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九大衰老生理的特征(二)。TheHallmarksofAging

人类九大衰老生理的特征(二)。TheHallmarksofAging
续篇 (二)
这九项特征为:基因组失稳(genomic instability)、端粒损耗(telomere attrition)、表观遗传学改变(epigenetic alterations)、蛋白质稳态丧失(loss of proteostasis)、营养素感应失调(deregulated nutrient sensing)、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干细胞耗竭(stem cell exhaustion)和胞间通讯改变(altered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揭示上述特征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自对衰老的相对贡献度,最终目标是确定药物干预的靶点,以改善人类衰老进程中的健康水平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副作用。
六,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伴随细胞和机体衰老,呼吸链效率趋于降低,由此电子漏增加,而致ATP生成减少(Green et al., 2011)(图4B)。长期以来,一直有关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衰老之间关系的猜测,然而阐明其细节仍然是衰老研究中的重大挑战。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
珍妮特 李
活性氧
衰老的线粒体自由基理论认为,衰老过程中发生进行性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增加ROS生成,后者反而会进一步导致线粒体功能恶化和细胞整体损害(Harman, 1965)。大量资料支持ROS在衰老中的作用,本文聚焦于近5年来的进展,这些研究正促使研究者对衰老的线粒体自由基理论予以重新评价(Hekimi et al., 2011)。意外发现,酵母和线虫ROS增加反可延长其寿命(Doonan et al., 2008; Mesquita et al.,2010; Van Raamsdonk and Hekimi, 2009)。上述发现产生了特别的影响,而与此类似,通过基因操作使小鼠增加线粒体ROS生成和氧化损伤,并不会加速衰老(Van Remmen et al., 2003; Zhang et al., 2009)。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的小鼠,则未显示寿命延长(Pérez et al., 2009)。最后,通过基因操作仅损伤线粒体功能而不增加ROS生成,即可加速衰老(Edgar et al., 2009; Hiona et al., 2010;Kujoth et al., 2005;Trifunovic et al., 2004; Vermulst et al., 2008).)。上述资料及其他研究为重新探讨ROS在衰老中的作用铺平了道路(Ristow and Schmeisser, 2011)。实际上,平行且独立于针对ROS损伤效应的研究,在胞内信号转导领域已积累的坚实证据证实,ROS可细胞的启动增殖和存活反应,以应对生理信号和应激状态(Sena and Chandel, 2012)。与AMP或NAD+的概念相类似(见“营养素感应失调”),
以上两方面的证据可统一描述为,ROS可作为应激诱导的存活信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ROS的初始效应或为激活代偿性稳态反应。伴随时序年龄的进展,细胞应激和损伤程度加剧,而ROS水平亦平行增加,以试图保持细胞存活。一旦超过某一阈值,此水平的ROS则不再具有保持稳态的作用,最终加剧(而非减轻)增龄性损伤(Hekimi et al., 2011)。由此,这一概念框架即可协调ROS对衰老有“正面效应”、“负面效应”或“中性效应”等表面矛盾的证据。
成名前的黑暗时光
线粒体完整性及其生物合成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单独促进衰老(独立于ROS),正如针对DNA聚合酶γ缺陷小鼠的研究所见(Edgar et al., 2009; Hiona et al., 2010)(见“基因组失稳”)。该研究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线粒体缺陷导致其为应对应激反应而发生渗漏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影响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Kroemer et al., 2007);或是线粒体缺陷促进ROS介导和/或通透性易化的(permeabilization-facilitated)炎性体(Inflammasome)激活(Green et al., 2011)并且,线粒体功能障碍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外膜与内质网之间的界面,从而直接影响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器之间相互应答(cross-talk)(Raffaello and Rizzuto, 2011)。
另有多重机制亦会共同导致线粒体生物能量的生成效率降低,其中机制之一即是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减少,如端粒酶缺陷小鼠在端粒损耗表现之外,还可继发p53介导的PGC-1α和PGC-1β抑制(Sahin and DePinho, 2012)。在野生型小鼠的生理性衰老过程中,亦可发现其线粒体功能减退,而通过激活端粒酶则可部分逆转之(Bernardes de Jesus et al., 2012)。SIRT1亦能够调节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原因即在于其可影响到与转录共激活因子PGC-1α相关的过程,或通过自噬清除损伤的线粒体。作为线粒体中主要的去乙酰化酶(Lombard et al., 2007),SIRT3可靶向与能量代谢(包括呼吸链、三羧酸循环、酮体生成和脂肪酸β-氧化)相关的多种酶类(Giralt and Villarroya, 2012)。而通过去乙酰化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线粒体主要抗氧化酶),SIRT3亦可直接控制ROS的生成速度(Qiu et al., 2010; Tao et al., 2010)。总之,上述结果可支持以下观点:即端粒和sirtuins可控制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对抗增龄性疾病的作用。
中国特新型城镇化道路
其他导致线粒体生物能量不足的机制还包括,mtDNA突变和缺失的累积、线粒体蛋白氧化、呼吸链(超级)复合体大分子组装失稳、线粒体膜脂质成分改变、分裂和融合失衡所致线粒体动力学改变、线粒体自噬(靶向缺陷线粒体、降解蛋白质的细胞器特异型巨自噬)质控缺陷等(Wang and Klionsky, 2011)。而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及缺陷线粒体清除
不足,会导致其损伤累积和更新减少,共同促进衰老的进展(图4B)。
有趣的是,耐力训练和隔日禁食可避免线粒体变性,从而改善健康寿命(Castello et al., 2011; Safdar et al., 2011)。有推测上述良性效应的原因在于,耐力训练和禁食可作为强有力的触发因素,至少在部分程度上诱导自噬的发生(Rubinsztein et al., 2011)。当然,自噬诱导可能并非健康生活方式延缓衰老的唯一机制,因为通过精细的DR食谱,其他长寿通路亦可能被激活(Kenyon, 2010)。
线粒体毒物兴奋效应
衰老过程中发生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亦与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有关,近期已有多项的衰老研究聚焦于这一概念(Calabrese et al., 2011)。按照这一观点,经少量毒物处理后会促发良性代偿反应,并强于其诱发损伤后的修复反应;这样与损伤开始前状态相比,最终的细胞适应性反而更优。因此,虽然严重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致病性的,但轻微的线粒体呼吸缺陷则可延长寿命,这可能是源于毒物兴奋效应(Haigis and Yankner, 2010)。毒物兴奋效应可能启动线粒体的对抗反应。在线虫,该反应既可见于有线粒体缺陷的组织,还可能见于较远组织(Haigis and Yankner, 2010)。强烈证据显示,某些复合物(如二甲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双胍、白藜芦醇)具有轻微的线粒体毒性,能够通过增加AMP水平和激活APMK而诱导低能量状态(Hawley et al., 2010)。重要的是,二甲双胍通过诱导代偿性应激反应而延长线虫寿命,是经由AMPK和抗氧化主要调节因子NRF2介导的(Onken and Driscoll, 2010)。近期研究还显示,二甲双胍延缓线虫衰老,亦源于其破坏肠道微生物组的叶酸和甲硫氨酸代谢(Cabreiro et al., 2013)。而就哺乳动物来讲,自生命早期即开始应用二甲双胍,亦可延长小鼠寿命(nisimov et al., 2011)。而对于白藜芦醇以及sirtuin激活剂SRT1720,有确切证据显示,二者可通过依赖于PGC-1α的方式对抗代谢损伤,并改善线粒体呼吸(Baur et al., 2006; Feige et al., 2008;Lagouge et al., 2006; Minor et al., 2011),不过白藜芦醇在正常饮食情况下并不能延长小鼠寿命(Pearson et al., 2008;Strong et al., 2013)。有报道指出,PGC-1α过表达延长果蝇寿命与改善线粒体活性有关,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PGC-1α在衰老中的作用(Rera et al., 2011)。最后,通过基因过表达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1,或应用化学解偶联剂2,4-二硝基苯酚(2-4-dinitrophenol),所导致的线粒体解偶联均可延长果蝇和小鼠寿命(Caldeira da Silva et al., 2008; Fridell etal., 2009; Gates et al., 2007; Mookerjee et al., 2010)。
总结
ps123
线粒体功能对衰老进程有着复杂的影响。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加速哺乳动物衰老(Kujoth et al., 2005; Trifunovic et al.,2004; Vermulst et al., 2008),但尚不明确是否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如通过线粒体毒物兴奋效应)延长哺乳动物寿命,不过在这方面已有证据提示存在这种可能性。
七,细胞衰老(cellular senescence)
细胞衰老可定义为细胞周期的稳定性中止,并伴随表型的固定化(Campisi and d’Adda di Fagagna, 2007; Colladoet al., 2007; Kuilman et al., 2010)(图5A)。该现象最早由海弗利克(Hayflick)对人成纤维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时加以描述(Hayflick and Moorhead, 1961)。而今,已知海弗利克所见到的细胞衰老现象由端粒缩短所致(Bodnar et al., 1998),尚有其他衰老相关刺激可诱发细胞衰老,且独立于上述端粒过程。最值得注意的是,非端粒性DNA损伤和INK4/ARF位点脱抑制(derepression)(两者随时序年龄而渐进性发生),亦能够诱导细胞衰老(Collado et al., 2007)。衰老组织中衰老细胞的累积程度,一般可通过替代性指标(如DNA损伤)来推断。某些研究直接采用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BG)来测定组织中的细胞衰老程度(Dimri et al., 1995)。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对小鼠肝脏SABG和DNA损伤进行精细的量化平行分析,所获取的比较数据显示,青年小鼠肝脏中衰老细胞所占比例约为8%,而在老年小鼠约为17%(Wang et al., 2009)。在小鼠的皮肤、肺脏和脾脏亦有类似结果,但在其心脏、骨骼肌和肾脏中则未见类似改变(Wang et al., 2009)。基于这些数据,显然可知老年生物体出现细胞衰老并非所有组织的普遍特征。就衰老的肿瘤细胞而言,其受到严格的免疫监视,并可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而被有效清除(Hoenicke and Zender, 2012; Kang et al.,2011; Xue et al., 2007)。确定无疑的是,衰老过程中衰老细胞的累积程度,能够反映衰老细胞产生速度和/或其清除速度(如免疫反应减弱所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5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线粒体   细胞   损伤   小鼠   研究   效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