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三乙醇胺乳膏
第一节 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
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
(一) 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 屈服应力 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 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 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 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
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
第一节 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1941年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专门用一个章节论及新闻专业与心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酝酿和初步形成三个阶段。
一、 萌芽阶段(1949-1978
A、 建国初期:读者心理依然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在1956年《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把‘不断寻求和发掘读者的需要与兴趣”是为现代报纸改进的方向。
B、 十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新闻心理学处于停滞状态。
C、 19782数据管理系统月,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在该社举办的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我国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1979年底,复旦大学徐培江明确提出在我国开展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观点。
二、 酝酿阶段(1979-1986/6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心理学被完全平反了,率先进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学子,以读者心理为中心,写出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论文。除研究受众心理外,这阶段还出现了研究采访心理、编辑心理和播音员心理的论文。
B、新闻界有影响的领导者也加入新闻心理学研究行列。82年《新闻战线》刊登了《经济日报。总编安岗的《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84年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撰文阐述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C867月,上海复旦大学的张俊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这标志我国新闻心理学已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阶段。
三、初步形成阶段(1986.7-1994.5
A、这个时期我国的电子媒介得到迅猛发展,受众规模不断扩大。
B、在这8年里,仅新闻心理学专著(含论文集)在我国就出版了14本。
C19945月召开了首届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对我国新闻心理学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
第二节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
1、研究内容从单一向多元扩散,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除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和报刊读者心理外海增加了听众心理、电视观众心理、网民心理甚至手机用户心理等。
2、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相交叉学科转变
3、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线上线下作文
1、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逐步走上正轨
A、新闻心理学教学已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的序列中
B、有的高校已设置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a 中国传媒大学1994年设置了新闻心理学硕士点
b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设置了传播心理学博士点
2、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A200011月,北京广播学院领导批准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
B200110月设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
3、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
1、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
第三章  新闻心理学理论
1、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
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
2、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选择性:不同的题材、角度、事例、报道形式、版面。)
新闻机构是新闻传播者体的代表。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新闻机构又代表着不同党派、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选择、数量的控制必须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在这个总体框架之内允许记者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3、新闻受众的选择性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海量的信息”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如关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网络)。无论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新闻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有多么强大,有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之人之心不一”造成不同的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这正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对新闻心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众传播模式有由西方学者命名的拉斯韦尔公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纽科姆的ABX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5、移情在角互换中的作用
移情,在角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移情是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通俗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移情是实现角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识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转变。
第四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1、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只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2、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其基本功能在于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起到始动、定向、引导、保持、强化、调节、制约等作用。这部分要求能联系新闻实践活动具体阐述:
一、 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引导作用
二、 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三、 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四、 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最终表现在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对其智力活动的的激发和制约
上。
3、 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代谢新闻敏感可以产生几种联想:接近联想(地理时间)、相似联想(太阳对应温暖)、对比联想(贫困与富裕)、关系联想(师与生)。
第五章、第六章重点
一、思维定式:是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有利有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打破思维定势)
二、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际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三、印象管理效应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1网络服务商.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就是人们初次见面留下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强烈而持久,对一个的评价和态度影响很大。
    2.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是说相识的人们在最近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
B、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1.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对某人的某个方面产生好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作出好地认识和评价,如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2.扫帚星效应:刚好与晕轮效应相反,是指对某人某方面形成不好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作出否定的判断和评价。
C、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1.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形成对人或对事先入为主的看法。
2.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社会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印象管理策略
A、登门之计
也叫得寸进尺策略。让对方先接受一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如同先让对方打开一个门缝,然后跨入门槛,最后登堂入室。
B、后转弯之计
也是保留面子之计。当人们拒绝一个大要求后,出于补偿心理容易接受一个小要求。
    后转弯策略是通过提出过分要求等待对方拒绝,有意激起他人的歉疚心理,已达到让对方接受小要求的目的。
    C、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识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面对权威
2.面对百姓
四、动机与效果的倒“U”形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8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心理   研究   心理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