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金花》课文讲解及教案设计
【课文讲解】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变成了一朵金花,为下文的想象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文章开篇“假如”一词的作用?
假如表明全篇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灵山地震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写出了孩子的调皮、天真和稚气。)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出香气让母亲问到,这也正是孩子想变成金花的原因之一。)
【问题探究2】——教材旁批问题:
“我”变成一朵金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不只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体恤妈妈的辛劳,理解妈妈的辛苦。
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第一部分(1-3段):写“我”变成金花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花的林,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却 ”写出孩子在默默地关爱母亲。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去做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表现的是对母爱的无私回报。)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问题探究3】如何理解“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的用意?
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暗示对母亲的爱和依恋,也体现了“我”的顽皮。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表现的是对母亲的爱,)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突然”,意在给母亲一个惊喜。)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去牛棚时,“我”突然跳到母亲面前,恢复原形,表现的是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第二部分(4-7段):详述“我”和母亲的三次嬉戏,体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言描写,疑问句,询问孩子到哪里去了。)
【问题探究4】如何理解母亲所说的“坏孩子”?
这是母亲娇嗔的责怪,不见了孩子,母亲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说“坏孩子”实际上是疼爱孩子的表现。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空调自动控制系统“我不告诉你”体现了孩子淘
气、顽皮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8-9段):写“我”和母亲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深情。
                                                                       
【问题探究5】如何理解《金花》中的孩子这一形象?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诗中的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问题探究6】通过对诗歌的品读,你认为文中孩子和妈妈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
孩子:天真烂漫、调皮可爱、聪明伶俐、爱妈妈。
母亲:温柔沉静、善良、慈爱、虔诚、关爱孩子、有生活情调。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听的过程中请你在脑海里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二、听读感知 
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学生回答:
1.好,课文朗诵完了。跟随着诗的语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场景里都有谁?(孩子和他的妈妈,还有金花)他们在干什么?(捉迷藏)请一位同学总结前面同学的发言,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是?(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个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这孩子。 
3.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 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明确:舒缓、深情
三、朗读品析
1.请大家用舒缓深情的语气齐声朗读课文,注意面带微笑,读出温馨、幸福的感觉。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妈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朗读过程中解决字词:匿(nì)笑    罗摩衍(yǎn)那
B.例1:我从文中“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我不告诉你,妈妈。”知道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淘气、撒娇、精灵般的孩子)
朗读指导:“笑嘻嘻”、“跳舞”读得轻快,活泼;“暗暗”“悄悄”轻声,声音渐弱。体现“我”兴奋、得意的心情。 
例2.我从文中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知道这是一个慈爱的妈妈。 
焦急的语气。
2.除了活泼,慈爱。孩子和妈妈还有没有别的特点?揣摩一个人的特征可以从他的行为和他人的描述入手。课文给我们展现了三幅“我”和妈妈嬉戏的场景,读一读,看看一天中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从中能看出人物什么特点。 
a.首先请同学概括稳重描绘了哪三幅场景?
明确:清晨,当妈妈沐浴后祷告时,“我”散发出花香;午后,当妈妈在窗前读书时,“我”投影在书页;黄昏,当妈妈执灯去牛棚时,“我”变回了孩子,缠着妈妈讲故事。
b.先看前两个场景,妈妈在做什么?(沐浴补充沐浴常识、祷告)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虔诚)的妈妈,再读一读第4段,想象:清晨,刚沐浴完的妈妈一袭白衣,从金的花荫下穿过,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照在身上。湿漉漉的头发细碎地反射着光线,看上去,妈妈好像笼罩着一层金光……你从树上看向妈妈,觉得她是那么……(美丽/圣洁)宁静的午后,妈妈捧着罗摩衍那坐在窗前细细品味,她那么陶醉,我把影子投在她的书页上,不知道她有没有察觉,妈妈十分……(沉静/安详/温柔)
在妈妈祈祷、读书的时候“我”做了些什么事?“我”给妈妈送去花香,把影子投在妈妈读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做?表现出“我”的什么特点?(给妈妈带来幸福,体贴、孝顺妈妈)
c.第三个场景,黄昏到了,我在树上躲了一天,终于要结束这个游戏,又出现在妈妈面前,求妈妈讲故事给我听,妈妈怎么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要读出什么语气?(焦急、嗔怪,又惊又喜)我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语气(撒娇。得意。俏皮。淘气)请同学读一读。
比较,变换了语序和标点符号后,表达上与原句有什么区别? 
变换语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2008北京申奥宣传片
明确: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急切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这些情味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
变换标点为:“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明确: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他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他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d.“我”为什么不告诉妈妈“我”到哪里去了?
明确:正如妈妈也从未列举过她为我们做过什么奉献一样,“我”也不用特意告诉妈妈我所做的事,默默地为对方付出才是更加真诚和诚恳的爱。
总结:妈妈的焦急、惊喜、嗔怪,“我”的撒娇、得意,俏皮,都体现出了“我”和妈妈的亲密和我们之间纯洁的爱。一样的意思,换一下语序、改一个标点,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我们以后写作的时候也要所注意这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
4.三幅场景刚好是一天的时间,这一整天里,看似“我”在躲着妈妈,其实“我”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妈妈,陪伴着妈妈,依偎在妈妈的身旁。可以看出“我”对妈妈的(依恋和爱),“我”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我”的幸福源自哪里?(沐浴母爱)
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分别为我们朗读三个场景,这是三幅宁静祥和的图画,徜徉其间,我们可以体会纯洁的爱,要读得舒缓深情,全班女生读第八段,男生读第九段。老师先起个头,读前面三段。希望我们合作愉快,读出诗的美感来。
四、探讨释疑
这次读得好多了,看来比起刚开始上课时大家对这首散文诗的理解更深了一步,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1.“我”为什么要变作金花?     
明确: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才变作了金花。
划线更正法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比作金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金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1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妈妈   孩子   母亲   金色花   诗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