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名词解释:
1、历史 :“史”字在古代是指史官,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和历史著述的区别。“历史”的三层含义:
(1)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2)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和历史资料。
(3)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2、历史学:指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成的学问。一般讲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历史学,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4、历史相对主义:一种主观唯心论和怀疑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它强调和夸大人在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的相对性,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认为历史是相对人的认识而存在的,
是错误的历史观。大米淀粉
5、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虽然承认客观历史的存在,但却过分地夸大精英人物及其思想的历史作用,抹煞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作用,在史学认识论上它极力强调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史学即史料学,否认史学研究着的主观作用。
6、历史资料: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其形式有无文字记录和有文字记录。它包括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与风俗习惯等。
7、六经皆史: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的观点。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此时章学诚所提的“史”,不是指的历史学,而是指的是三代以前的历史。现在我们是把六经作为史料来对待的。它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提高了史学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8、善本书
(1)旧本、古本以宋、元版为佳
(2)足本,无缺损
(3)精校、精注本
目前一般所称的善本书,指的是清初以前的刻本。
9、校勘学:校勘,也叫校雠。即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对同一书籍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其中的错误,恢复书籍的原貌。与辩伪学、辑佚学、训诂学、考据学、历史文献学联系紧密。
10、史学本体论:史学本体论又称历史本体论或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观。
(画或没画?)11、史学认识论:又称历史认识论是人们对历史认识、历史知识的性质、特点等进行的理论探讨。它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历史研究者的主体性如何体现在史学认识之中,它与客体历史的关系怎样。
(画或没画?)12、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它并非是对具体的研究方式、方法的个别描述,而是从整体出发,对比各种史学方法的优缺点,弄清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13、“春秋笔法”:《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在写作上属辞比事,记事有取舍详略,通过精心谴词用字,用微言寄寓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褒贬“大义”,以达到“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史家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编撰者的主观思想对史著的客观性有了影响。但《春秋》也开创了三讳的先例。
14、史家四长:才、学、识、德。史才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写作内容的能力。史学是掌握的史学知识。史识是史家的见识和观点。史德著述者之心术,提倡纪史以实秉笔直书。四者相互联系。
15、乾嘉考据学派睢宁县李集中学:清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由于清代大兴,知识分子不敢涉言政事,都埋首故纸堆,用训诂方法对古籍和语言文字进行研究,对考订历史资料、古籍整理、训诂名物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也称汉学派。但他们脱离现实,不能探索、解释复杂的历史原因。清代三大考据著作: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1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重要代表。提出古史新证的方法,把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相互印证,以旧释新,以新证旧。为古史考证开拓了新的道路。但它只是一种考据方法,只能用于考史,而不能论史。
17、四弊二病:绍兴市数字健康服务平台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代史家在治史思想上的弊病,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体而不知有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新。
18、前四史:“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策》。
19、正史: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是唐朝统治者命名的。现在所说的正史是清代乾隆年间经过皇帝批准的纪传体二十四史,它是封建统治机构对各朝代历史发展的概况所作的专门记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
20、层累说:古史辨派代表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简称“层累说”。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古史是后人造起来的,而非客观、真实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21、人学史观:14—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展开了反封建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为了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史学,他们打起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史学中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主张注重人而轻视神,注重今生而轻视天国,人重新成为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界主题,并为现实服务。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史学家,如布鲁尼、马基雅弗里、培根,成就巨大,为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22、理性史观:启蒙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启蒙思想家认为:历史的不断进步是人类知识积累的结果,而知识的积累则来源于人类不断的理性追索,所以,理性是人的根本。此时,史学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史学领域扩大,要求用科学观点解释历史。(2)理性主义的态度。(3)史家们特别重视因果关系的阐述,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4)用历史为资产阶级服务。代表人物有吉本、休谟。
传奇故事2010
23、兰克学派:19世纪下半叶国际史学的主流学派。兰克,德国史学家,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称兰克以“科学态度和方法”为研究历史的第一人,是“近代史学之父”。他主张要根据原始资料写历史,对史料考证务求详尽,重视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主张治史要坚持客观主义,不偏不倚,“如实直书”。兰克的史学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1、宣扬“客观主义”.2、宣扬史料高于一切,从而把历史学变成了史料学。3、认为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轻视理论和否认理论的指导。4、宣扬神秘的宗教史观,摈弃理性主义。
24、社会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开始的。历史研究者社会历史观,首先来源于他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进而把那种体验升华成为观察古今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现象、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因果规律性的理论观念。即社会历史观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发生发展或前后更迭的前因后果及起规律性的认识。
(可做简答,粗体作名词)24、文化形态史观:汤因比,英国史学巨匠,著有《历史研究》,他的史学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形态史观”即“历史形态学”。要点如下:
(1)汤因比承袭并发展了斯氏的“文化形态史观”,认为从古到今出现过21种文明,且已灭绝,目前世界仅存五种文明。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单位和范围就是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是一个整体,包括几个同类型的国家。《保安服务管理条例》一方面承认文明哲学意义相同价值相等,一方面又鼓吹梅花西方基督教文明,贬低亚非拉文明。
(2)用文明循环的概念来解释历史,提出文明四段论:混乱时期、间歇时期、大一统的教会时期、“蛮族”大迁徙时期。认为文明社会内含三个剖面:政治、经济、文化。其中,文化是精髓,政治、经济是次要的。
(3)把历史发展归结为“天才人物”的创造,是英雄史观的继承。
(4)使用“挑战”和“应战”的理论,来解释文明发生、成长和崩溃的原因,并讨论人类未来的命运问题。除刺激外,内部精神自决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等均是文明生长因素之一。试图通过探讨外在困境与心理活动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文明社会演变的深刻动因。
他的理论在西方虽有一定的市场,并在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它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25、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著《精神哲学》其主要观点(1)提出了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的观点。(2)提出了“历史即哲学”的著名观点。(3)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研究历史总是现时现刻的思想的活动;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历史是按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的;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统一。强烈反对传统的历史哲学。
26、柯林伍德:英国历史学家,著《历史的观念》,其观点有(1)除数学科学外,历史是人类求知的第二途径,“是关于某种间接事物的推理知识”,一门特殊的科学。(2)从历史思维的客观方面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著名观点(弄清思想动机)(3)从历史思维的客观方面提出“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的观点。(4)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治史方法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是“剪刀加浆糊”。对年鉴学派产生重大影响。
27、年鉴学派:代表了新史学的总体历史理论和结构主义史学模式,使史学计量化,更为精确。法国的两位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赫创建了年鉴学派。其主要特征:(1)这个学派在理论上要求是“整体历史”与“综合历史”。(2)注重社会结构层次的研究,提出结构史和系列史的理论,把历史分为长、中、短时段,提出了“时段说”和“多节奏”的理论。(3)
重视历史的解释和理论,主张历史多元主义。(4)扩大了历史的领域,使史学研究对象成为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代表人物有布罗代尔、拉布鲁斯、古贝尔。
科学信息
28、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前期从事法律、经济及社会史研究,后期主要是比较历史研究。其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要观点有:(1)他在史学理论方面深受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和狄尔泰思辩的历史哲学观点的影响,但理性主义是他史学著作的核心。他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解为历史的理性化进程的产物。(2)他的文化比较历史研究偏重考察各种宗教力量和伦理力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他不是文化法定论者。(3)他在史学方法上的观点是:价值无涉;用社会学与史学的交融来研究历史;使用“理念型”方法。     
29、体裁:是史学著述的编撰形式,即史学著述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形式。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丰富,从记言、记事到后来的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学案体、图表体、章节体、评论体、文征体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和章节体。(粗体为四大体裁)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72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史学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