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量智不足以为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一、AlphaGo带来的无谓恐慌:机器真的战胜了人类吗?
2015年10月,名为“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人工智能(AI)机器人,在没有任何让子的情况下,以5 :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选手樊麾。2016年3月,又以4 :1的总比分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随后,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又以3 :0的总比分碾轧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正式登顶成为“世界围棋第一高手”。在之后的闭幕式上,中国围棋协会宣布,授予AlphaGo围棋九段称号,成为中国棋院的第43名九段棋手。
AlaphGo的一系列胜利被视为是AI研究的一个突破性的里程碑,令AI领域的专家们也颇为吃惊,因为之前估计AI至少要花5到10年才能攻下围棋这一高复杂度的智力游戏。随着AlphaGo的胜利,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所有的桌面棋类游戏都已经被AI 征服了。相比之前的IBM的国际象棋AI程序“深蓝”,AlphaGo 的深度学习算法更具普遍应用性,可能是向“通用AI”方向迈向的一步。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因为围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智能的专属领地,AlphaGo的胜利令世界震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纷纷惊呼AI的威胁来了,甚至开始担心人类未来是否要被AI取代甚至奴役。作为一种革新性技术,AI对人类社会
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与以往任何一项技术革新一样,AI发展也可能带来
徒量智不足以为人:从人禽之辨到人机之辨
郭海鹏
摘  要:在儒家思想中,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仁”,其内容包含亲亲爱人的真情实感、反身克己的修养功夫、先天内在的良知本心、万物一体的感通性以及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相比而言,AI是“不仁之物”,是由“数据+模型+算法”构成的抽象数学对象和机械程序,无法与人类智能、心灵和意识相提并论。徒量智不能为人,人的性智或内在仁德如果不能彰显,或将堕落乃至麻木不仁之物也未可知。因此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AI,而是来自人自身的失衡畸形发展,即工具理性无约束的单向度发展导致人的异化、物化的危险。只有遵循“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思想,使性智和量智齐头并举,以达思修交尽,二智圆融的境界,才能发展出一个安全、良善的AI技术,以及人与AI各尽其性的新时代。
关键词: 儒家思想;人工智能;人机之辨
中国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5706(2019)02-0060-08
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九年  第二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响应的负面后果,如失业问题和加剧贫富分化等等,确实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过度的恐慌实在是不必要的,大可不必过分渲染人工智能的威胁。
围棋是一种信息透明、结构明确且可用规则穷举的对弈游戏,AlphaGo 能够解决围棋问题并不代表它也能解决其他更加复杂和具不确定性的应用。事实上,AlphaGo 只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只能在人类给定的目标下进行模拟人类智能某一具体活动的优化计算,并不具有自主思考、设定目标的能力,更谈不上自我意识。单从AlphaGo 的胜利就得出“机器战胜人类”的结论是无谓的恐慌。恰恰相反,AlphaGo 的胜利是人类智能的胜利,是计算机科学硬件计算能力和软件算法设计方面进步的体现。 同时,AlphaGo 的胜利也从侧面说明了人类智能和学习能力的威力。以柯洁为例,六岁开始学棋,十八岁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假设十二年间每天训练下四盘棋,加起来也不过是一万七千多盘,而AlphaGo 进行学习训练动辄都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局,比有史以来所有人类下过的棋局都要多得多。相比之下,人类棋手的学习效率则要高得多,围棋大师吴清源从13岁到59岁间下过的精彩棋局也不过800多局。①最根本的是,AlphaGo 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机械冰冷的计算,永远也体会不到下棋的快乐。
二、机器会思考吗?
1950年,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开篇就问到:“我提议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机器能思考吗?
”并提出了著名的用以检验人工智能的方法“图灵测试”。在图灵测试中,把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分隔开,由测试者向两者随意发问,如果测试者无法分辨被测试的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就可以说被测试的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并被认为具备人的智能。②
人工智能也被称为机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构造能象人类那样思考的机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AI 的诞生,到会的专家们确定了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作为本研究领域的名称,并确定了研究的前提是“学习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个方面都能被精确地加以描述,使得机器可以对其进行模拟。”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人工智能哲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研究怎样制造计算机,并(或)为其编程,使其能做心灵所能做的那些事情”。④ 关于AI 与人类心灵和思维的关系有两个基本立场:“强AI” 和“弱AI ”。⑤前者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AI,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后者则认为AI 只是对人类智能的模仿,仅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工具,不可能制造出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AI。不难看出,图灵测试是弱AI 的立场。
机器真的会思考吗?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机器”和“思考”。如果认为人也是一种机器,那么因为人会思考,因而当然可以说机器会思考,可是问题在于人不是机器。如何定义机器?在中文中,“机”指的
是关键部件,即发动部件。“械”指的是一般器械或器具,即其它随动构件。“器”指的是一般的器件。 19世纪60年代以来,“机器”主要指来自西方的“machine”,“机械”用于描述西方的“machinery”和“machine”。20世纪初,“机械”成为各种机械装置的泛称,是“机构(mechanism)”和“机器(machine)”的总称,其含义包括“机器”。⑥英国机械学家威利斯(Robert Willis 1800-1875)在其《机构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Mechanism,1841年)中所给的定义是:“任何机器(machine)都是由用各种不同方式连接起来的一组构件组成,使其一个构件运动,其余构件将发生一定的运动,这些构件与最初运动之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取决于它们之间连
①  吴清源著:《吴清源对局全集》,孔祥明译,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2010年。
②  A. M. Turing.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J], Mind, Vol. 59, No. 236, pp. 433-460, 1950.
③  McCarthy, John; Minsky, Marvin; Rochester, Nathan; Shannon, Claude (1955). “A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ww-formal.stanford.edu/jmc/history/dartmouth/dartmouth.html)
④  [英]玛格丽特·博登编:《人工智能哲学》,刘西瑞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页。⑤  Searle, John. R. (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 (3): 4
17-457.
⑥  张柏春:《汉语术语“机器”与“机械”初探》,载自《机械技术史(2)——第二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年。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接的性质。” ①中国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刘仙
洲给出了“机械”的中文定义:“机械者,两个以
上之物体之组合体,动其一部分则其余各部各发生
一定之相对运动或限制运动,吾人得利用之使一种
天然能力或机械能力发生一定之效果工作者也。”②
总而言之,机械和机器都是由零部件构成的具有一
定功能的装置,其运转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可以用数
学语言进行精确描述和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机器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计
算机则用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数学运算和符号
操作。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早在1837年就
发明了电子计算机的前身——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③1936年,阿兰·图灵发明了一个抽象的
机器“图灵机”,来模拟人们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
的过程。图灵的伟大洞见是,这样的一台机器,尽
管所能进行的操作都是局部且有限的,却可以模拟
人类所能进行的任何计算过程。④著名“丘奇——图
灵论题”指出,所有可计算问题都可以由一台图灵
中国国情国力
机来计算。实际上,数学家们构造了许多可以表示“有
效计算性”的形式系统,最终都证明其计算能力与
图灵机等价。由于传统机械装置各构件的运动和控
制作用都可以用数学加以清晰描述,即都是可计算
的,因此图灵机可以模拟一切机器的行为。
图灵机或任意一个AI程序只能按其程序进行机
械操作,无法与人脑所具备的心灵和意识相提并论。
首先图灵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计算理论的研究
表明,存在“不可计算的问题”。图灵在1936年的
论文中就提出了第一个不可计算的问题,即图灵机
“停机问题”:不存在这样一个程序(算法),它
能够计算任何图灵机在给定输入上是否会停机(结
束计算)。⑤实际上,存在无穷多“不可计算的”数
学问题。因为每个图灵机都可以对应一个自然数,
因而全部图灵机的集合可一一对应于自然数集合,
而全部问题则对应于更高级别的无穷集合,问题永
远比算法多得多。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也指出,任
何足够强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即在系统内存
在一个为真但无法在系统内推导出的命题。这些为
真、但又不可证明的命题,电脑不能生成或推导出来,
人脑却能看出它是真的,因而人脑和心灵具有某种
电脑(形式系统)无法实现的直觉和洞察力,所以
电脑或人工只能不可能象人脑那样“思考”,不可
能拥有象人脑那样的心灵和意识。⑥
电脑和人脑的另一个分别是电脑只能遵照给定
语法处理符号,无法理解符号的含义,人脑却可
以理解语义。1980年,美国哲学家西尔勒(John
Searle)提出了名为“中文屋子”的假想实验,来反
驳强AI的观点。⑦西尔勒假设一个人呆在一个封闭
的房子里,有输入和输出缝隙与外部相通。输入的
是中文问题,而他却对中文一窍不通。房子内有一
本英语的指令手册(相当于计算机程序),从中可
以到相应的规则,产生中文答案。他可以把作为
答案的中文符号写在纸上,并输出到屋子外面。这样,
看起来他能处理输入的中文问题,并给出正确答案
(如同一台计算机通过了图灵测试)。但是实际上,
他对那些中文问题毫无感觉,根本不理解其中的任
何一个词。
人工智能程序是“数据+模型+算法”,其本
质是真而不实的抽象的数学对象,可以用不同的编
程语言实现,也可以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运行,是
“理事两分”。人的心灵和思考过程则是具体而实
①  冯立升:《中国机械工程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载自张柏春、李成智主编:《技术史研究十二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②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5—6页。
③  Bromley, Allan G. The Evolution of Babbage’s Calculating Engines.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Vol 9 (1987) :113-136.
④  Alan Turing.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Series 2,
42 (1936-7), pp 230–265.
⑤  Alan Turing.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Series 2,
42 (1936-7), pp 230–265.
转铁蛋白
⑥  [英]罗杰·彭罗斯著:《皇帝新脑》,许明贤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⑦  Searle, John. R. (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 (3): 417-457.
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九年  第二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在的,与大脑、身体乃至身心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是“理在事中”。借用冯友兰的新理学本体论思想的概念,一个是“真际”,一个是“实际”。冯友兰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真际,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实际。①因此某种意义上,强AI 的立场是“反科学的”,认为人的心灵和思考活动可以从其实际的生理基础和物理环境中抽离出来,企图以抽象的虚理来取代具体的实在,犯了“以理限事”的错误②。怀特海在《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中将现代科学中此类把抽象的东西当成实在的东西的错误称为“错置具体性之谬误(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③
三、仁者人也
在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最早是通过“人禽之辨”展开和深入的,最终确立了“仁”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且“人”与“仁”可以互为定义。《礼记·中庸》:“仁者,人也。”《孟子·尽心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朱子《孟子集注》释曰:“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之本质的“仁”,主要具有以下涵义。
(一)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其首义为“爱人”,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之情。许慎《说文解字》曰:“仁,亲也,从人从二。”《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思想把“孝”“悌”“慈”等人伦亲情作为践仁之根本和起点,以恕道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至于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人际交往中体现的仁又被提炼为一以贯之的忠恕之
道: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于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实情感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儒家构造了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和行为准则,即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五伦中尽职尽责,成为儒家学习做人和教育的主要内容。《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依此义,人是能在具体的人伦关系中恰当地表达仁爱的人。
(二)反身克己
仁的表现,对外是爱人,对内则是克己,要求能反躬自省,克制和约束自己,凡事合乎“礼”的要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能反身克己反映出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1993 年在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的 67 个“仁”字,都没有写作从人从二的“仁”,而是
相环写作上身下心的“
”字。④这一字形也印证了仁字
身心一体的含义。《大学》和《中庸》里强调的“慎独”,就是一种反身克己的自我修养功夫。依此义,人是能够反躬自省的身心合一的有机整体。
(三)良知本心
儒家思想认为,道不远人,仁乃天命之性,就存在我们的心中。《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儒家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里说的不是人性就是现成的良善,而是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在的善根和为善的可能,即根植于心的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
①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新理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②  语出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下·士文伯论日食》:“有即事以穷理,无立理以限事。故所恶于异端者,非恶其无能为理也,冏然仅有得于理,因立之以概天下也。”
③  Alfred North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M], pp52.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5.④  余兰兰:《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1期。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九年第二期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之秉彝,好是懿德。”《大学》所讲的“明德”,《中庸》
讲“天命之为性”,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都是在揭示这个先天
的良知本心。孟子认为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
本质。《孟子·离娄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
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王阳明更把“致良知”
作为其心学思想的核心,将吾心之良知视为是天理。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若鄙人所谓致知格
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在《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中,
王阳明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依此义,人
是有良知或先天道德意识的人。
(四)万物一体
先秦儒学多侧重于切身的孝悌忠信之教和修齐
治平之道,对于超越具体生活经验的宇宙人生的普
遍道理较少深入探讨。《论语·公冶长》中子贡发
出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
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到了宋代,理学家们为
了回应佛道思想的挑战,开始阐发一种贯通宇宙自
然和人生命运的新儒学。
宋儒程颢着重强调仁的“感通”之义,以“与
物同体”论仁。 一个人如果不把宇宙万物看作是与
自己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而以为与自己相互隔绝
不相干,则是一种麻木不仁的病态表现。《河南程
氏遗书》卷四中程颢说:“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
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
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
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譬’
者,仲尼所以示子贡以为仁之方也。医书有以手足
风顽谓之四体不仁,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
手足在我,而疾痛不与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
心无恩者,其自弃亦若是而已。” 张载在《西铭》
中提出了人与天地同体同性、“民胞物与”的思想: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
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王阳明在《大学问》中也说:“大人者,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依此义,人是有同理心、
能与他人及物相感通之人。
(五)生生之德
在儒家思想中,仁不仅是内在于人的心性本体,
还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本体。《周易·系辞》曰:“日
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又曰:“天地之大德
曰生。” 还描述上天之道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显诸仁,藏诸用。”这是说天道在万物的创生化育中,
在仁中显现,天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本身,也就是仁。
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着把植物的果核称为“仁”
袖袖阀管的用法,如花生仁、核桃仁,是生长的根源。
宋儒也认为“生生”也是仁。二程说,“万物
可研
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二
程集》)。朱子《语类》载:“问‘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曰:‘天地之心,只是个生。凡物皆是生,方有此物。
如草木之萌芽,枝叶条干,皆是生方有之。人物所
以生生不穷者,以其生也。才不生,便干枯杀了。’”
宋儒又讲,人之心,得之于天,即是天地之心。吾
人的本体,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南宋王应麟说:
“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
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为天地立
心,即是参赞天地之化育。清代戴震认为:“仁者,
生生之德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仁(《孟
子字义疏证》)。以此而论,仁便是宇宙大化洪流
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是天地之心,是宇宙的本体。
人是万物之灵,天道下贯成为人的性命,人若
能尽心尽性,便可以与天地参。《中庸》:“唯天
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
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依此义,人是可以通过尽心尽性践仁来体现
天道生生不息之创造性的人。
综上所述,在儒家思想中,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仁,
其内容包含亲亲爱人的真实情感、反身克己的修养
功夫、先天内在的良知本心、万物一体的感通性以
及生生不息的创造性。
四、徒量智不足以为人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抽象的
数与机械的算法过程,人的本质是具体而真实的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2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器   人类   机械   围棋   进行   人工智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