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对神经元调控作用

微电极测井胶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对神经元调控作用
李杰;周军媚;田绍文德阳市实验小学校园网
【摘 要】刘梦露Microglia are resident immune cells within the brain parenchyma. 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microglia are highly dynamic, expressing multiple immune receptors and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 tightly monitoring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Recent research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se immune cells ac-tively modulate the functions of neurons,which potentially affecting neuronal activity and synaptic pruning,contrib-ute to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preventing neurotoxicity.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microgl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matur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brain.%小胶质细胞是常驻脑实质内免疫细胞,在生理状态下是高度动态的,表达多种免疫受体与神经递质受体,严格监控着中枢神经系统(CNS)微环境.近来大量研究揭示这类免疫细胞具有积极地调控神经元作用,其潜在的影响了神经元发生、突触修剪,调节突触可塑性,阻止神经毒性.小胶质细胞功能性变化对CNS的发育、成熟及退化有重要作用.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短路容量
【年(卷),期】2018(038)004
【总页数】5页(P563-567)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细胞生物学特性;神经元
【作 者】李杰;周军媚;田绍文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南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湖南 衡阳421001;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南华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湖南 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338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内数量最多的单核巨噬细胞。脑发育阶段,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传递和修剪神经元突触促进神经回路形成。脑损伤时,小胶质细胞发挥吞噬作用,负责清除死亡神经元细胞、蛋白聚集体及其他危险性颗粒或可
溶性抗原。此外,小胶质细胞分泌一些可溶性因子,如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调节CNS免疫反应和组织修复。小胶质细胞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仍然备受争议,其扮演的角可能是环境依赖性的。文中将着重综述小胶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神经元的调控作用。
1 小胶质细胞生物学特性
1.1 小胶质细胞的起源与发展
CNS分布着一个弥散且高效的单核吞噬细胞网络,小胶质细胞是该网络中最为丰富的细胞。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源于卵黄囊中早期骨髓祖细胞,
后迁移至发育的神经管,增殖并占据整个神经管,缓慢分裂并生存于机体整个生命周期中[1]。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维持依赖于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的参与,该受体酪氨酸激酶传递胞内信号如激活蛋白激酶B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 ERK)促进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存活。CSF1R遗传缺陷或药理阻断会大幅度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2]。
1.2 小胶质细胞的动态特性
小胶质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为分枝状,由胞体延伸出细长且带有球状末端的突起。传统观点认为,正常大脑中分枝状小胶质细胞在功能上也是静息的。而在双光子成像研究中发现生理状态下小胶质细胞也是非常活跃的[3],其突起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伸缩覆盖较大的范围,监控脑的大部分区域。激光诱导的微损伤刺激邻近区域小胶质细胞,其突起移至损伤位点形成锁链结构进而吞噬损伤组织。较大损伤或炎性反应刺激诱导小胶质细胞形态由分枝状转变为形虫样,胞体变大而突起变短,使其伸缩距离受到限制[4]。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活动变化反映其对从正常神经元活动到理化、微生物侵染等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
1.3 小胶质细胞表达免疫受体
小胶质细胞表达多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PRRs监测外源性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和内生性组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tissue 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即危险信号[5]。小胶质细胞PRRs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如TLR1/2及其协同受体、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 NLRs)和C型凝集素受体。小胶质细胞还表达几种具吞噬或吞饮
作用的受体家族,其中包括清道夫受体、LDL受体家族成员和三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3、Axl和Mertk (TAM)。通过Fc受体和补体受体,小胶质细胞能捕获和吞饮免疫复合物及补体调节蛋白复合物[6]。此外,小胶质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如CX3CR1、CXCR4和凝集素如CD11b和CD11c,能帮助它在CNS内迁移和定位,增强它与将被吞噬和清除的靶细胞的结合能力。
1.4 小胶质细胞表达神经递质受体
除免疫受体外,小胶质细胞表达大量神经递质受体和神经肽受体,促进神经元-胶质细胞的交流[7]。神经递质受体帮助小胶质细胞监测神经元活动,引导小胶质细胞突起移至神经元突触,影响突触可塑性并修剪树突棘密度。而且,该受体还能侦测并清除损伤神经元,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有助于神经再生。最后,神经递质受体可调控炎性因子的释放。小胶质细胞表达谷氨酸离子型受体如AMPA和NMDA受体,以及代谢型受体如mGlutR2[8]。小胶质细胞表达多种ATP嘌呤受体如P2Y12和P2X7。P2Y12在小胶质细胞静息状态下有活性并在激活时下调,驱动迁移和吞噬作用。P2X7促进高ATP浓度水平时TNF-α释放。腺苷受体如A2a促进炎性介质释放和吞噬作用。神经肽受体如P物质和缓激肽促使小胶质细胞向炎性状态转变放大炎性反应。
1.5 小胶质细胞功能状态
类比外周巨噬细胞两种激活状态模式,将小胶质细胞激活也分为经典型(M1)和替代型(M2)[9]。M1型激活是促炎并且促神经毒性的功能状态,TLR和IFN-γ信号通路同时触发是诱导M1型激活经典的方式。M1型激活释放促炎因子和趋化因子如TNF-α, IL- 6, IL- 1β和CCL2等。M1型激活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促精氨酸酶转化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NO增加谷氨酸毒性进而加强NMDA受体介导的神经毒性。M2型激活被称为抗感染和活动[10]。M2型激活促进抗感染因子释放如IL- 10、IL4和TGF- β,并诱导精氨酸酶1促精氨酸转变为多胺。M2型激活还会分泌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M1/M2范式并不能充分描绘其在体内多样性的激活状态,其激活较少呈现出明显地偏向M1或M2型,而是环境依赖的、多变的。
2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调控作用
2.1 参与神经发生
小胶质细胞是形成复杂神经网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产前发育阶段,小胶质细胞是首个迁
入CNS的胶质细胞;该阶段小胶质细胞位于关键神经迁徙路线和轴突束通路的交叉处,发挥指示细胞作用引导神经元和轴突形成产前回路。小胶质细胞影响胚胎神经发生过程中神经祖细胞数量,限制多巴胺能轴突生长进入前脑并影响中间神经元在皮质层状组织的定位[11]。在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发生是在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和齿状回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 SGZ),SVZ和SGZ产生的神经元分别整合到嗅球和海马,小胶质细胞是SVZ和SGZ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将小胶质细胞引导至SVZ的信号分子包括 CXCL12,激活小胶质细胞CXCR4。TAM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吞噬神经发生时产生的凋亡神经干细胞。在衰老阶段,小胶质细胞持续激活并分泌促炎因子营造抗神经源性微环境减少神经干细胞增殖[13]。
杰出民营企业家
2.2 调控突触修剪
产后发育阶段,小胶质细胞参与突触修剪促进突触功能的成熟。小胶质细胞清除未形成功能回路的冗余的神经元,并吞噬无法接受突触连接输入信号的树突棘以重塑神经元突触[14]。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发育阶段主动吞噬突触,该过程通过补体因子3和1b结合活性较低的突触,再由补体受体3(complement receptor 3, CR3)启动小胶质细胞介导吞噬活动。CN
S中CR3仅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补体蛋白C1q和C3作为识别信号。小胶质细胞通过CR3识别或者通过补体级联直接将冗余的突触溶解。小胶质细胞受体CR3或神经元配体C1q或C3缺乏,减少突触修剪并诱导视网膜膝状体投射分离损伤[15]。此外,缺乏CX3CR1小鼠暂时地降低小胶质细胞数量并延缓突触修剪,导致树突棘过剩[16]。小胶质细胞通过CX3CR1介导突触修剪,CX3CR1与神经元表面的跨膜糖蛋白CX3CL1相互作用。若缺乏CX3CR1-CX3CL1相互作用,会减少PSD95-免疫反应性突触后致密物吞噬,最终损伤小鼠海马突触连接和传入突触输入。
马鞍山化工厂爆炸
2.3 调节突触可塑性
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促炎因子、ROS、NO和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突触强度和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其中包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这类可塑性促进了单突触强度的快速调整以应对特定突触活动的时间模式。小胶质细胞增强谷氨酸诱导的LTD[17]。当神经元释放谷氨酸并激活小胶质细胞NMDA受体时,小胶质细胞释放ROS诱导神经元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 PP2A)。PP2A促进AMPA受体内化减弱突触传递。同样,低氧和炎性反
应刺激如LPS通过小胶质细胞CR3协同诱导ROS-PP2A-AMPA内吞作用级联从而抑制突触强度[18]。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白喉毒素受体的小鼠中发现,小胶质细胞对学习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小胶质细胞源细胞因子还会通过星形胶质细胞间接调控突触缩放[19]。尤其是小胶质细胞分泌的TNF-α激活星形胶质细胞TNFRI,随后星形胶质细胞释放ATP和谷氨酸激活神经元突触前代谢型受体且增大突触电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1: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5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胶质   突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