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要点

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滞沥、生态涵养、生产生活和休闲游憩等多元功能,被誉为“华北之肾”,在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是构建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但在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把握白洋淀地区特,采取合理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基于此,对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旨在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洋淀;生态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河流和湿地水系联通,水资源保障条件具备,动植物种类多、生境异质性高,淀泊生态修复的自然条件基础良好。如何针对白洋淀湿地展开合理的生态修复工作,解决白洋淀水体污染、生态水文过程弱化、沼泽化、生物多样化退化问题是当下急需研究的内容。因此分析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要点极具现实意义,可有效提升白洋淀湿地建设质量及湿地修复效果。
1 白洋淀湿地现状
1.1生态环境本底
火焰云播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永定河和滹沱河冲击相交汇的地区,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位于九河下梢,山水林田淀生态系统组分齐备,河流和湿地相互连通,天然淀泊自然肌理良好。流入白洋淀的大清河水系划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的潴龙河、府河、孝义河、唐河、漕河、瀑河、萍河直接汇入白洋淀,北支南拒马河和白沟河经白沟引河入淀,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充分保障了白洋淀水资源。白洋淀原生动植物品种繁多,白洋淀区域栖息鸟类约占河北省鸟类总数的45.7%,华北90%以上的淡水鱼种均有出产;白洋淀周边草本植物计有约164 种,水生植物39种,淀区生态系统完整,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本底。
1.2生态环境问题
白洋淀主要入淀水质污染严重,入淀水质多为劣 V 类,长期排污导致底泥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高;淀区大面积围垦造田,农田生产过程中施肥造成表层土壤N元素和P元素超标;白洋淀水产和畜禽养殖促进了淀边村的发展滋生了大量的内源污染。入淀河流的自然基流已经基本消失,多数入淀河流甚至断流,区域水与白洋淀大区域水系隔离,使白洋淀水动
力不足,生态水文过程减弱;由于农田侵占,水域面积不断缩减,区域生态环境破碎化,沼泽化严重,淀泊严重退化。湿地生态的严重退化,使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水产资源大量流失,物种数量正在减少,物种多样性急剧下降。
2.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KU2000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调控、生态涵养,生产生活、休闲游憩等多重功能,对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中至关重要。坚持因地制宜、目标导向、系统治理,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原则,通过多自然、少人工的工程手段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改善湿地水动力条件,净化湿地内源污染,确保湿地水质功能稳定达标,改善湿地生态环境,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白洋淀湿地景观格局,保障和提升湿地生态品质和生态服务功能,再现华北水乡荷塘苇海的景观风貌,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筑牢生态基底。
3.白洋淀湿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要点
3.1湿地水动力恢复
实施退耕还淀,恢复生态水位,根据白洋淀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特点,针对区域水资源不足、围垦造田严重的问题,将水位波动过程中新增消落区内的稻田和旱地逐步修复为生态湿地,扩增淀泊水面。拆除围堤围埝,疏通水系沟壕,科学有序清除现有种植、养殖及其他围堤、围埝,通过疏挖部分草地、林地、旱地、稻田和苇田,对淀区湿地功能弱化、底泥淤积污染严重的区域实施综合整治,促进水体自由流动,恢复淀泊连通性,提高淀区水动力条件;根据各淀泊之间的自然连通特点,实施水道疏通,恢复淀泊之间的水动力连通。
qpso3.2湿地污染综合治理
结合围堤围埝的依次拆除,通过植物修复、活水提质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处理湿地存量污水,出水主要水质指标(COD、NH₃-N 和 TP)达到地表水(湖库)IV 类标准后进入淀区。结合微地形营造,开展污染底泥清理,将氮磷释放高风险底泥堆填至非经常淹没区域,控制荷塘底泥氮磷污染释放。对较重污染底泥分区分期实施生态清淤,科学确定清淤范围、清淤方式及时序,确保清除污染底泥不破坏原生土层,不产生渗漏,确保清淤过程生态化,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效应,降低对底栖生境的影响,确保对清除的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对污染较轻的底泥,采用原位修复或自然恢复的方式,逐步改善底泥质量。
DNA变性与杂交
3.3湿地植物生态营造
植物落恢复是恢复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植物落恢复设计时,应充分尊重自然演替原则,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保留现状优势落,恢复地带性落,构建落风貌,提升宜人绿空间,形成趣味无穷的湿地游览风光。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芦苇,适度打断围堤围埝,恢复湿生植物面积,营造多样化动植物生境,恢复消落区生态系统,以地带性落植被芦苇为主,同时配置净化植物,充分利用植物的根孔呼吸作用净化湿地水质。提高水生植被覆盖率,重建白洋淀水生植物落,密植水生植物面积恢复到合理规模,实行农田区域和荷塘区恢复种植水生植物,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湿地和生境类型。
3.4湿地自然景观打造
白洋淀有其独特的景观肌理——连通顺畅的河网水系,连续明净的淀泊水域。利用现状丰富的农田肌理以及高低错落的地形变化,引入水源,营造水绿交融的湿地环境,可将分散的岛屿相互串联。利用亲水步道可将不同的大地肌理相连接,并种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增加空间变化,进一步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增加游览空间的趣味性。退耕还湿区域以自然恢复为主,营造沟壕湿地、季节性草本沼泽、草本滩涂湿地和淀泊湿地等多样自然湿
地生境,逐步恢复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融入白洋淀湿地原有景观格局,再现白洋淀 “荷塘苇海”特湿地景观风貌,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及湿地自然景观效果。
3.5湿地智慧工程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为适应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理念,便于后期管理,智慧湿地建设势在必行。通过智慧湿地构建的监测感知体系与人工定期巡检,形成自动监测与人工巡检相结合的全方位动态监测体系;通过水雨情数据现场实时监测、监控,实现防洪排涝预警,辅助管理层进行决策;通过水质监测,实时掌握水环境状况,为及时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提供依据;通过视频监测,关注区域内生态和水环境变化以及设备安全情况,从而提高对湿地监测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质量稳定、经济实用、易于扩展”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信息化、BIM/CIM 技术,辅助湿地工程建设及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
4.结语
人民日报评知网事件
本文针对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基底及存在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目标导向、系统治理,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采取针对性控制及解决策略,改善湿地水动力条件,净化湿地内源
污染,完成湿地生态修复,逐步实现白洋淀湿地的生态、水质及景观建设目标,展现白洋淀荷塘苇海的胜景,提升白洋淀湿地的生态效益,筑牢雄安新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基底。
参考文献:
1.
褚奋飞,孙 刚,王旭等,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J].南方农业,2021,15(06):202-203。
2.
吴宜杭,马源,刘怡凡,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结合研究[J].江西农业,2018,000(014):92。
3.
陈红,曹建智,白洋淀湿地现状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6,
000(033):109-110
4.
吴荣,浅论水生植物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00(018) :49-5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7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态   白洋淀   修复   恢复   污染   区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