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思考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

摘要:随着全国范围内集休闲、生态、人文等特化旅游业的广泛开展,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居民假日娱乐的公共休憩选择,同时也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普惠举措。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来看,分析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并结合相关理论、
霍尔效应政策、法规等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对策及建议。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发展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号:10.14025/jki.jlny.2018.14.005
李香,张金丽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530006)基于公共产品理论思考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
——
—以陕西省袁家村为
xian dai nong ye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
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生态旅游产品投资达5717亿元,占总体比重23.3%。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始终是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中的重点所
在。“三农”问题关乎国家亿万农民的生计,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三农”现代化建设,
乡村旅游事业的开发与发展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效应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客观深思,农民
自主经营的实力与能力欠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业整体发展进程较滞缓,使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对于政府、
市场、社会等形成较强依赖,需要来自人力、物力、财力等多
种资源的扶持;同时,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来看,为实现经
济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
需分析有关公共产品属性、公共服务理念、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优化等方面,进而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问题做出进一步剖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公共产品理论与旅游公共服务的综述
1.1公共产品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瑞典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于1919年提出关于“林达尔均衡”的重要理论,是
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
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
或劳务是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这一描述成为经济学关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而且他认为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
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有关公共产品的概念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的形成是随着公共事物的客观存在与发展注入新的理念认知,不同学者对于公共产品的理解与界定稍有差异。学者詹姆
斯·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认为:
只要是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了某种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繁荣物品或服务的,便是公共产品。我国学者赵海生认为,“公共产品是一个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才决定了最初的公共产品出现,也就是说从本质上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1]”
学者杜万松认为公共产品具体的、
实然的,它总是随着时间、空间、技术条件和现实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2]。学者梅锦萍
中拍网
认为现实中,纯粹的公共产品少之又少,如果按照排他性——
—非排他性以及竞争性———非竞争性两个维度区分的话,可以
将社会物品分为四类,即私人物品、俱乐部型准公共产品、拥挤型公共产品以及纯公共产品[3]
。依据西方经济理论,在公共产品方面,不可避免地形成消费“搭便车”行为的存在,极大程
度地导致休谟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剧”的产生,
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也对需要政府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财政支持提出客观要求。1.2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业涉及的范畴较广泛,在传统认识范畴中,
旅游业的管理主要以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统一监管,向社会公众提供旅
游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国有化”性质;然而,
市场化竞争已经使旅游业发展呈多元化,更为突出的是企业“股份制”经
营,在经营方式上适当放开权限,
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因而,在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概念中,
帝国神话
涵盖不同层次理解。作为旅游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应该以顾客需求为驱动、
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是“分
权”而不是“集权”[4]
。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能为绝大多数旅游者或者本地居民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都可称作旅游公共服务产品[5]。从供需感知视角以实例数据剖析,理解旅游公共服务为包括旅游主管部门在内的政府部门和组织、
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乃至具备相应
条件的私营部门向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公众、旅游企业及其
就业人员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6]
社会发展简史
。基于勒温的需要理论阐释
游客感知的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的过程中,
能够满足旅游者出游的不同目的,被旅游者普遍体验和感知到的公共服务的某种缺乏和不平衡状况[7]。根据文献,结合国内实际旅游业格局,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认知还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阶段,在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论证环节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2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现状及分析
2.1实例概况
袁家村被誉为“关中第一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地属西安市一小时经济圈;被评为国家AAAA 级旅游
xian dai nong ye
景区,全年免费开放给社会公众,以别具特的建筑、浓郁民风的装饰、时尚前卫的街景、品类繁多的特产小吃等多样风格形象给广大旅游者以良好的视觉享受和民俗体验。袁家村注重打造反映关中人文、风韵、民生的原生态农家生活,结合当地厚重的唐朝历史文化底蕴,成为目前陕西省内家喻户晓
的乡村旅游度假名村。2016年客流量总计超过300万,营业额超10亿,并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的荣誉称号。据统计,数十年间,袁家村实现本村62户286人集体过上小康致富生活,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创收新高,以及带动周边就业近万人。
袁家村的发展历程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穷困落魄,农户经济收入微薄且村内基建落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办企业;1993年,成立了农工贸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2007年确立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发展规划,通过集资的方式开始修建民俗村;2015年8月份在西安曲江银泰开了西安第一家实体店;当前及未来,全力专注打造袁家村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袁家村符合我国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质,通过对该村状况的实地调研和针对性分析,对我国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以此实践为借鉴对相关理论、措施有新的认识。
2.2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发展问题分析
2.2.1基础设施建设匮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袁家村的经济规模已见显著成效,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中。对于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已经修建成通村景区的大巴旅游路线,但是线路设置较为单一,车辆班次时间较长,且景区内仍有私人商贩驾驶电动车运输载客,安全隐患令人担忧;景区内部分停车场由农户改造田地后收费,因价格不公引发的争议事件频发;景区内公厕设置数量欠缺、游客
休憩的公共设施布置较少等问题依旧突出。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特别是对于人流密集的场所要设立专门的应急避难场所、监控仪器安装、便民治安等,景点内皆很难寻到;该景点内的小吃一条街的街道过于狭窄拥挤,不利于游客行走;网络信号不稳定,通讯质量较差;安全巡逻的警务人员分配较少,警务室的标识也不显著。这些实际基础设施的配置状况着实给广大公众带来极其不满的评价,市场反馈问题非常严重,务必要妥善改造。
2.2.2经营管理亟须规范袁家村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以合作社入股投资经营方式为主,在管理上村委会集权倾向较明显。对从业人员的选择以景区村落现有的人力为主,人才竞争机制环节较为薄弱;在食品加工商铺原材料供应方面,各作坊要求必须使用同一渠道供给,如若发生原材料来源受污染,其他食品加工经营均会遭到影响;也不利于与市场的沟通,抑制与企业、民众的良性沟通;关于景区附近的农户自主经营的水果摊,易产生交通拥堵,当地景区管理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去和农户协商,可以安排在道路边缘线外的安全区域设点销售,既不影响农户经济收入,也可有效地促进区域农产品的市场推广。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围绕在行政村周围,区域保护意识过于强烈,虽然极有助于本村整体经济运营管制,但是抑制了外来市场的活力注入,在人才引进、资产投资、市场营销等方面难以做出充分决策。
2.2.3行政管理服务有待强化当前袁家村的宣传方式主要是以户外广告为主,同时也借助游客的好评推荐;加之美食街“回民街”、文化“书院街”的入驻景区、实体店进军西安高端购物商场、互联网效应的遍
布,其美誉度和知名度更加受到公众认可,获得一定的效益。然而,没有官方的网站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认证平台,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微平台(、微博)也没有实时咨询的分享、通告,游客的信息感知相对
闭塞。由于地处内陆平原,一年四季温差显著,客流波动较大,这也对客流交通、经济收益、治安保障、医疗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严峻挑战,这是对景区在信息服务管理方面的完善与改进提出的客观要求。鉴于乡村的软硬件的情况较城市相对落后,在行政管理服务方面需逐步作出调整,从而提升综合服务质量与成效。
3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国家、市场、社会协调合作
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依托整合整体社会资源,在拓宽旅游公共服务规模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质与量,实现优质发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指导统筹密不可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同时也需要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配合。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市场、社会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8]。在国家方面,体现为职能权力、财政支持、法律规范等强制、严格、公正的规定;在市场方面,市场竞争性促进旅游公共服务的提升竞争力、科学管理能力、增加经济利益;在社会方面,对关于促进就业、科技开发、产业格局、志愿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乡村旅游公
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强化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致力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标,使人员、资金、技术、公共关系得到有力结合,发挥更大优势。
3.2规范旅游业监督管理
开展旅游公共服务涉及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等综合领域,务必以正规、合法、严谨的管理方式展开,健全相关法令法规、明确职责权限、增强责任意识。旅游公共服务需受来自权威旅游监管机构的科学规范、从严治理,为旅游业提供充沛的支撑保障,维护广大公众的合法权益。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亦肩负“三农”建设的责任,对农业经济、绿生态、人文风俗的要求更为具体,慎重监管。根据《全域旅游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到2017年5月陕西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155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77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221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9]。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公共交通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公共安全服务、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旅游公共救助服务等五大方面内容[10]。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中每个部分都配套设置相应的基础设施,发挥着各职能作用,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中,对其要求更为突出。在公共交通与公共
信息服务方面,鉴于乡村地理位置因素,对道路建设、交通运输、通讯基建、网络设备、房屋建筑等方面需做出更适宜地质地貌的建设方式;在旅游公共安全与公共救助服务方面,乡村医疗、警务治安、法律意识等方面的问题较为严峻,需时刻准备提高应急防范意识,健全应急管理预警、实施方案、资源供给,保障救援成效;在旅游公共环境服务方面,国家高度倡导绿、健康、低碳的生态旅游,美丽和谐的乡村世界需要深入实践到各个细节,如推广使用垃圾分类回收箱、公共交通安全行、无公害生态有机农园等。
3.4协同相关产业互动
传统上对旅游业的定义为集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由此可见,旅游业涉及的领域较广。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与文化教育、农业作物、饮食消费、工艺加工等不同性质的产业密切联系,相互带动市场经济效益。现代化旅游业已不是单一局限于观赏景区管理,相关产业交流沟通日渐频繁,协同共享经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
应在解决游客基本的吃、住、
行、娱的过程中,渗透营造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如今,
大多数乡村广泛种植绿有机农副产品并进行深加工,
已初步形成区域特产业经营;一些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放工作越来越广泛,可以使游客近距离
接触历史、见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继承和传播,许多
乡村消逝的技艺也需得到保护。这一系列边缘性质的产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紧密联动协调相关产业有利于旅游行业创新发展方式,也是合理结合使用公共资源的重要方式。3.5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东北风摄影
入多元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同时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特行业。在乡村农闲时节形成充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大量兼顾家庭生活、农耕作业和临时打工的农村人员,
这也为乡村旅游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对于学习有关旅游、技能服务、餐饮等专业的人才也是十分契合的实践就业场所;对于退伍复员军人、农村返乡创业者等的从业指导也提供就业平
台。通过各种形式,引导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
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打造特服务品牌,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11]。在着
力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如农业生产技术、礼仪接待、
食品加工、特手工艺制作等都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现代化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提高服
务水平的重要方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发展、市
场营销、法律权益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海生.公共产品的提供:一个市场经济的视角[J].经济
师,2008(09):50-51.
[2]杜万松.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关系与差异[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12):63-66.
[3]梅锦萍.公共产品:一个概念的再审视[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1):151-153.
[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成岑,吴文智,张文英.地方旅游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分析———基于公共产品属性的视角[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1):77-78.
[6]黄燕玲,罗盛锋,丁培毅.供需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7):70-76.
唐山学院学报[7]蒋婷,张峰.需求视阈下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企业经济,2016,(06).
[8]李爽,黄福才.转型时期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角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学刊,2011,(05).
[9]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发展报告2017》.[EB/OL].v/zwgk/tzggnew/201708/P020170822603620823148.pdf 2017-08-02.
[10]李军鹏.加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J].旅游学刊,2012(01):4-6.
[11]单新萍.魏小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
政府责任与财政支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2):64.
作者简介:李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张金丽,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盐城市作为江苏沿海的中部,属于亚热带地区,具有良好的温湿季风气候,而且光照充足雨量丰沛,非常适合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的生长,在盐城种植户中每年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在21.33万hm 2,当地的农业资源和生产条件非常有助于冬小麦的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小麦高产的典型情况不断涌现,示范性的小麦产量不断取得突破,但是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却不尽人意,高低产田差异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的提升该市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做好小麦生产的研究和调研工作,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盐城;小麦;高产;障碍因素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号:10.14025/jki.jlny.2018.14.006
薛寅
(江苏省东台经济开发区社会管理中心,
江苏东台224200
nong ji tui guang
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及措施研究
1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因素
1.1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影响
资源与生产条件对于小麦高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户中种植规模偏小,
效益较低。该地区的小麦种植规模不统一,比较分散,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在667m 2左右,大的在3335m 2左右。由于田块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不利于机械作业,也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二是茬口较迟,适耕期短。盐城稻茬小麦比较普遍,
占比达到80%左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5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5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公共服务   发展   乡村   产品   服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