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

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
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
□ 田 丰 李夏青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社交软件普遍应用,人们社会互动过程也随之产生了
新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体中出现的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并存的社会交往模
式,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关系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试图以青年体的网络
行为为案例,基于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社会交往模式的分析,探讨网络时代青经验与勇气
年人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希望能够以此探索和拓展网络时代关系理论研
究的适用性。
关键词:互联网;关系;社会交往;虚拟空间;社交软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网络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尤其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是对于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人,更是一早就开启了网络社交的“潘多拉魔盒”。在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业缘等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之外,虚拟空间的人际互动也在发挥着扩展关系网络的作用,且出现了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的关系网络交织和重叠现象[1]。同时,在青年人体中广泛存在着虚拟空间人际互动的新载体和新形式—、微博、朋友圈、点赞、转发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创造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新形成机制。青年体网络社交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机制催生了现实生活社会关系和虚拟空间社会关系并存的现象,这对传统的社会关系理论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理论革新和拓展机遇。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还是虚拟网络空间的社交行为,都与搭建社会关系网络,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收集和获取信息,获得社会资本有密切联系。格兰诺维特于1973年发表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基于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方面尺度将关系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2]。格氏认为,强关系的朋友圈重叠度高,信息同质性强,主要承担体内部的纽带作用;而弱关系的主体异质性
理论探讨Li Lun Tan Tao
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强,信息传播需要经过较远的社会距离,因此促进了信息、资源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换。依据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上的不同特征,格氏提出了“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格兰诺维特提出弱关系理论以及随后引入嵌入性概念,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开启了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热潮,进而带动社会资本、结构洞等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发展。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对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提出社会资本由社会关系、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两部分组成[3]。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来自“社会结构”的资源,封闭而稳定的社会网络结构有利于个体动用社会资本[4]。博特认为社会资本是关系中蕴含的资产,提出“结构洞的社会资本”,这一论断与格氏所提的“弱关系”效用有所呼应[5]。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弱关系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威尔曼和沃特利认为强弱关系的作用各有侧重,在不同情境下强弱关系能够满足不同需求,弱关系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6]。
中国学者在验证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理论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的发现,研究者较为集中的共识包括中国社会中关系与西方社会中关系的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义务、信任、互惠等方面具有较大不同。潘允康与林南认为以纵向关系为主的中国家庭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国人的行为选择呈现出明显的类似亲属的强关系依赖特征[7]。边燕杰在开展职业流动调查时也同样发现了这些中国的人际关系,并提出“强关系假说”,肯定了在中国社会中强关系能够在基于信任与义务的基础上为个体提供代价更高的帮助[8]。中国社会中强关系扩张的能力与价值在后续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亲属与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了个人获得实质帮助的社会网络[9],在精神支持与财务支持方面都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10]。边燕杰将关系定义为行动者之间特殊主义的、带有情感彩的、具有人情交换功能的社会纽带,以体现中国文化下关系所具有的感情、人情、面子、回报等丰富的行为内涵[11][12][13]。中国学者对弱关系理论也提出了一些反思。李继宏批评格兰诺维特对关系概念的设定没有考虑历时性、不对称性、互为主体性,把关系的向度和强度看作静止的、对称的和二元对立的概念建构[14]。刘林平也认为关系并非既定的、静止的,“弱关系理论”的强弱二元性无法解释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并立足于关系发展的历时性与动态性,通过增加时点的方式,形成了四种关系组合类型:强关系、弱关系、弱强关系和强弱关系[15]。
中国学者对弱关系理论的验证、延展和批评多集中于现实生活的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网络,其研究工具和测量手段是基于社会支持网、春节拜年网、餐饮网等。即便是一些调查研究中设计了与虚拟空间社会关系研究,也最终把落脚点放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和关系网络[16],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自身的路径依赖,习惯性将虚拟空间的关系归结于现实生活的关系;二是虚拟空间人际关系网络测量难度大,依靠线下问卷调查恐怕难以准确测量,而大数据方法往往因为数据难以获得无法施行;三是格兰诺维特提出的依据现实社会人际互动的类型化的强-弱关系概念不能够完全适应虚拟空间社会关系的分析。
事实上,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17],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又编制了一张“崭新”的社会关系网,两张看似平行的社会网却又凭借着主体节
点的对应关系而产生交集,为社会关系类型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维度。Rheingold也指出发源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存在,但并不仅存在于虚拟空间,网络社交关系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已经发展出新的活力[18]。戚攻认为网络社会是“‘依存’于现实世界的,其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并非现实世界的‘翻版’,而是提供了发展的多样性选择”[19]。童星与罗军认为网络社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现实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20]。
更多的研究发现,在虚拟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影响要比现实社会更为复杂。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生产”一个或多个节点,从而形成更多的连接,以使得自身网络不断向外蔓延。相关调查也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远程参与和本地参与都具有正向作用,增加了与朋友和亲戚的当面和电话联系,无论其所处位置是邻近的还是相隔较远的[21]。Wellman还指出网络社会改变了原有以家庭或体为节点的社区网络,个人成为连接的主要单位,每个人都具有选择与创建个人社区的权利,而不是像他们周围的人一样融入同一个体[22][23]。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间的切换和操作,将资源从一个网络转移到另一个网络。这意味着个体与另一个网络的联系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创造了联系、贸易和合作的可能性[24]。Buettner在对求职社交网站LinkIn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发现,求职过程中关系的作用远比弱关系理论假设复杂得多,他比较了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和网络空间社交网络在集中度、对称性、影响方向、关系
强度和动态性五个方面的差异,在控制了一些条件的前提下,弱关系与求职的成功率可能出现负相关
关系[25]。
其实,不管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和虚拟空间社交网络的重叠程度和差异性如何,互联网技术有助于人们维持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获得现实社会关系之外更多社会交往的选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较于现实社会,虚拟空间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延展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限制更少。尽管心理学者邓巴曾提出,受制于大脑皮层容量,为了保持有效地记忆、管理、组织,一个社会组规模会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并预测148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平均理论限值[26]。该研究成果被媒体演绎为邓巴圈,而Buettner研究发现邓巴圈上限在虚拟空间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7]。电子设备存储容量远远大于大脑皮层容量,借助于电子设备,每个生活于网络时代的青年人都能存有数目庞大的社会关系,还有若干个规模动辄百人的虚拟社交,可见关系网络延展的空间潜力巨大。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研究打开了一扇理论的窗户,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关系理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是格兰诺维特强弱关系的界定是基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直接交往和互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现实社会并行、交织的虚拟空间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交往行为和互动关系。尤其是既有的研究发现,虚拟空间的人际互动方式和关系类型存在着较大的不同[28],而虚拟空间关系网络又有可能与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交织在一起。从格兰诺维特对关系功能的界定来看,信息资源与发展机会的流动是弱关系的意义所在,而虚拟空间关系网络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这意味着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时代,研究者
对关系类型分析必须同时考虑虚拟空间关系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影响,对关系的界定也应该兼顾和结合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重新建构符合网络时代研究需求的社会关系类型。二是格兰诺维特及其后续的研究者们较多使用基于关系强度的、二元对立的角度来看待关系类型,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泾渭分明,并不存在着一个可以填补的中间地带,将任何一种关系都强硬地纳入了强弱之中的做法有失偏颇。在后现代理论者的反思中,消除二元对立是其努力的一个方向[29]。因而研究者也需要反思格兰诺维特提出关系强度的连续性,在强弱关系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来解读介于中间地带的关系类型。第三,在以往关系理论研究中,强关系和弱关
系都是出于静态视角的观察,缺少时间维度的考察,一旦引入时间维度后,可以看到强关系和弱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能随着时间流逝、互动频率的变化进行转换,甚至也有可能出现强弱关系转换或者弱强关系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关系类型。第四,格兰诺维特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弱关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弱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强关系体相互桥接的,其理论假设在现实社会中是成立的。但互联网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公共性的平台作用,这使得一些源自于陌生人信息和互动也有可能发挥类似于弱关系的作用,比如在推特、微博等的带有极强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平台上,比弱关系还弱的“陌生关系”或者“点赞之交”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毫无疑问,网络时代的人际互动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关系理论对研究者解读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社会关系类型有较大启发,但需要进一步结合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人际互动来重新思考和划分关系类型
及其形成机制,本文将以青年体为例,先讨论虚拟空间关系是否可以实现现实社会关系的功用,进一步划分网络时代的关系类型及表现形式,再探讨关系类型之间的转换机制,最后基于前述内容提出理论研究的反思和经验研究的展望。
二、虚拟空间的关系功用
1.虚拟空间的强关系功用
格兰诺维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一周两次以上互动则属于高频率[30],而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客户端突破了时空限制,青年人使用网络即时通讯高频率互动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网络社交、互动、反馈的频率不断提高,虚拟空间高频互动完全可以满足强关系的概念界定。
虚拟空间的多样互动方式丰富了人们情感沟通的选择。基于典型的网络社交软件功能分析,有研究者认为开放性、低成本的网络社交行为虽然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沟通[31],但从其功能性来看,同样可能发挥着强关系的连接感情作用,这也使人们不得不淡化互动的双向性,以一种功能性视角重新定义虚拟空间互动的情感连接能力。除此之外,网络社交还催发了多对多的聊形式,成为诸多强关系体的选择。以现实社会强关系为基础形成家庭、朋友、同学等,聊模式能带动更多参与者,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情感互动。因此虚拟空间人际互动在某些情
芒硝矿
况下不但能够帮助双方在信息获取上获得互惠,而且可以实现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互惠。
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的边界日益淡化,基于现实社会产生的人际关系向虚拟空间移植,并发挥信任关系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产生于虚拟空间或者主要存在于虚拟空间的人际关系,随着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网络社交的实名化,为青年人之间建立信任提供了现实可能。虚拟空间内形成了大量的青年网络体,如粉丝、书友、车友,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兴趣或经历,持续地参与增加了青年对体的归属感,也能够衍生出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现实生活脱域的虚拟社交互动反而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放松的社交话题、高频的社会互动,都有助于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信任和亲密关系。
考虑到虚拟空间人际互动在连接上的便利性,虚拟空间内强关系发挥作用的可能性更大,比如基于强关系建立早已成为人们求助或提供实质帮助的重要场域[32]。同时,格兰诺维特所认为的强关系维系成本较高,强关系网络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必然会局限在一定范围内,进而衍生出强关系体的同质性,同质性的强关系体的信息获取和交换作用就会受到弱化。从社会关系在信息传播上的功用来看,虚拟空间为人际互动提供了多向度的沟通模式,不仅降低了强关系的维护成本,而且为拓展强关系范围提供了可能,更加有利于强关系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供给的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以往强关系连接之间信息同质性的缺点。
言及于此,不难看到虚拟空间内社会关系的连接可以实现格兰诺维特对强关系功能的界定,不仅现实社会中的强关系可以转换成为虚拟空间中的强关系,在互动频率、情感支持和提供实质性帮助等维度上都可以满足关系理论的界定标准,而且虚拟空间内也具有独立形成强关系的可能,尤其是考虑到借
助于智能设备和社交软件,青年人虚拟空间强关系覆盖面能够更宽、维护成本更低、信息的异质性更强。
测针2.虚拟空间的弱关系功用
关系理论之所以引发学界的重视,是因弱关系的主体异质性较强,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并且由于关系强度较弱,无须花费大量成本维系,故而弱关系能够延伸展开的范围远远高于强关系,由此带来的收益甚至可能超过强关系。有研究者认为在人们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受制于维系关系成本和大脑皮层容量,弱关系的比例高达80%(邓巴系数)[33]。弱关系理论的提出拓宽了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价值,而虚拟空间中人际互动使得人们在弱关系的拓展和维系方面更为容易。
虚拟空间的社交互动多样且便捷,存在大量成本近乎为零的弱关系,这为青年人通过维系弱关系,寻求信息或资源提供了新的选择。在维系关系方面,
Ellison提出的关系维持理论认为向他人发出关注的信号是维持双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4],而发出关注信号则是青年人虚拟空间最常见的人际互动方式。青年人网络生活中弱关系连接很多时候就是基于社交软件的点赞、评论、转发、发祝福等轻量级互动之上,且对他人消息的回复、动态的点赞与评论等反馈行为成为维系关系、发出关注信号最便捷的方式。Burke与Kraut的研究也发现像点赞之
类的一键式交流虽难以将关系强度提升,但也可以发挥传递关注信号、维系弱关系的功用[35]。由此可见,虚拟空间为弱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桥接可能。
方兴滨尽管虚拟空间里弱关系带动情感升温的可能性不大,但弱关系之间的人际互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亲密关系。Thoits认为由于强关系连接之间的关系羁绊较强,倾诉问题会引发体性不安,造成个体更大的痛苦,而弱关系则没有关系羁绊的顾虑,且弱关系所提供的信息与资源往往有助于解决问题,所以个体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优先选择向虚拟空间里的弱关系倾诉[36]。加之虚拟空间仍然可以选择使用匿名方式进行互动和沟通,关系双方无须顾忌角形象与表达方式,更容易将平时隐藏的价值信念展示出来,形成一种与现实社会亲密关系相似却又不同的亲密互动行为[37]。
虚拟空间中弱关系在信息传递上的互惠是远远超出了现实社会弱关系的,互联网可以使现实社会中素未相识、不存在生活交集的青年人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网络社交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范围与效率不断提升。弱关系的互惠功能甚至超出了信息传递的需要,Ellison等人观察到网络时代社交机制的改变,提出实质性的内容无须一对一的沟通,这大大降低了弱关系的心理互惠门槛,互惠模式也不再是局限的双向互动,而有可能逐渐朝着多向互动转变,这对于互惠效率与互惠程度的提升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38]。并且,虚拟空间内的交流具有同步性与异步性相结合的特征,不仅为资源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更为资源的储存提供了空间,使得互惠关系得以突破时空的隔
离[39]。
可见,虚拟空间中青年人拓展和维系弱关系更为便捷且潜力巨大,、朋友圈、点赞等行为都能够起到维系弱关系的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社会的社交机制,广播式交流、一键式交流、多向互动等新的社交模式都能够带来更为宽泛的弱关系,虚拟空间能够实现弱关系功用。
三、网络社会关系模式的演进
前文中论述了虚拟空间既可以复制和移植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也可以自主产生强-弱关系,并且能够实现格兰诺维特依据关系力量所划分的强-弱的关系功用,如边燕杰认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人际互动具有相互促进、双向渗透功能,为社会网络的虚实转换提供了双重动力[40]。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关系力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虚拟空间可以复制和移植现实社会关系网络,也需要注意到现实社会与虚拟空间关系力量也有可能是不一致的。保持一致的是现实虚拟均是强关系和现实虚拟均是弱关系;不一致的是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和现实弱关系虚拟强关系。现实虚拟关系力量保持一致的易于理解,而关系力量保持不一致的则是格兰诺维特所未曾预见的类型,下面本文将重点论述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关系力量不一致的表现形式。
1.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
现实强虚拟弱的关系类型在生活中容易被忽略,人们直觉的会认为现实社会强关系会被复制和移植到虚拟空间,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和职场中的老板与员工。尽管都有现实
强虚拟弱的关系存在,从形成原因来看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亲缘关系赋予了亲子之间与生俱来的强关系,依靠家庭生活、亲子互动不断维系加固,虚拟空间互动只是现实社会的补充,可以视为补充式关系不一致。职场中老板与员工之间现实强虚拟弱的关系存在往往是选择性的结果,员工有意识在工作场域之外保持生活的独立性,在下班之后的虚拟空间中竭力避免出现职场互动,可以视为逃避式关系不一致。
深入观察父母与子女、老板与员工之间出现的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两者在现实社会中均存在固定关系,前者是血缘关系或者是亲缘关系,后者是雇佣关系或者是业缘关系,这两种固定关系的长时间线下相处保证了互动的高频率,为互动内容提供了具有实质意义的共同话题,但其关系扩展和延伸到虚拟空间缺乏必要性。第二是角地位不对等关系,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老板与员工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地位落差,基于固定关系的角扮演导致其互动模式也更接近于基于权威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前者是典型的传统权威衍生出的家长式互动关系,后者是法理型权威衍生出的科层制互动关系。
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的不一致状况与青年人自身需要相契合。现实强关系为双方带来紧密互动的同时,也为关系套上了现实生活的羁绊与社会规范的束缚,导致青年人在虚拟空间产生、基于现实强关系的社交互动和行为必须与自身角具有高度同一性,一旦出现角扮演失败,违背了人们的角预期之后,就会违反了现实生活的社会规范,受到相应的惩罚。因而,青年人不愿意在虚拟空间中仍然
受到现实生活规范的束缚,为了避免在虚拟空间中做出超乎对方预期的行为,更加拒绝现实强关系参与到虚拟空间的社交生活中来。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在互惠程度层面,现实强关系以提供现实维度的实质帮助为主,强关系向虚拟空间的渗透不仅对互惠程度的提高帮助不大,反而还会增加关系维持的身心成本。由此,结合考虑关系维系成本与其功用,出现青年人现实强关系虚拟弱关系不一致的互动状态,可以视为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2.现实弱关系虚拟强关系
虚拟空间互动使青年人具备了更多的社交选择,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接触到更多人,有利于建立基于兴趣、爱好等共同目的的强关系。特别是一些小众的兴趣活动,其体人数本身相对有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汇聚到一起,却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集聚,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因而,青年人虚拟空间强关系多是建立在互动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出于共同的目的、兴趣形成关系连接,并有可能为了达成共同目的持续互动,建立并巩固虚拟强关系。
现实弱关系虚拟强关系的例子分布较广,几乎在所有基于兴趣爱好形成的网络平台和虚拟空间中都有呈现,早期BBS论坛里的好友,现在网络游戏中的队友,乃至于同一个明星或者网红的粉丝都有可能形成虚拟空间的强关系。比较典型的是由明星粉丝青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2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关系   虚拟空间   社会   网络   现实   社交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