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京的聋哑教育

作者:王娟 许婉萍
来源:《北京档案》2018年第01期
        1992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呼吁人们关注残疾人事业,保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曾经开展的聋哑残疾特殊教育,在残疾人道事业的历史天空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
计算机保护条例        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对聋哑儿的教育与救助水平居于全国前列,这应当归功于美国人梅耐德夫人(亦称梅牧师Charles Rogers Mills,见下图)。1887年,梅耐德夫人把在西方国家创设并逐渐推广的聋哑人特殊教育方式传入中国,在山东登州府创设“启喑学校”,开创了中国聋哑教育之先河。我国近现代聋哑教育的师资多由该校培养,除山东、北平以外,诸如辽宁、天津、南通、上海、南京、杭州、福建、成都、昆明等地亦办有聋哑学校。曾经跟随梅耐德夫人学习聋哑教育长达五年的杜文昌,于1919年在北京创办私立聋哑学校,由此拉开了北京聋哑残疾教育的序幕。民国北京的聋哑教育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以下简要介绍。
sos国际救援组织        一、北京(平)市私立聋哑学校
孔业礼
        杜文昌始创北京聋哑学校时条件极为简陋,只能借址办学。校址初租于交道口夜校,1921年秋移址到头条道济医院。1924年,各界热心慈善教育者忝列董事,并蒙京师学务局核查立案,再移至东城十二条老君堂,夏季改迁到德内前清摄政王醇亲王府邸东院马圈,有房屋80余间,占地7亩。学校坐落于后海之畔,景宜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型男耀广西
        顾颉刚为《北平聋哑学校特刊》所做的序言中写道:“以往社会对那班废疾的人只管‘
2008北京申奥宣传片养’,而没有管‘教’,只使他们分利而不使他们生利,只使他们受人矜怜而不使他们自立,依然灭了他们的人格”,此言道出以往残疾事业重养轻教的弊端。鉴于此,聋哑学校的成立以专门教育聋哑儿童、助其能够自立谋生为宗旨。
        聋哑学校初设之时为私立性质,学校宣称“本校为救济残疾、普及教育起见,学生家庭有力不及者,由本校调查确定,努力酌减”,说明聋哑学校基本属于非盈利性社会机构。蔡元培为学校题字“功补造化”,胡适题字“巧夺天工”,黎元洪题字“征服自然”,其他如孔祥熙、阎锡山、颜惠庆、王宠惠、张伯苓、戴传贤、陶行知等社会名流亦分别予以题字,周作人、钱玄同等人相率捐款,无疑帮助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学校每年经费数千元,一半来自学生学费,一半由官厅补助及私人随时捐助。捐款来源非常广泛,如有内政部、卫生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太原女子师范及郑州市政府等,也有如某某夫人、女士、太太等匿名捐款,还有合捐和代募,其他除澡堂、号铺、青年会、纱厂、公司、银行、饭庄等亦有参与捐助,还有保定绅商、南京市长,甚至传教士与公娼等也在捐助人员之列,社会各人等几乎都有捐款。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3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6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聋哑   教育   学校   聋哑学校   北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