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黑人形象及黑人话语权的塑造

电影《绿皮书》黑人形象及黑人话语权的塑造
摘要:电影《绿皮书》凭借五项提名,成为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大赢家。影片通过大胆打破传统黑人刻板印象和
颠倒现实身份错位,首次让渡黑人谢利成为“发声”的主体,让他构建黑人故事、重构黑人形象并塑造黑人话语权。白人托尼
和黑人谢利极力打破世俗成见,最后建立了非比寻常的友谊,映射了“人类大同”,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指向。
关键词:《绿皮书》;黑人形象;黑人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2-0096-03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复合光缆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Don Shirley )博士和雇佣的意裔白人司机兼保镖托尼·维勒欧嘉(Tony Vallebnga )两人一段跨越阶级、种族、肤,建立起了非比寻常的友谊的故事。影片标题为《绿皮书》,其实来源于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及其妻子编写的书《黑人汽车旅行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 ),其书旨在为黑人在南下旅行时免于陷入困境尴尬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这里的“麻烦”,更多指的是黑人在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下的避祸指南。影片这种跨越“黑”与“白”、“我者”与“他者”、“中心”与“边缘”、“凝视”与“被凝视”等二元对立的界限,其实就是将各类种族、各类阶级、各类角熔铸于一个和谐的共同体画面中,展示了无论是向往自由与平等的黑人个体,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白人体,他们自身对生命的崇高呵护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影片至始至终渗透着我们全人类对于建立命运与共、患难同担的渴望和希冀。
纵观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对黑人形象的塑造,我们不难发现,银幕上的黑人形象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间,他们或是愚
昧无知,或者狂躁暴力,或野蛮粗俗,往往都被打上了“劣等”
种族烙印或标签。然而,随着世界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也悄然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银幕上的黑人形象开始变得丰富、饱满而又多样化。然而,在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好莱坞影片刻意对黑人银幕形象的改善与提高,折射了美国好莱坞电影行业也已意识到世界大同,人类已形成休戚与共、利害攸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
掌握学习理论
一、神奇黑人:刻意传统刻板印象的颠覆和现实身份的错位
所谓“神奇黑鬼”(Magic Negro ),即在智力、体力或道德
修养方面具备某些超凡品质的黑人形象,[1]
这一概念的提出式基于好莱坞黑人电影导演以及影评家对于黑人形象的总结。“神奇黑人”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常见的一种刻板化黑人形象,黑人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帮助或拯救白人,专门为白人
张婷婷
∗∗∗第41卷第1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12月
Vol.41
No.12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Dec .2021
收稿日期:2021-03-23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5-),女,湖北宜昌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创新类项目“电影叙事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2020WTSCX144)。
96
主人公担任固定配角,这类形象在好莱坞大片中随处可见,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黑人狱友瑞德、《人鬼情未了》中的黑人女性卡尔、《阿甘正传》里的至始至终陪伴阿甘的黑人巴布·布鲁,《当幸福来敲门》中的推销员加德纳、《绿英里》中拥有神奇力量的杀人犯考夫利等。好莱坞影视作品对“神奇黑人”形象的刻画可谓是淋漓尽致、发人深省、数不胜数。
然而,电影《绿皮书》中对黑人谢利博士银幕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打破了好莱坞一贯的“神奇黑人”范式——黑人为上层阶段。和以往影片中的塑造的黑人愚昧、贫穷、粗俗刻板形象不同,谢利博士行为举止温文尔雅,音乐才华横溢,接受过高等教育,荣获三个博士学位,不肯吃肯德基,完全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面孔。除了肤以外,黑人谢利博士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刻板印象中的黑人形象,可以说时对传统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进行彻底颠覆和错位。
在影片中,黑人谢利博士和白人司机托尼是典型的二元对立的存在,对人物这种黑白二元对立的设定可谓是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电影故意对传统刻板印象中简单模式“神奇黑鬼”的颠覆、错位乃至超越,正是利用了观影者心中的既定模式反其道而行,这样更能给观众创造强烈的视角反差并能迎合观众观影的趣味感。与一般的好莱坞影片模式“神奇黑鬼”中白人给黑人提供帮助不同,黑人谢利启发和感化白人托尼的同时,也同样得到了托尼的心灵指引和救赎,他们最终能打破成见并成为朋友,就是因为在相处中他们向彼此输入了自己民族价值观及文化历史。
二、“他者”黑人:政治下虚幻的“美国梦”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国家,将“自我”主体以外的人或国家都一概统称为“他者”。通常,这些在经济文化社会上占优势的霸权国家,“自我”习惯构建“他者”的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是生活习惯乃至历史。好莱坞电影作品黑人角屡见不鲜,然而更多的是充当着“他者”的存在。[2]虽然影视圈也顺应时代呈现多元文化共存的发展态势,而黑人冠以
配角出场,黑人男性一般设定为处于白人“监视”或“凝视”之下,这样白人居于美国主流文化中心位置,黑人则扮演着边缘化的“他者”,黑人及其文化被概念化为陪衬者的符号角。[3]在《绿皮书》影片中,黑人谢利博士代表着“他者”,而白人托尼代表着“自我”,通过黑人配角的衬托,从而突显白人主人公高大尚的“白人救世主”[4]形象。通过黑人“他者”银幕形象的建构,它自然而然代表着“自我”为主的西方主流意识和主流价值观,“他者”至始至终也只能作为“自我”的陪衬或充当“绿叶”的角。
非煤矿山六大系统《绿皮书》影片的改编,主要就是以依托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以“自我”(白人托尼)视角讲述“他者”(谢利),故意让“他
者”处于“话语缺席”或“话语失语”的状态,其人物塑造本身
就存在缺乏客观性。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上映后引起谢利其
家属的强烈不满,谢利的弟弟莫里斯·谢利(Maurice Shirley)
认为影片是“谎言交响曲”[5]。处于边缘地位的黑人,要臣服于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美国黑人终究摆脱不了
“他者”的存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下,我们本着应
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反对某种文化或文明的
绝对中心位置和霸主地位。好莱坞电影应该大胆创新,应极
力融合黑人民族和文化的智慧成果和思想精华,打破黑人
“他者”被凝视的惯例,推陈出新,让黑人谱写植根于自己民
族文化的旋律。
三、黑人历史的“轻描淡写”:美国种族主义的刻意
粉饰以及形式主义下反种族歧视
《绿皮书》故事背景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这正是美国
种族主义猖獗盛行的年代,而影片却以一种平和甚至是戏谑
的方式将美国黑人那段悲剧性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
故事发生于美国著名的“吉姆·克劳法”(俗称“种族隔离法”)
废除前的1962年,也就是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马丁·
路德·金发表举世闻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前一年。虽
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奴隶制,但美国南方依然推行黑人与
s5n
白人种族隔离制度。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4年
民权法案》,结束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黑白种族隔离政策。
虽然法案的通过让黑人政治权利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善,
但白人与黑人之间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依然悬殊巨大。
影片对于美国黑人为争取民主自由的艰难历程都是“一笔带
过”或“亲描淡写”,银幕上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在观众视野
里更是以一种平和甚至是和平的方式在推进,其实质就是为
了刻意粉饰美国的种族主义。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可
以说是纷纭变幻的年代,各种暴力运动此起彼伏,社会处于动
荡不安的状态,比如其中震惊世界的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民
权运动灵魂人物马丁·路德·金被暗杀、Malcom X暴力抗议等
在影片都被刻意遮蔽。
《绿皮书》作为一个“工具”指南,表面上是为谢利博士在
南下巡演中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实更深层次地映射
出20世界60年代美国黑人所面临的由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
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和艰难境地。实质上,《绿皮书》是一部
“白人救世主”为主旋律的电影,[6]因为电影中处处体现了“种族隔离”政策下黑人的生活状况。影片中,谢利博士默默忍受了南下旅途中屡屡遭受的各种歧视,但直到电影的最后才开始无力而又逃跑的反抗——拒绝演出。影片结局这样的安排,“形式主义反种族歧视”套路逃避式处理血腥的种族冲突,表面上是掩盖了种族主义问题,其实反而更加突显了美
97
国无法根除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顽疾。事实上,种族歧视在美国由来已久,种族差异的先天存在,[7]是种族问题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从林肯总统1863年的废除奴隶制改革到奥巴马当选总统后新政“重燃美国梦”,我们确实可以看出美国黑人的地位的确有所提升,公然的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相对以前有所缓和。然而,这并不代表美国已经消除种族主义和实现了种族平等,要实现黑人与白人同样的平等地位,还依然任重道远,种族主义的阴霾依然到处弥漫。从《绿皮书》影片中隐晦地渗透出来的
美国种族主义与形式主义反种族歧视倾向,正是美国过去乃至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和折射。
四、“黑人民族精神家园”:黑人话语权塑造
“话语权”来源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他认为,权力和话语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话语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权利,因为人可以通过权力赋予和产生话语,而话语又反过来生成和作用于权力。在《绿皮书》中,导演和编剧大胆打破了以往好莱坞影视作品中黑人惯例形象,让黑人在银幕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电影见证了黑人从“失语”到“发声”的主体转变,黑人体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慢慢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或民族的银幕话语权。电影《绿皮书》别开生面地选择了白人/黑人双重视角,尽力把话语权尽可能地让渡给黑人谢利博士,让他根据自身经历构建自己的故事,讲述着黑人自己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人主体精神的迸发和嬗变。相对以往对黑人银幕形象片面化、单一化、刻板化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从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好莱坞影视圈无论是从获奖演员,还是获奖影片,对于非裔美国人族裔的关注和倾斜,比往届要更加多元而丰富。
awc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彻底改变黑人民族在美国的身份地位,就要构建和塑造黑人话语权,因为黑人话语权塑造关乎黑人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搭建,关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以及长治久安。人类命运共同体下黑人拥有话语权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的表现,这样黑人体将不
再被视为“隐形人”,黑人微弱的“声音”也不会永远被淹没在强大白人体主旋律里。电影银幕黑人形象及黑人话语权来源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的制衡,由于美国白人早期殖民时代的财富积累,他们会利用自身优势,任意地扭曲黑人银幕形象,肆意地剥夺黑人银幕话语权,从而导致黑人体“被迫去构建其它人的形象”[8]。然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争取种族平等,对于黑人来讲,必然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需要黑人培养和建立黑人文
化自觉和黑人文化自信。黑人体要深深地认识到,构建黑人话语体系就要植根于黑人文化传统和黑人价值观念,反映黑人民族独特历史传统,掌握话语主动权,转“他塑”为“自塑”,树立良好的黑人形象,纠正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对黑人形象的歪曲。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黑人应该通过电影创作,极力把黑人民族性话题成功转化为世界性话题,到黑人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之间共同契合点,打破黑人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壁垒,这样才能够防止西方强势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对黑人文化的侵蚀。
结语
《绿皮书》上映后,也遭到很多观影者负面的评价,如受到“白人视角”“政治正确”等诟病,但笔者依然肯定其价值及意义,因为毕竟“一部好的电影,应更多地感受它是否具有强大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表达,人人都向往平等与尊严的生活,全世界的人们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奔走、努力。”[9]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明哲保身,
煤层注水器美国黑人体也不例外。面临着全球公共问题和人类共同利益,各个民族或国家都能够在共同认同下达成协商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天海.从《绿皮书》看好莱坞电影“神奇黑鬼”形象的
演化[J].世界文化,2020(3).
[2]孙世宽,范倍.“自我”主体的式微与“他者”话语的构
建—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凝视[J].电影新作,2018(4). [3]郝路旋.《绿皮书》“神奇黑人”银幕形象解读[J].视听, 2019(10).
[4]鞠薇.“神奇黑人”和“白人救世主”—电影《绿皮书》中
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种族关系呈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4).
[5]“GreenBook”is“Fullof Lies”:Dr.Don Shirley’s Family Speaks Out[N].Shadow and Act,2018-11-21.
[6]张宁.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
艺,2019(23).
[7]姜照,王婷.缘何出现《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兼述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的社会状况[J].山西档案,2019(2).
[8]王玉括.鲍德温论美国电影对黑人形象的误现——以
西·波迪尔的银幕形象为例[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8(6).
[9]韩浩月.《绿皮书》靠什么走红[N].中国青年报,2019(6).
[责任编辑王占峰]
9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3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黑人   形象   电影   白人   文化   美国   影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