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仅就依据近十年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论文,从关于二战的起源问题研究,关于二战中军事问题的研究,关于二战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二战;  起源;  军事;  国际关系; 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的、涉及范围最广的和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虽然它已经过去66年的时间了,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一直络绎不绝。中国对于二战的研究时间比较早,始于20世纪40年代,50王茂俊年代较为活跃,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再次发展活跃起来,并且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的十年来,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更是进展迅速,硕果累累。本文仅依据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论文进行简要综述,从论文的研究内容看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二战的起源问题研究,二是关于二战中军事问题的研究,三是关于二战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四是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研究。
一、关于二战的起源问题研究
武汉大学徐友珍在《关于20世纪世界大战起因问题的几点看法》一文中阐述了20世纪初世界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垄断资本和世界整体形成与二战爆发的关系。她认为,大工业文明的成果和科学技术起着推动世界战争规模无限扩大和迫使世界战争不能轻易发动的双重作用。[1]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少数发达西方国家为主导,以多数落后国家牺牲利益为代价的,所以蕴含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世界无法走向和平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矛盾的积极和演变,终极的表现就是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李世安教授发表专题宣言。他认为民族主义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但民族国家建立之后在领土、边界等问题上不可避免的矛盾,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从而引起战争。[2] 近代欧洲各国民族由于边界的问题,民族矛盾突出。因此民族主义发展迅速,在一战前达到了高潮。法国阻挡德国统一的霸权主义,普鲁士的爱国主义,均是民族主义。德法之间的民族矛盾并没有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得到很好地解决,一直在积聚着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德国战败,遭到割地赔款的下场,因此激发了德国的民族主义,进而演变为极端民族主义,也就是纳粹主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对此,李世安教授用了德国的普鲁
士主义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普鲁士主义在德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普鲁士主义虽然具有爱国主义等进步的一方面,但是它同样强调了优等民族的论调,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所以理应去统治劣等民族。另一方面,反犹太主义、军国主义是普鲁士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使得普鲁士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排他性。因此,二战爆发前,欧洲的民族主义达到顶点,民族主义成为发动人民的重要口号,战争的发生就不可避免了。李教授最后指出,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国界是不能消除的,我们应吸取教训,重视研究民族主义、正确处理民族矛盾,避免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再次引发大战。
对于战争的起源问题,也有学者认为,一战和二战的起源应区别对待,一战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偶然性,而二战的爆发则是必然的。不过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一战的爆发也具有历史必然性,不过在爆发的点上是带有偶然因素的。
二、关于二战中的军事问题研究
对于二战中军事问题的研究,在这最近十年的二战史研究中也涉及了相当大的一方面。一些学者专家从军事科技、作战方式和二战的特点等方面对二战中的军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训厚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军事发展的划时代影响》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技术和多性能的新式武器大量装备部队,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影响,导致了世界近现代军事史上新一轮军事改革运动的兴起,其内容广泛而深刻,与前几次军事改革运动大不相同。[3]
在二战军事科技研究这一方面,军事经济学院冯亮和陈代兴教授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技术革命》一文中对二战中军事科技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把这一方面的问题概述如下:1.军用雷达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战场透明度和武器命中率;2.化、生、核武器技术革命使大规模杀伤武器威慑成功;3.军用新材料技术革命使伪装运用与隐身技术成为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方向;4.火箭导弹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5.军事机动运载技术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军队机动作战能力。
在作战方式研究这一方面,奚颖、刘刚的论文《二战期间登陆作战刍议》,对跨海登陆作战样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带规律性的东西归纳为如下三点:1.夺取制空、制海权是登陆作战胜利的前提条件;2.正确选定登陆地域对登陆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3.周密组织、充分保障是登陆作战胜利的保证。
关于二战特点研究这一方面,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李南征将军和史成教授等人在论文《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局部战争》中,进行了如下概述:1.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手段,实行战争总动员投入整个国力于战争,战争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打击和杀伤,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达到了无限化的顶峰,几乎把人类文明推向毁灭的边缘;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空前浩劫的同时,也促使制约和控制世界大战的因素迅猛发展。这些因素的发展,又使改变了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战后局部战争的频繁爆发开辟了道路。
数值模拟三、关于二战与国际关系的问题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范围之广,国家之多,实属历史罕见。因此,国家之间的和战关系尤为复杂,前一段时间和平,后一段时间就能硝烟弥漫。无论是多好的和平条约转眼之间就能撕毁、不承认。一切的政策运行都要服从所谓的国家利益来进行。因此,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弱国和弱国与弱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复杂的像线团缠绕在一起的关系的总和就是国际关系。因此,二战中国际关系的研究是二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十年来,一些学者对二战中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关于苏德之间关系的问题
2001年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罗志刚教授作了题为《苏德战争与日苏关系》的大会发言。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和日本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考虑,竭力避免两国发生战争。苏联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日本是为了南进从中国东南亚掠夺资源。但是,当苏联赢得苏德战争之后,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了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淮南师范学院杨荣教授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目的及后果等方面分析了二战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两面性,指出,苏联与法西斯国家缔约,特别是与德国共同瓜分东欧主权国家领土、侵害其利益的做法非但没有使苏联避免德国的侵略,反而严重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威望,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4]
(二)关于美德之间关系的问题
后勤指挥学院副研究员徐克洲在他的《论1933—1941年美国对德战略》的发言中肯定了美国在这一时期对德国遏制战略的积极作用。他认为,美国参战前的对德战略,符合中心战略问题的解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枢纽在欧洲,欧洲问题的解决,就决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
斯两大阵营的命运。”美国采取对德遏制战略,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增强了处于反法西斯战争第一线苏、英的军事潜力和政治信心。
(三)关于中美之间关系的问题
这一方面问题具有发展性,表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变动这一方面,所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要特别注重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这一点。
二战史研究会彭训厚研究员和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敖依昌教授在二战期间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问题上认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逐步认识到远东战场对抗击法西斯的重要性,在经济、政治、道义和军事上积极支持中国军民的抗战事业,打破了日本对中国长期实行的陆海空的严密封锁和禁运,改善了中国抗战中武器落后、物资匮乏的状况,鼓舞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大大提高了中国战场特别是正面战场的作战能力。
武汉大学韩永利副教授在《美国“先德后日”战略调整与中国抗日战场》一文中,翔实地阐述了从194112月至19426月间美国“先德后日”战略的调整,及中国战场发挥关键战略作用的问题。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加大了援华力度,以堵住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侵略祸水。但美国
援华仍受到其全球战略的限制。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全方位的战略贡献:支持美英挽救太平洋危局;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抑阻了德日有可能的战略连接;极大地支持了美英盟国在短时期内渡过了战略调整期,进入首先打败德国的战略实施阶段。
苑鲁研究员在《“史迪威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启示》一文中指出,“史迪威事件”是整个中美关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性质的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逐步走向僵化的起点。
(四)关于美法之间关系的问题
严双武副教授在《从罗斯福到杜鲁门:战时美国对法政策的转折》的论文中指出,dx744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对戴高乐和他所领导的法国抵抗力量,一直推行抑制、排斥的政策。尤其对戴高乐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美国更是竭尽所能予以限制、打击。直到战争末期。
四、关于二战中的中国地位与作用问题研究
中国是反法西斯四大国之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上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四大反法西斯战场之一,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guardium,也为战
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5]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离子交换层析60周年研讨会上,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从各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以前西方学者在研究二战史时基本不涉及中国的原因,认为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中国学者应努力搞好本国的二战史和抗战史研究,而且高度评价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漯河市商业银行一是中国与反法西斯各国一起共同打败了法西斯,扭转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使全世界避免了法西斯统治与奴役;二是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20世纪前半期战争与动荡的旧时期,开创了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三是以中国为主要参战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以来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的旧的世界发展模式,建立了战后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的新型世界发展模式。
另外,他和费泉蕙还就抗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的主流是抗战外交,是建立在抵抗基础之上的外交,是战时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时中国外交内容最丰富、最复杂、最具特的一部分,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刘文书副教授和郑洪在《试论中国战场对二战胜利的决定作用》一文中强调,中国既是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又是坚持战斗到最后的国家。中国人民经过
艰苦卓绝的8年英勇抗战,付出了3500多万人的重大伤亡,终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为重要的战场,对二战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韩永利在《美国“先德后日”战略调整与中国抗日战场》一文中指出,中国战场是美国战略调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援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战略做出了全方位的战略贡献。中国战场是美英盟国在重大失利后短时间内稳定东方战线的关键因素,也是美国大战略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向实施方面转移的重要保证。[6]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7]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2:3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100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外交学真题
标签:中国   研究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