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学生姓名:毛水榕
院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交换空间2010专业:人口学
指导老师:万向东教授
20011 年 8 月 8 日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的日益淡漠与人们对回复往昔邻里间和睦融洽关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
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试图从中探讨出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是孟子对理想邻里关系的描述。传统的中国社会在千年来也是如此演绎着,“远亲不如近邻”,相互帮助、闲聊、串门,父辈、子辈、孙辈,世世代代传承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地带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被现代社区多元化的新型邻里关系所代替,邻里矛盾也更加突出。原先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逐渐走向衰落,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
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学术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民生、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普遍表现了对城市邻里关系问题的关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
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为之后的研究初步做出一个研究设计。
二、国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
产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城市社区的出现,使得多学科学者将目光转向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研究。西方学者有关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成果往往分散于各种著作中,纷繁复杂,交叉着多种学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包括邻里关系和社区理论,它对城市及住区的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
(一)邻里单位理论
“邻里单位”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1920年代)提出,其最初作为一
种居住区规划理论而存在,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邻里单位概念首次提出“邻里”概念,并发展出“大街坊”概念,为之后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邻里单位设计过于注重功能主义,忽视了空间规模范围与人认知控制能力间的关系,1960年后在西方逐渐被社区模式理论所替代。
(二)社区理论
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缩影, 因而社会整体背景的变迁必然会对社区及其运行产生各种影响。1887年,滕尼斯《Community and Society》一文公开发行出版,社区理论随之产生。社会学界关于城市社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两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网络研究”是其中与邻里关联度紧密的一种理论,这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归属感、成员共同情感或邻里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三种不同的理论:
1、社区消失论
今古传奇故事版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齐美尔、沃思和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尽管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他们均有着基本的观点:在前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着小规模的、相互熟悉的、同质性较强的人,他们参加同类的工作并具有类似的兴趣爱好。由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对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更容易产生认同感。然而,城市社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潜在差别,特别是文化上的差异性和职业上的专业化差异明显扩大,由此促进了“社会裂化”的过程,社会的分异进而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
观和抱负的差异, 社会认同感将因此而削弱, 其结果是使城市社区的存在失去应有的基础。1938年,沃思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正式提出“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可见,在齐美尔特别是沃思看来,滕尼斯所讲的社区在城市中己不复存在,故称之为“社区消失”。
2、社区发现论
6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有人开始向沃思的观点提出质疑,社区消失论逐渐被社区发现论取而代之,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包括甘斯(Gans, H. J. )、斯塔塞( Stacey, M. ) 以及刘易斯等。甘斯(1962)在大城市的移民区进行考察,得
出这些移民的生活方式并无显著的变化,人际关系也无解体的情况,认为他们的社会合作与人情味仍然相当强;大城市的众多人口、高密度和异质性,对这些移民的影响很小。后来,他进一步提出(1977),许多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仍保留着自己小圈子内的活动,在这些圈子内,人与人之间仍保留着亲密与互助互信的关系;圈外的陌生人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及精神心理并无多少影响。如我们所熟知的“小意大利”、“唐人街”、“旧本城”、“犹太人区”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萨脱斯( Suttles, 1968) 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认为当代城市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地域范围的社区。城市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既没有造成城市社区的衰败, 更不会使城市社区趋于消失。
电视互联网化
3、社区解放论
级进模社区解放论是70年代由费舍尔(Claude S. Fiseher)、费尔曼和雷顿( B.wellman and B. Leighton)提出来的。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一文,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形成的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这种研究视角将会导致社会学忽视人们其他重要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领域,而社区的概念也会缠绕在对场所和居住的强调之中。由此他们认为:对于那些早出晚归的居民来讲,如果仅考虑邻里关系,我们的研究会忽略掉这部分人在居住区域之外的社会亲密关系。因而,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体关系。这就是“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
综上所述,国外对于城市社区邻里与邻里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强调物质空间层面到物质、社会、环境及心理等并重的发展过程。国外有关城市邻里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其研究成果无疑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值得借鉴的宝贵财富。但也应该看到, 国外有关成果基本上就是以发达国家为背景获得的, 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城市社区比较研究尚未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国内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连杆机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也为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建设创造了较为坚实的社会经济背景,可居性与适居性成了当前比较热门的谈论话题,由此,“邻里关系”也很自然的进入到了当今学者的研究与探讨中。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众多
领域的学者普遍表现了对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问题的关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概括起来主体有这几方面: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城市邻里关系与小区模式设计;不同类型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演变过程;新型邻里关系发展模式的探讨。下文试图从上述角度出发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描述
现状描述是研究的基础,不少学者对我国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现状进行了探讨。《邻里之间——当今城市邻里关系调查》(2007)表明,当前中国都市居民邻里关系状况如下:邻居间相互交往少、交往程度低;邻居间缺乏深入了解,相互了解程度低;邻里关系的相互支持功能弱化,相互支持功能程度较低。李芬(2004)进一步研究中表明,城市邻里不再局限于地缘关系,还与亲缘关系(含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对象来源;同时,互帮互助式的理想邻里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
让位于“有礼有节”的现实邻里。
从总体看来,都市居民邻里关系呈现淡化与表层化的特点。这表现在:从横向看,邻里范围的缩小。在前些年,一个居委会,一个胡同,大家在心理上都视为邻里,而现在即使一栋楼,也是“纵是相逢不相识”,在心理上很难相互认同;从纵向看,表现为邻里交往深入程度的降低,彼此的了解只停留于诸如“家里有几个人”这样的表层次上,深入了解的程度较低。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
对于现代城市邻里间关系的弱化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学者黎甫(2007)认为,首先是传统社区结构解体,现代新型社区模式不完善;其次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流动性大;再次是邻里间没有足够的交往空间,缺少公共沟通平台;最后是物业管理公司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服务缺失。而李芬(2004)在基于武汉城区的实证研究中表明,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代际多于(或等于)三代、或者婚姻状况较接近于社会常态,获得良好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就更高。廖常君(1997)更从城市问题的角度提到,近年来治安恶化与城市邻里关系淡漠也紧密相关、互为因果。治安恶化反过来使得人们神经紧张, 加强防范, 装铁门, 安猫眼, “家人自扫门前雪”, 不敢管别人的事, 见义勇为、相互关心的事少了。这些又妨碍了邻里之间的交往, 使淡漠的邻里关系雪上加霜。
(三)城市邻里关系与小区模式设计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冷漠引起了社会居民的担忧,希望能回复往昔邻里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为此,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从小区模式设计的方向进行研究探讨,试图寻有利于邻里关系和谐的小区设计模式。杨曙光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1:2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201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区   邻里关系   城市   研究   社会   邻里   关系   学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