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牛翻身了!解析

地牛翻身了!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廖進泉
嘉義縣立民雄國民中學
1、 創意教學背景說明(創新來自上及要求、教學上學生問題……其他)
自從921集集大地震1022嘉義大地震,引起世人對於地震的關注,但是恐懼似乎大於關注,因為以目前的科學知識尚無法對地震做預測,這就更加深了民眾對於地震的恐懼與不安,而且在大地震之後,更是謠言四起,一會兒說某某神明指示何時會再發生地震或是某地發生異常現象可能為大地震的前兆等等,讓民眾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這歸根就底就是民眾對於地震的不瞭解,所產生的莫名的恐懼,再加上嘉義地區處於地震密集帶,所以希望能藉由培養學生對於地震知識的了解,進而因瞭解而不畏懼,在加上對於防震知識的瞭解,進一步保住生命財產的安全,且能影響其周圍身邊的人對地震能重新認識。
2、 創意教學創新策略(改進措施、實施方式或步驟等)(問題解決歷程)   
教學計
劃主題
地牛翻身了!
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設計者:民雄國中廖進泉
適用階段
國中三年級
三年級的地球科學科有相關課程
教學總時間
六節
設計理念
自從921集集大地震、1022嘉義大地震,引起世人對於地震的關注,但是恐懼似乎大於關注,因為以目前的科學知識尚無法對地震做預測,這就更加深了民眾對於地震的恐懼與不安,而且在大地震之後,更是謠言四起,一會兒說某某神明指示何時會再發生地震或是某地發生異常現象可能為大地震的前兆等等,讓民眾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這歸根就底就是民眾對於地震的不瞭解,所產生的莫名的恐懼,再加上嘉義地區處於地震密集帶,所以希望能藉由培養學生對於地震知識的了解,進而因瞭解而不畏懼,在加上對於防震知識的瞭解,更能進一步保住生命財產的安全,更進一步能影響其周圍身邊的人對地震能重新認識。
能力指標
2-4-8-7
使用網際網路蒐集資料傳遞訊息
2-4-3-2
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
3-1-0-1
能依照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起點行為
1.已學過如何利用圖書館尋資料。
2.已具備使用網際網路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瞭解學生對地震的態度與相關知識
2.發展適合本校的地震知識與逃生避難之相關課程。
3.地震知識與逃生避難之相關課程的實施與評鑑。
4.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學時數
六節
參考資源
1.學校圖書室西堤红山
2.縣市圖書館
3.網際網路
單元一:認識固體地球的構造
單元目標
能知道地震與地球內部的構造有關和瞭解板塊構造的理論。
教學準備
地球構造模型,地球板塊分佈圖,地球內部熱對流圖,橡皮筋,塑膠尺
教學時間
兩節
教學流程
(一)引起動機:(約40分鐘)
老師說:台灣歷經921集集大地震和1022嘉義大地震,想必大家應該還印象深刻,不知各位地震前後的反應有何感覺?
播放影片(discovery 地震)及教學投影片(powerpoint):「地球生氣了」
由學生回想當時的情境,並提出下列問題並解釋?
1、比較921集集大地震和1022嘉義大地震,以嘉義地區震撼程度而言,何者最大?(規模7.3和6.4能量差接近30倍)
2、假設921集集大地震是發生在白天,情況是否會不同?(何地死傷最嚴重)
3、如果1022嘉義大地震所搖晃的時間再久一點,或者規模再大一點,民雄地區會如何?(以民雄國小為例子)
4、民雄地區附近是否有斷層經過,是否有移動過?(梅山斷層,1906年民雄大地震,規模7.1)
老師總結:921和1022大地震造成全台對於地震的恐慌,這讓大家認識到台灣地震相當頻繁,而且規模也相當大,雖然地震比颱風更令人害怕,原因不是地震所造成的災害較嚴重,而是地震的不可預知性,讓一般民眾更害怕,所以既然無法預測地震,那麼為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恐懼和生命財產的損失,平常就要做好防震措施和對地震能更加的認識,所以地震到底如何發生?首先我們要從地球內部的構造講起。
(二)認識地球內部的構造:(約四十五分鐘)
【引言】老師說:台灣為何地震多?因為台灣是由兩板塊擠壓所形成的,那麼擠壓的過程中地表堅硬的岩層會發生破裂(如用力擠壓餅乾,餅乾也會破裂),於是引發了地震,為什麼地表岩石會動呢?
1、 介紹固體地球的構造
a. 如何得知固體地球的構造,以買西瓜為比喻,進而推論固體地球分為三層—地殼、地函、地核
b. 問學生此構造很像何物?
雞蛋,蘋果
    c  介紹軟流圈和岩石圈
      問題:以煮開水為例,當開水煮沸之後,不加熱即會冷卻,所以要保持水沸騰,必須持續加熱,那麼為何軟流圈內岩漿會一直保持沸騰,是否意味著地底下有東西在加熱,是何物?
2、 介紹板塊理論
a. 敘述地表岩石非整塊岩石,而是由數塊岩石構成地表,如同拼圖一般,如地球板塊分佈圖。
b. 為何地表會破裂成數個板塊?(地球內部熱對流圖)
因軟流圈的流動造成岩石圈的破裂
c. 軟流圈的熱對流的流動方式會造成地表破裂為何種方式?
讓學生拉橡皮筋所產生的張力造成的斷裂—張裂性的板塊交界帶
讓學生擠壓塑膠尺所產生的壓力造成的斷裂—聚合性的板塊交界帶
d. 請學生想想張裂性板塊交界帶和聚合性板塊交界帶的地質現象為何?不用專有名詞,只要地質現象,答對加分
教師可從旁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再予以名詞化,讓學生更加瞭解
    e.  再以全球地震分佈圖和板塊分佈圖做比較
3分發學習單1
單元二:認識地震
單元目標
透過親身體驗、收集及解釋資料等科學方法,來認識地震發生成因及其名詞意義並瞭解台灣地震帶分布
單元準備
台灣地區百年來十大災害性地震表、台灣歷年地震震央分佈圖、台灣的地體構造圖、台灣的航照圖、三一学校921集集大地震等震圖
單元時間
兩節
教學流程
(1) 介紹地震的基本名詞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及地表傳播的波動;主要有P(為縱波)S微电极技术(為橫波)及表           面波。 震源:地震發生之小區域,通常在地底下。震央:震源在地球表面之垂直投影。 地震強度:表示人體所感覺到之地震動強弱的尺度,和加速度有關,其分級見附表一。地震規模:量度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的多少,由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決定            主震:地震系列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 前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前發生之地震。 餘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後發生之地震。 
(二)地震知多少?老師以下列的問題來加強對地震的認識:
1.如何知道地震來了?(個人感覺或周遭物體的晃動,或者地鳴、地光; 晃動是先上下或左右晃,上下晃跟左右晃時間間隔有何意義,進而解釋地震波的意義)
2.地震如何發生?(古代的傳說為何是地牛翻身?,彈性回跳理論,斷層種類)
3.地震發生在哪裡?(震央和震源,由中央氣象局公布如何得知?)
4.地震有多大?(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
5分發學單2
(三)認識台灣的地震
1.讓學生觀看台灣歷年地震震央分佈圖,並詢問地震分佈在何處較多,進而推出台灣地震的分區
2播放教學投影片powerpoint配合網頁):「台灣~抖~抖~抖~~~」
簡介台灣近百年來發生的十大震災。
3.發給學生每人一份「台灣地區百年來十大災害性地震表」請學生按照地震規模大小利用筆 在台灣地圖上標示出震央位置,詢問學生下列問題.
a.災害性大地震大多發生在台灣哪些地方?
b.嘉義縣附近有哪些著名的大地震,哪一個離民雄最近?
 c.由以上大地震的分佈,指出嘉義大    約每隔多久會有災害性大地震發生呢?
4.以台灣的地體構造圖,並配合台灣的航照圖,解釋台灣位於聚合性的板塊交界帶板塊交界帶,詢問學生下列問題.
A由以上兩張圖,以地表地形而言,請指出板塊的界線大約於哪裡?嘉義是在哪一個板塊上?
B以推土機為例子,推土機推土的前面是否高起?(以此解釋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形成)
C以擠壓餅乾為例子,看餅乾破裂的方向為何?(以此解釋為何台灣主斷層的方向為南北向而非東西向)
D利用保力龍模型來模擬台灣岩石破裂產生斷層的破裂方式為何?(進而解釋斷層的種類與形成的原因)
E台灣的面積是否會變大?(讓學生瞭解台灣和地震是息息相關的)
5. 討論如何獲知地震發生的訊息?
A包括電視、收音機、報紙、上網等方式,並要讓學生知道地震期間凡是以中央氣象局公布的資料為準,勿聽信謠言,而造成恐慌。
B      引導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地震相關網址,並指導學生親自上網查詢地震發生的訊息。
C 声波时差教師利用中央氣象局所公佈的地震資料詢問學生震源、震央、地震強度、地震規模為何?
D教師利用投影片講解中央氣象局所公佈的地震震度分級表讓學生體會文字敘述的內容。
6.由等震圖知多少:教師備好921集集大地震等震圖,詢問學生下列問題.
          a從圖中你能看出來哪些地方地表搖晃最大嗎?(震央在哪)
          b離震央越遠,地表搖晃會越大,還是越小呢?為什麼? (地震波傳遞會減弱)
         c921集集大地震那一天,嘉義地區震度是幾級呢?
D詢問學生南投、嘉義、高雄三地所測到的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各為多少?(讓學生知道地震規模和地震強度的分別)
單元三:地震來了!
單元目標
能瞭解地震可能造成的災害。
能夠具備防震的相關概念
單元準備
筆記型電腦、投影槍
單元時間
二節
教學流程
(1) 地震災害的介紹
八三版射雕1. 請學生報告從網路中所到的地震相關的災害,列舉其中的事項書寫在黑上。
2. 老師根據學生所提事項,將學生的報告分類並以powerpoint模式將地震災害歸納成以下四點,不足老師補充,讓學生知道地震的威力
3. 播放教學投影片(powerpoint配合MediaShow影片):921大地震紀實」
4. 教學投影片(powerpoint):「震撼教育」
A建築物內部和本身的災害
B發生火災
C人員死傷
D自然災害
5. 由學生討論以上四大點災害各小項的成因為何?如何防範?
最後由老師將以上的災害做最後的總結並配合圖片解釋
(2) 防震的觀念
防震的觀念可依學生在學校、家庭、公共建築物、室外來討論。
1.學校:
a.學生討論地震時學生在學校所受的災害為何?如何防範?
b.學生討論教室中何處為危險地帶,且如何改善,和何處為正確安全地帶,且如何保護自身的安全,並實際的演練,如有不足再加以修正。
c.利用powerpoint展示學校平面圖,並根據學校平面圖列出學校在地震發生時的危險地帶,以及何處為安全地帶。
d.並利用學校平面圖出地震發生時的安全疏散路線,並帶領學生實地演練,如有不足再加以修正。
e.根據以上的討論,更進一步的規劃出全校師生正確的疏散路線。
2.家庭
  a討論家中地震發生時易發生危險的種類?如何防範?
  B討論家中地震發生時何處為安全地帶,危險地帶,列舉出。
  C討論地震發生後,應如何逃生時和應注意何事?
  D學生個人畫出家中的平面圖,並標出家中在地震發生何處為危險處?何處為安全帶,並如何躲避,和逃生的路線,實際演練。
3.公共建築物
  A討論在公共建築物中地震發生時易發生危險的種類?如何防範?
B討論在公共建築物中地震發生時何處為安全地帶,危險地帶,列舉出。
C討論地震發生後,逃生時應注意何事?
6. 室外
A討論在室外地震發生時易發生危險的種類?如何防範?缺省
  B討論在室外地震發生時何處為安全地帶,危險地帶,列舉出。
  C討論地震發生後,應如何逃生時和應注意何事?
5.形成性評量:進行地震逃生大考驗(powerpoint)
以小組競賽方式,鼓勵學生勇於回答問題。回答正確者加分,答錯者不扣分,分數最高之組別給予獎勵。
6. 分發學習單3
【附註】
全文完
3、 創意教學創新成效(學生學習效益)(字體12號)
根據創意教學成效指標,其成效有下列幾點:
一、知識成長力:知道地震與地球內部的構造有關和瞭解板塊構造的理論認識地震發生成因及其名詞意義並瞭解台灣地震帶分布,具備防震的相關概念並能理解融入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來,發揮防災逃難功能;對地震具有較為完整的認知。
二、情意表現力:上課發問較踴躍、對問題回答內容較有信心、對課業或自己應獨立或合力完成的事較能達成、較具挑戰力、對課業願意花更多時間完成或改進、較能欣賞別人的優點並珍惜週邊的人事物、願意接受他人意見。
三、理則性思考(左腦):較具分析事件內容之意涵及特質思考模式,並做比較其異同處、能推論事件內容之意涵及特質並做一合理的批判。
四、問題發現與解決力:能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或pattern的規則,可針對不同問題做解決問題的多元對策,評估多元對策的最適當策略,對策略產生新概念與舊概念綜合。
六、資訊力:具書面、網路的資料收集能力,能出資料重點,可按資料的理論整理並分類,並運用到課程中,並標示資料來源。
七、創作力表達:能呈現知識的含意或技法的最佳化,知識呈現或練習在時間上及其他資源有效的運用,內容呈現多元,對知識能創作,內容具新穎獨創性。
學習單1
1. 請畫出張裂性板塊交界帶和聚合性板塊交界帶的簡圖。並在圖中標出,岩漿對流的方式、板塊移動的方向和中洋脊,裂谷,海溝、造山運動、島弧的位置。
A張裂性板塊交界帶
B聚合性板塊交界帶
2. A正斷層,B褶皺,C逆斷層,D造山運動,E岩漿熱對流上升,F岩漿熱對流下降,G中洋脊,H裂谷,I海溝,J玄武岩,K安山岩,L火山活動,M地震,以上的地質現象屬於:
a張裂性板塊交界帶的現象                                   
b聚合性板塊交界帶的現象                                   
學習單2
1.    附圖為臺灣地區某次地震資料圖,震源深度15公里,在臺北C點測得震度4級,地震規模6.5級,試問:
(1)該次地震臺灣地區下列何處震度最大? (A) A (B) B (C) C (D) D
(2)震央最接近哪一點?
(3) ACE的震度由大而小的順序為何?
(4)以地震規模區分,該次屬於   地震。
(5)該次震央地區震度為   級,地震規模   6.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4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89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   學生   發生   台灣   板塊   地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