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活动史
•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历史阶段的不同划分
•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有哪些主要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
•有多少翻译流派,
•今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对这两千多年的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所持的划分标准亦不同,观点颇不一致,所以,并无统一的结论。
•廖七一援引历史学者的三分法,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潘文国则强调学科概念,以是否具有学科意识为依据,同样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nJackbson)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的翻译学阶段。第三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是当代的翻译学阶段。
•姜秋霞与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来看翻译的理论发展史,把翻译理论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期或前理论期、语言学理论期、多元理论期。(1)前理论期自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末。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
系统性。(2)语言学理论期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3)多元理论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各种非语言学理论流派的出现,使翻译研究走上了综合性的学科发展道路。
•谭载喜更关注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 A",于公元前4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谢天振等依据每一阶段的主流翻译对象,对人类翻译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公元前250年左右《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6世纪的圣经翻译,这段时期我们把它命名为宗教典籍翻译阶段,这一阶段对翻译的探讨确立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包括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论,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2)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从而开启了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在这一阶段,对翻译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深人,并且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实用性质的非文学翻译(即实用文献的翻译)占据了翻译生产的主流,翻译发展为一个专门的职业,翻译理论意识空前高涨,翻译学科得到快速成长,由此开始了人类翻译发展史的第三阶段—实用文献翻译阶段。
•奈达(Eugene A. Nida)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把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语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交际学翻译和社会符号学翻译。他把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思想视作一个整体,从而与具有现代翻译思想的当代翻译作出区分。
•斯坦纳(George Steiner)认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翻译论述及理论直接来自于翻译实践;(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通过理论研究和阐释研究发展了翻译研究术语及方法;(3)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引人翻译研究;(4)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
•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认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翻译观,更合适的做法是以翻译观念为依据来进行划分:•1)罗马时期的翻译,是为了丰富本国的文学系统,强调译作的美学标准,而不关注是否忠实;
•2)圣经翻译,翻译作为教义的武器,作为政治冲突的武器,译者既有美学的标准,也有福音传教士的标准;•3)教育与通俗语言时期,强调圣经翻译的教育功能,以大家都能够懂的语言来翻译;
•4)早期的理论家,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影响了社会文化观念,同样影响了翻译功能的改变,形成了较为严谨的翻译理论;
•5)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是国家大事、宗教大事,译者是革命的活动者,不再是屈从于作者或原文的奴仆;•6)17世纪的翻译,作家为了寻求新的创作模式而翻译、模仿希腊的作品,译者与作者地位平等;•7)18世纪的翻译,译者关注翻译的道德问题,关注再创原作精神的问题;
•8)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肯定译者个人的创造力;
•9)后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译者屈从于原作的形式与语言,尽可能保留原作的特殊性;
•10)维多利亚时期的翻译,开始贬低翻译,不再把它看作是丰富本国文化的手段;
•11)使用古词,采取复古的原则,认为翻译应该恢复原作;
•12) 20世纪的翻译,翻译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巴斯奈特认为,不要局限于狭隘的、固定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而是要采取系统的、历时性的方法研究翻译。•巴斯奈特的划分颇具其个人特,只是这种过细的划分,容易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不易看到整体的翻译史。•道勒拉普(Cay Dollerup )把欧洲翻译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1)圣经翻译阶段(1530年以前);
•(2)路德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时期(1530-1790),民族文学增长,翻译更加自由郭超人
•(3)法国大革命到二战时期(1789-1940),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导致的贸易增长等因素促进翻译的繁荣,翻译成为一种职业,翻译的标准不断改进;
•(4)殖民解体到冷战阶段(1945-1970),技术、商业和科技翻译成为主流,译者的地位和可见性显著提高;
•(5)欧盟扩张到冷战结束(1970-1990),经过正式培训的译员加人翻译行业,翻译团体和翻译组织机构成立,翻译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6)新时期的翻译(1990-现在),各民族间的翻译量增长,电子工具、翻译记忆、网络等工具运用于翻译。•他的划分比较偏重20世纪欧洲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对整体的西方翻译史的发展似乎并不那么关注。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横滨港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翻译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五世纪
•《圣经。旧约》/《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译作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普劳图斯(Plautus)、泰伦斯(Terence)、马尔库斯.图留斯.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哲罗姆(St. 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神学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同等的地位后来超过世俗文学
中世纪翻译
•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还我至尊
•卡西奥多鲁(Cassiodorus)的猎园寺(Vivarium)
•格列高利一世(Gregorius I)建立第一所官方翻译机构
•曼里乌.波伊提乌(Manlius Boethius)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
•巴格达“翻译院”、托莱多“翻译院”
•希斯庞努斯(Johannes Hispanus)、冈狄萨尔维(Dominicus Gundisalvi)等
•民族语翻译:《圣经》等
•但丁的《论俗语》和《食宴》: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译序;《论正确的翻译方法》
•尼古拉斯.封.维尔 (Nicolas von Wyle)
•杰弗利. 乔叟(Geoffrey Chaucer)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包围盒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
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艾蒂安. 多雷(Etienne Dolet): 《论如何出的翻译》,提出5条翻译原则:
•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译者必须避免逐词对译,因为逐词对译有损愿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次序使译文产生调适当的效果。
•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约翰.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欧)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近代翻译
•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
•法国:夏尔. 巴特(Charles Batteux),《论文学原则》第5部分探讨翻译问题
•德国:奥古斯特. 威廉. 斯莱格尔(August Wilhem Schlegel);歌德(Geothe);弗里德里希. 斯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论文《论翻译的方法》;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按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于人类精神结构的影响》
•英国:约翰. 德莱顿(John Dryden),《德莱顿论文集》:翻译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翻译必须考虑读者;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翻译费为三类:词译,释译和拟译。乔治.
坎贝尔(george Campbell)和亚历山大. 弗雷泽. 泰特勒(Tytler)的翻译三原则;纽曼(Newman)与阿诺德(Arnold)的关于翻译问题的大讨论
•俄国:普希金,别林斯基
现当代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是翻译事业繁荣兴旺的物质基础。
•翻译的特点:
•首先是翻译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则扩大到了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翻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着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别是在联合国和欧洲共同市场形成之后,西方各国之间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密切,所有这些交际活动都是通过翻译进行的,因为翻译在其间起着越来越大的实际作用。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兴办高等翻译教育,如法国、瑞士、比利时设有翻译学校或学府,英、美、苏等国在大学高年级开设翻译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养翻译人员;
•(二)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最大的国际性组织有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简称"国际译联")以及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和各国的译协;
•(三)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第三点是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1946年英美学者首次讨论用计算机做翻译的可能性以来,翻译机器的研制和运用经过近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也是翻译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主要翻译理论家:奥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的课题》;郝伯特. 托尔曼(Herbert Tolman),《翻译的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ng);波斯盖特(J. P. Postgate),《译论与译作》(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s); 斯图尔特.贝茨(E. Stuart Bates) 《现代翻译》(Morden Translation); 纽波特(A.
Neubert);韦努蒂(L. Venuti); 斯内尔霍恩比(M. Snell-Hornby); 罗曼. 雅各布森;列维(Levy); 萨瓦里(Savory); 纽马克(Peter Newmark);苏珊. 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 莫娜. 贝克(Mona Baker); 哈蒂姆;赫曼斯;芒迪;奈达;勒夫维尔;道格拉斯. 鲁滨逊(Robinson); 埃德温. 根茨勒(Edwin Gentzler);
沃尔夫兰. 威尔士(Wilss); 汉斯. 弗米尔(Hans J. Vermeer); 克里斯蒂安. 诺德(Nord)
•乔治. 穆楠(Mounin); 詹姆斯. 霍姆斯(Holmes); 图里(Toury);费道罗夫;巴尔胡达罗夫;
西方译论简介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 orator)的翻译。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这样,西塞罗便厘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在古代,除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的两分法外,
•还有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在中世纪,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英雄本 电影 2017•在文艺复兴时期,有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和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
•有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文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有巴托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有德莱顿的"直译"、"意译"、"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
•有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备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有施莱尔马赫的口译和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
•有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
•有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7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文学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