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的认知机制:自我与他人表征的视角

社会关系的认知机制:自我与他人表征的视角
杨 帅1黄希庭2
【摘 要】浮游生物网社会关系的认知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认知网络,指个体对自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个体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首先在于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即自我独特性,在各类研究中表现为自我参照效应,精细加工说、组织加工说和双加工假说对此进行了阐释;个体在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扩展,将亲近、相似或内体他人纳入自我概念,表现为自我和他人信息加工具有相似的认知和神经过程,相关假设有心理理论和共情等。关于人我关系的形成与展现,近代西方的理论主要有自我解释理论、关系自我理论和自我扩展参照模型。未来应进一步立足于人我关系,采用多学科方法探讨处于动态人际背景中的社会关系的认知及神经机制。
图书管理系统【期刊名称】心理研究
【年(卷),期】2017(010)001
制动电阻【总页数】7
【关键词】社会关系认知;自我与他人表征;自我独特性;自我扩展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认知机制的系统探讨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目的在于理解人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可操作化定义为社会背景中个体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包括三个层面: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即自我独特性;在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扩展,把亲近、相似或内体他人纳入自我概念;对概化的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即社会知识的认知[1]。21世纪以来随着脑电研究技术的介入,社会关系认知的研究主题旨在理解大脑功能怎样支持社会行为背后的认知过程,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有:自我知觉和自我知识,立足于自我参照加工,认为自我参照是大脑功能的基线模式,而自我知觉是一种动机过程;对他人的知觉,包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理论的神经基础、整合非言语线索和心理状态以及孤独症等患者理解他人心理能力的缺失;自我知觉和他人知觉的汇合,包括相似和亲近他人信息加工时内侧前额叶皮质的作用和共情研究;社会知识,包括社会知识表征及运用社会知识进行决策的心理机制[2]。然而,很多研究结论处于理论假设阶段,围绕社会关系认知还有很多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每一次探讨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深化着人类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1 自我与他人表征的差异
吉西他滨
1.1 自我独特性的认知基础抗原决定簇
人类生存首先依赖于将自己与他人及社会所有物相区分的能力,即自我独特性的觉知。Rogers, Kuiper和Kirker开创性地进行了自我独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与字词编码相比,自我参照编码导致记忆提升,该现象被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selfreference effect,SRE),相应的加工被称为自我参照加工。由此认为,与自我有关的认知加工可能是独特的、更深层次的和更有意义的心理过程[3]。Conway和Dewhurst较早引入他人参照任务,学习阶段分为三种条件:自我参照、他人(John Major,英国时任总理)参照和褒贬判断,采用5点量表(1代表“总是符合”或“积极”,5代表“极少符合”或“消极”)对人格形容词进行判断。在测验阶段进行再认和R/K(remember/knowing)判断发现,再认率没有差异,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R反应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呈现自我参照效应[4]。该研究分离了自我参照加工的认知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自我的独特性,且主要表现在R反应中。
采用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手段的研究也证实了自我独特性。自我相关任务在多个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时间窗上呈现有意义的激活,其中备受关注的是200-400ms时间窗口,自尊、內隐自我加工、认知性自我评价等与该时间窗的特异性激活有
关[1]。另一个有意义的是300ms及以后的时间窗口,研究发现各类与自我有关的任务特异性地诱发了该时间窗,称为晚期正波效应(late positivity effect,LPE)。自我相关加工的晚期正波效应被认为反映了个体的内在动机,即人们分配给自我刺激和任务较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也有研究者认为和情感信息加工的ERP激活模式相似,自我相关性可能和情感评价存在相关关系[5]。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也证实,自我相关加工特异性地激活了一系列的功能脑区。其中,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回皮质同时参与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识的加工;内隐和外显自我信息的加工主要是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皮质/楔前叶、次级前扣带回皮质、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同时参与[4]。但是,个体所表征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全脑表达的,因而研究者更倾向于把自我及其神经基础看作某种“集合”,而非孤立地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个特定脑区。
未成熟儿
1.2 自我独特性认知机制的争议
自我独特性通常表现为自我参照效应,但自我参照效应的认知机制一直备受争议。Rogers等认为是由于自我知识形成了专门的、独特的认知结构,凡符合这一结构的信息或与自我密切相关的刺激都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加工,并产生较好的回忆[3]。后续研究者分别提出精细加工、组织加工和双过程等假设对自我独特性的认知过程进行诠释。
自我参照加工范式起源于记忆加工水平的研究,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精细加工说是对记忆加工水平说的拓展,认为除加工深度之外精细加工还应包含项目具体性(item-specific)的加工。这种加工不依赖于对系列中其他词的加工,而是在该词与记忆中早已存在的信息或结构之间建立多重联系。根据精细加工说,自我参照之所以能提高记忆是因为自我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认知结构,一旦被激活,就能在记忆材料和早已存储在自我结构中的其他信息建立联系,这些联系会为随后的回忆提供多种通道,从而促进记忆成绩。精细加工说得到了早期研究的支持,研究发现,记忆材料是名词时产生的自我参照效应比人格形容词时要小[1]。组织加工是指信息加工时根据一定语义标准将项目 “捆绑”在一起的过程,其加工过程包括词与词之间的直接联系以及同属于一个范畴的词语之间的间接联系。从本质上来讲,组织加工是一个编码加工的过程,即把项目按照既定语义标准进行分组。研究证实,当提升语义加工任务中词语的组织性时,自我参照与语义加工任务的再认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自我参照效应消失,证实了自我参照促进记忆的认知过程可能是组织加工的作用。Klein和Loftus则提出双过程假设,认为自我参照效应是精细加工和组织加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中发现,当单词间无关联时,自我参照和归类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都优于精细加工任务,这
说明自我参照任务与组织加工有关;当单词间有关联时,自我参照任务与精细加工任务产生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异,都优于组织加工任务,也说明自我参照任务与精细加工有关。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1:1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加工   参照   认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