越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罗伯特·弗
劳什和高乐普乐斯(Frosch,Gallopoulos,198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产业生态学”概念,为产业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产业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构筑经济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产业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产业生态理论为产业转型进一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机械设计》二、20世纪中国产业转型的历程
百人会20世纪中国产业转型历程,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工业的初步建立和发展时期(1895-1927年)、近代中国
工业自主发展时期(1928-1936年)、抗战及战后恢复和内战时期(193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转型时期。
人类登月50周年
1.近代中国工业初步建立和发展时期(1895-1927年)。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经过30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式工业,西方工业文明的因子开始植入中国衰老的封建机体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鼓励私营工业的政策,私人资本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市场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银行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开始发挥杠杆作用,这些都从根本上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近代中国工业自主发展时期(1928-193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内工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这段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弱点,暴露出落后国家发展工业经济在资本、人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协调性和投机性,如工业资本集结于沿海城市;产业结构中轻工业重、重工业轻;工商资本中商业比重大、企业资本平均值低;股票市场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和协调没有得到发挥,外资比重高;民族企业中可变资本低而造成剩余价值高等。
3.抗战及战后恢复和内战时期(1937-1949年)。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占区的扩大,到1938年底,中国原有工业的90%以上落入敌手。因此,中国民族工业被分成两块,一是国民党统治区,二是敌伪统治区。因为日本占领区民族工业处于日本的疯狂掠夺之中,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严重萎缩。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向重工业倾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产业结构运行效率较低。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此中国产业发展基本进入一个产业结构纠偏的时期。至1984年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中国经济理论与指导思想、经济形态与经济体制进入转轨时期。从1979年至1984年,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我国农村和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工农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85年至1992年是中国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阶段,第二产业GDP和就业比重变化不大,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比重上升较快。但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带有补偿性发展不足、调整比例关系的特征。1993年至今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
三、问题与不足
中国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产业转型进程的推进,但中国产业转型过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瓶颈效应1.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产业转型进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一般趋势相比,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尚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的非对称性。国外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经验表明,一般来说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要快于产业高度化的速度。而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主要表现就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由于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工业化初期大量需要劳动力的阶段。过多的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导致农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使农产品需求不足,从而使农业发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城市工业品在农村市场相对萎缩,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失业增加。工业从业人数下降,又进一步排挤农民工,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阻碍了产业转型的推进,从而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就业结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1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0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业   中国   发展   工业   转型   产业结构   经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