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负责人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
peg6000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责任教授简介
胡新文,1963年3月生,湖南桃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留学回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责任教授。2000年5月任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常务副院长,2001年8月任院长,现任海南大学党委委员、农学院院长。兼任海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组专家,海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理事,海南省儋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专家组成员,海南省博士院士产业促进委员会常务理事,海南省生物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多年来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现在微生物学。从事真菌学、植物基因工程和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1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完成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农业部科研项目4项,校科技基金项目2项。目前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著作奖、湖南省优秀图书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热作两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海南省优秀论文
铰链结构奖、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先后应邀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讲学考察。
先后获全国科教兴国创新人才奖、海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突贡专家、海南省教学名师、海南省道德模范、海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黄惜,男,1969年10月生,海南省琼海市人,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热带生物抗逆分子机理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德国哥廷根大学硕士、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比勒菲尔德大学博士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资助获得者、海南“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海南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海南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主要教学与科研情况:主要教授研究生课程:《高级植物生理学》,《研究生英语》,《Seminar》等。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橡胶产胶机理研究,植物抗逆基因的克隆以及抗逆分子机理研究,担任多个国家级研究课题主持人,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近10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5项。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 论文4篇,编写出版学术著作共1部。获2008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得2010年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
王凤阳,男,1970年10月生,博士,教授,现任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热带特有动物遗传改良的分子机制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2001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11所(原军需大学研究所)预防兽医学专业,师从殷震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系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双博士后研究经历。主要从事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5篇,主译、参编学术著作、教材5部,主持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项。获得包括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在内的各类奖励6项。
刘国民, 男, 1955年生,湖南祁东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9入云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7月毕业并获农学硕士学位.1989年10月入湖南农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1992年10月毕业并获农学博士学位。1993年2月被分配到海南大学农学院工作, 历任海南大学副教授、教授、农学系主任、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所长、海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点负责人、海南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学科及硕士点负责人等职。现任海南大学教授,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所长,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学科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博士·院士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通报》编委等职。近年来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化学及特种热带经济作物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过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晁秀花
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渠道的多项科研课题;出版著作2部;发表学术
与戒>懦夫博弈论文60余篇。曾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在苦丁茶种质保存与创新利用、苦丁茶栽培与加工技术、苦丁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子标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苦丁茶的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郑继平,男,1973年9月生,河南省许昌县人,汉族,军事医学科学院毕业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学院生物技术系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等本、硕的课程教学,以及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208111)“猪链球菌II 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自然科学基金(NO.30760013)“新型噬菌体库研究、构建以及芋螺毒素受体的噬菌体库筛选”等相关科学项目的研究。
代表性成果与奖励:1.Shigemoto T, Kageyama M, Hirai R, Zheng JP, Yoneyama M, Fujita T. Identification of Loss of Function Mutations in Human Genes Encoding RIG-I and MDA5: Implications for resistance to type I diabetes.2009,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84(20):13348–13354;2. Zheng JP, Zhang ZS, Liu XX, Wang P, Yuan SL, Zhan DW, Wang LC, Li SQ, Huang CF. Construction of novel shigella live-vector strain co-expressing coli surface antigen 3 and fusion enterotoxin LTB/STm of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ETEC).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5,11(22):3411-3418;2007年指导大学生项目“May-Hegllin 遗传病分子机理初步研究”获国家大学
薄层谱生挑战杯二等奖;2005年通过中检所检测肠毒素大肠杆菌生物工程载体疫苗株两个;199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三)。
袁潜华,男,湖北省孝感市人,现任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香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农业气象系,1984年9•月考入西南农业大学攻读农学专业水稻生理生态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年8月进入湖北农科院粮作所和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被聘为副研究员。2000年10 调入海南大学农学院从事杂交水稻和优质水稻育种研究与教学,2003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先后参加863-101-01专题新育成不育系联合鉴定(1995~2000),863计划长江流域不育系繁种基地选址预备试验(1995~1996),863计划中试开发项目两系法杂交稻试验试种和示范(1995~2000),光敏核不育水稻数据库的建立(1997~2000),,长江流域超级杂交水稻选育(863计划,1998~2000)等科研项目,合作主持863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2000~2001)、863超级杂交水稻新种质创建与育种新途径研究以及水稻突变体库的创建项目(2001-2003)。主持完成863转基因水稻南繁的环境与安全性评估项目(2002-2005)。目前承担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转基因水稻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及相应数据库”。项目,主持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课题1项,同时开展水稻遗传育种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3:2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3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南省   研究   水稻   博士   项目   分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