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最蓝的眼睛_中透视黑人自身弊病.

2010年 第
贯通伤期 安徽文学
4
一 、 引言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 品形成了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它区别与哈 雷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来的黑人第二次文学浪潮的作家 就在于她并不是一味的鞭笞白人文化或者百般力图抹去自 身的黑人印记 。 她所关注的是如何去挖掘黑人民族内部的 文化精髓以及如何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 该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 。 这也是莫里森不同于以 往黑人作家的伟大之处 。 对于 《 最蓝的眼睛 》 一书, 美国各 大报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好评 。 纽约时代的评论认为, 小说中 “ 充满如此多的痛苦与惊奇, 堪称一部诗篇 。” 豪斯 顿日志称赞道:
“ 大胆, 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 使其 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 。”
由于黑人文学长期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学之外,因此 对黑人文学这一块研究一直都不是很多且资料也比较缺 乏, 国内外对于莫里森的研究主要也是随着其 1993年获诺 贝尔文学奖前后渐渐兴起 。 国内目前对莫里森的小说 《 最 蓝的眼睛的眼睛 》 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角度探讨黑人体 如何在白人社会的文化霸权压迫下逐渐迷失自我,并走向 自我憎恨的末路 。 在这些研究中很少能看到对黑人自身 体的批判 。 纵观历史,自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北美大陆那 一刻起, 他们便低人一等, “ 黑 ” 与 “ 白 ” 这对术语很容易变为 好∕恶, 物质∕精神, 邪恶∕天使这样的善恶对立概念, 因 为日常用语假定黑为否定面, 而且把白, 黑设定为对立面, 而不是作为一个范围内的细微差别, 因此 “ 黑人几乎一直被 放在邪恶的一面 ” ②
。 即便是黑人奴隶被解放以后, 他们仍
然处于被世人同情,怜悯的境地 。 尤其在二十世纪后殖民 主义批评理论风靡西方评论界以来, 很多第三世界的文学 批评家更是联合起来反抗第一世界的白人文化霸权 。 被称 为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的弗朗茨 ·法农指出, 种族主义使殖
政治生态民地人民丧失了自我意识, 盲目地认同, 臣服于白人的 “ 普 遍 ” 标准, 由此对黑人心理造成严重扭曲:“ 种族主义文化的
定义就是不准黑人具有健康的心理 ”
。 ③
汤静受其影响, 作为第三 世界的中国学者也倾向于以 “ 后殖民理论 ” 来抨击被称为 “ 宗主国 ” 的西方文化 。 然而, 此篇论文另辟蹊径, 反其道而
行之, 从黑人文化自身出发, 揭示其体内部滋生的问题以 及其内部所隐藏的弊病 。 小说
《 最蓝的眼睛 》 描写了一个黑 人家庭如何在一片 “ 充满细菌 ” 的土壤 (暗指黑人社区 上逐 渐迷失自我, 心灵扭曲并最终走向毁灭的 。 作者莫里森大胆 揭示了黑人社区的种种病态心理,并力图唤醒这一迷幻的
黑人体 。
二 、 对白人文化的顶礼膜拜
小说中所描写的黑人体统统以白人的审美标准为参 照点, 他们极力想抹去自己身上带有的黑人特质 。 他们对白 人的顶礼膜拜达到了顶点以至于他们憎恨白人, 憎恨自己, 憎恨这
一切所带给他们的羞辱 。 詹姆斯 ·鲍德温指出:“ 在美 国没有一个黑人不曾想过打碎白人的躯体,让他们不再高 不可攀 。 ” 他们处于一种俩难的矛盾境地, 一方面, 他们对白 人恨之入骨, 而另一方面, 他们又极力向白人靠拢, 否定自 身体的一切元素 。 小说中一位叫做杰拉尔丁的中产阶级 妇女, 她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除掉身上一切 “ 黑鬼味 ” , 在 言谈举止, 生活方式上向白人看齐 。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她对 自己的种族和肤产生了强烈憎恨 。 婚后, 她由不自主从生 理上,情感上排斥自己的黑人丈夫 。 连自己丈夫摸过的把
手, 她都要用抹布擦一遍 。 同样, 对儿子尤尼奥尔, 她亦保持 距离, 从不肯对他亲昵 。 她告诫儿子说, “ 我们是有人种 ” , 不是 “ 肮脏的黑鬼 ” , “ 有人种又干净又安静 ” , “ 黑鬼肮脏 又多舌 ” 。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黑人, 她自视自己高于其他 黑人一等,她极力想抹去自己的黑人彩 。 同杰拉尔丁一 样,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个同样崇奉白皮肤与洁净的拥有浅
视觉检测
从 《 最蓝的眼睛 》 中透视黑人自身弊病
◎ 徐露露
(南京理工大学外语系
江苏 ·南京
210002
摘 要 从二十世纪 20年代以休斯为代表的黑人文学的第一次浪潮到 40, 50年代以赖特, 鲍德温为代表的第二次黑人 文学浪潮再到以诺贝尔奖获得者 ---莫里森为代表的第三次黑人文学浪潮, 黑人作家们从当初的第一次浪潮的单向 “ 认
同 ” 到第二次浪潮的的激烈 “ 反抗 ” , 然而到了莫里森这一代黑人作家, 他们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 少了几分激愤 。 本文以 小说 《 最蓝的眼睛 》 为蓝本揭示莫里森是如何从自身所属体的角度暴露其隐含的种种问题 。 并非黑人体所有的问题
都归罪于来自白人的
“ 文化霸权 ” 的侵蚀, 黑人文化有必要进行自身批判 。 莫里森在此呼吁黑人体必须正视自我, 解放 自我并融入现代美国社会 。
关键词 莫里森 黑人文化 文化霸权 自身批判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 04-021-02
21
黑皮肤的人 ---索普海德 ·丘奇 。 这是一个误以为自己的 混血血统可以让其高人一等的愤世嫉俗的牧师 。 莫里森塑 造这个人物时不仅让读者认识到他的恶劣本质,还批判了 那种逃避种族, 自我仇视的自欺欺人方法 。
三 、 扭曲变异的黑人家庭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家叫 Breedlove 的黑人家庭, 具有讽 刺意义的是这个家庭与他们的姓氏 Breedlove 所蕴含的意 思截然相反 。 这个家庭里毫无关爱, 温馨可言, 有的只是父 母之间永无止境的争吵 。 父亲查理从小便被父母抛弃, 几 乎没受过多少教育 。 查理一生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爱,也从 未品尝过家庭的温馨, 他脑海中的 “ 家 ” 只是一个模糊的概 念 。 他虽然成了家但是对于家庭角和责任并不清楚 。 他 终日无所事事, 饮酒作乐, 不顾妻儿的生计 。 他在青年是所 蒙受的屈辱,他一股脑儿的全发泄到他的妻子身上 。 每当 醉酒以后,他总是对自己的妻子大打出手 。 他甚至缺乏最 基本的伦理道德观, 查理的身上充满了暴力, 粗俗与堕落的 劣根性 。 他最后用最丑陋的堕落行径回报社会, 直到 “ 自己 的仇恨到一种甜蜜的表达方式 ” ---也就是他在一种癫 疯与爱怜的错综复杂情感中将自己的亲生女儿
了 。 实 际上, 查理是一个 “ 施害者 ” 与 “ 受害者 ” 兼于一身的黑人男 性形象 。 他把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带给他的羞 辱连同他自身带有的性别歧视一齐再转嫁给黑人女性, 使 之成为 “ 受害者中的受害者 ” 。 小说 《 最蓝的眼睛 》 中的母亲 波琳则是一位对白人文化俯首帖耳,巴结的形象 。 当她在 一个白人家庭力到一份保姆工作时, 她欣喜若狂, 以为自 己到了归宿 。 他对这家白人忠职尽首,而与此同时他对 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却越来越冷落 。 有一次女儿皮克拉有事 来她, 不小心把一盘刚做好的草莓派打翻在地, 波琳的第 一反应不是去关心自己的女儿是否被滚烫的果汁烫伤, 而 是暴跳如雷, 狠狠给了皮克拉一巴掌, 因为皮克拉弄脏了主 人家的地板,接着她就忙着安慰受到惊吓的小女主人 。 可 想而知, 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家庭里, 黑人小女孩皮克拉怎能 会有幸福的生活,这样一个变异的家庭对皮克拉后来的毁 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四 、 病态的黑人社区
在小说中, 作者莫里森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对整个黑人 社区予以了批判, 暴露了黑人社区团体的趋炎附势, 冷漠无 情的病态心理 。 当社区黑人们知道皮克拉竟然怀上自己父 亲的孩子以后, 整个街区都在指责查理的无耻行径, 可是他 们也在似乎指责皮克拉的罪过 。 人们
议论着,巴望着那个 没出世的孩子最好死掉 。 但是唯有克劳迪娅妹希望这个 孩子出世, 她们甚至拿出自己的零用钱买了金盏花种子, 希 望金盏花能够开花,那么皮克拉的孩子也就能活了下来 。 然而, 金盏花并没有盛开, 克劳迪娅难过地说:“ 是这片土地 土壤不好, 所以有些花根本无法成长, 不能滋养某些种子, 也生长不出果实 。” 这里的 “ 土壤 ” 也就是皮克拉所处的黑 人体 。 随着社会发展, 黑人之中有一部分人幸运地步入 中产阶级, 他们自以为已脱胎换骨, 高于其他 “ 黑人 ” 一等 。 因而他们将自己曾受过的歧视和虐待转嫁给更贫穷,弱小 的同胞, 发泄淤积的压抑, 以求得心理平衡 。 这种变态心理 在黑人社区非常普遍 。 “ 我们所有的污垢, 倒在了她身上, 她 默默地忍受着 。 我们所有的美丽, 源自于她身上, 她带给了 大家 。 ” 这里克劳迪娅觉得黑人社区把它所有的垃圾都倒在 了皮卡拉一个人的身上,皮克拉成为了整个黑人社区的替 罪羊 。 她的丑陋使他们感到了自己的美丽,她的不幸让他 们看到了自己的相对幸运, 她的沉默给了他们讲话的机会 。 Chikwenye 作出过如下评论:“ 纵观全书, 替罪羊 (将自己所 受施与他人 自始至终是书的主题, 杰拉尔丁的猫, 还有皮 克拉都是替罪羊 。 他们通过某种暴力仪式而成为美国社会 的替罪羊 。” ④
五 、 结语
2011安徽高考语文
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 最蓝的眼睛 》 在黑人文学史乃至整个美国文学史上都 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 随着 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轰轰烈 烈地进行着的时候,很多人都在为黑人体的悲惨命运打 抱不平的时候,作为黑人女作家的莫里森却在冷静地思考 着她所属的这个民族的自身所携带的一些 “ 毒素 ” 。 她从一 位黑人女性的视角出发,对黑人社会的阴暗面,如性别压 迫, 阶级歧视, 价值观的畸变以及心理扭曲的问题做了大胆 而犀利的揭露与剖析 。 作为第三次黑人文学高潮的领军人 物,莫里森没有像第一次文学高潮代表作家们那样极力想 创造属于黑人自己的文学以得到白人社会的认同,也没有 像第二次文学高潮激进派领袖马尔科姆 ·艾克斯那样 “ 主张 采取暴力抵抗, 认为美国黑人应该 “ 以暴力对付暴力 …… 非 暴力革命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 ⑤ 以莫里森为代表的第 三次黑人文学高潮的作家们认为文化的独立与社会融合才 是一个多元社会里一个种族的立足之本 。 她们的作品里摆 脱了把黑人简单描绘成种族压迫牺牲品的传统模式,也不 赞成种族对抗, 而是首先把黑人 “ 自身的融合 ” 提到重要的 位置,把它当作反思和构建黑人出路的前提 。 为了实现这 种融合, 她们在作品中暴露黑人内部矛盾, 问题, 困惑, 并直 接或间接地提供了解决方法 。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0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黑人   白人   文学   文化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