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西厢》到《王西厢》情节之互文性解读

《董西厢》到《王西厢》情节之互文性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摘  要:互文性是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基本属性。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互文性。《西厢记》是中国戏曲经典传世之作,其互文性特点也十分的显著。特别是这部作品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的诸多因素,保留了董解元所创作的故事架构和人物设置。互文性的生产并非偶然,而是和着两位的生活审美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互文性;整体架构;人物设置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质量风险管理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30-01
什么是互文性?
复方苯甲酸膏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这种文本所具有的普遍性,就是互文性。整个文学的历史就是互文性的历史,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单纯的创造,而毫无对之前作品的借鉴。它们都是在吸收、借鉴、改造前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重新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作品。由于互文性的存在才能够推动文学史向前发展。
二硫化碳毒性
高岭石文学作品的互文性是所有作品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经典杂剧作品《牡丹亭》的基本故事,来源于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还魂》。“传奇之祖”——《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长生殿》以“李杨爱情”为基本框架,与其相同情节改写的剧本,更是不计其数。即使没有借鉴前代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为自己独创,其内容也必会吸收前人语言与形式,叙事方法与叙事模式。这是一切文学作品所无法摆脱的。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戏曲作品,其互文性特征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其与《西厢记诸宫调》有着强烈的沿袭性关系,互文性特征非常明显。
在整体故事架构方面,《西厢记》对《西厢记诸宫调》的模仿十分明显。从张生初入普救寺,到对崔莺莺一见倾心;从为救莺莺求白马将军解救普救寺,到老夫人许婚又赖婚;从莺莺月下听琴到红娘传简;从莺莺赖简到二人私会;从老妇人拷红,到要求张生进京赶考;从张生金榜得中,到郑恒骗婚,最后真相大白,有情人终成眷属。整个《西厢记》的整体架构都与董解元笔下的崔张爱情无异。王实甫在阅读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之后,并未做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董西厢本身的故事情节确实十分完备,故事跌宕起伏,爱情缠绵悱恻,自身具有十分优秀的故事基础。且整个故事内容
基本合理,整个情节与主题符合元代观众的审美意识,故王实甫对其故事内容进行改革的空间不大。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75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互文性   故事   作品   文学作品   特征   架构   基本   情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