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印象——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为例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
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
非遗印象
——以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为例
文/黄渝娇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
摘要:此次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举行,活动时间为6月7号—10号四天。非遗影像展的活动主要分论坛和观影两部分。文章以作者直接参与各项活动的学习者角度,描述现代非遗在影像方面的具体呈现。从影像展出情况、学术活动情况、观影活动情况三大部分分析现代非遗保护的影像传播方式的实际意义。
浙江同志网关键词:非遗影像展;学术论坛;非遗保护
文化遗产日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而2019年的文化遗产日则为6月8号。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是第二届,本届非遗影像展的主题为“非遗影像 中国实践”。非遗影像展活动的举办目的是通过集中展映已出版、播出、公映的非遗影像作品,展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经验,提高非遗的可见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增强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的形成。本届非遗影像展共征集到260部作品,较上届有所增长。集中展映影视作品的同时进行学术座谈会,各领域专家围绕“从文本到影像——当下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的保存与研究”、“节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诠释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三大主题展开学术研讨。非遗影像展中的影视作品笔者未能尽数观赏,因此仅能以已观看的影片情况为例进行论述。学术活动情况则以8、9两日的情况为主,对学术讲座进行概述。1 非遗展影像介绍
非遗展影像介绍分为三部分:展出影片的分类、展出影片的名称、展出影片的团队。展出影片的单元分类是根据影片的评级、创作人以及地域来分,我认为它们分别代表着此次非遗展要展现的五星(重要)内容和影片创新制作以及主办方的宣传意志。而这样的分类存在一定的重合,所以下文只提及本次非遗展的五星内容。而关于此次非遗影像展更详尽的分类,则在第二部分展出影片的名称中提及。1.1 展出影片的单元分类
本届非遗影像展征集的260部作品中,选取了30部入围影片在象山时代金球影城集中展映,分三个影厅于每日下午同时放映。影片按照非遗的摄制内容设置三个展映单元,分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青年创作短片”和“浙江非遗影像”。影片内容丰富,涵盖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个非遗类别。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影片有5部,分别是《王啊牛—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综述片》、《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综述片》、《西合道—热贡艺术综述片》、《刘景春—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综述片》、《松纯—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记录片》。
影片时长30分钟至50分钟不等,都是从传承人角度入手,讲述他们长期坚守文化的历程,以及对后世非遗保护所带来的极大贡献。以《松纯—佛教音乐(天宁寺梵呗唱诵)记录片》为例,松纯长老是天宁梵呗的主要传承人,他以自身一丝不苟的教学,影响了一批批来天宁寺学习的僧人,传授他们更接近真实的梵呗,展现了天宁梵呗长期坚守教学方式,形成其不同于其他地方梵呗的格调和庄严。但是传承人的摄制围绕传承人个体进行相关内容采访,一旦传承人随着岁月流逝,年纪增长而逝去。这种类型的记录总是留有遗憾,对摄制影片的团队也是一种打击。
因此,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类影片单独列出,并附字“抢救性记录”,无疑是让观众在选择众多影片时增加对此类非遗的关注。此举同时也说明了举办单位对这类文化高度重视,在
标题上做到让观影人能及时认识到影片内涵的内在价值。5部影片通过分类程度提高了影片的地位,使它与其他影片有所区分,便于观众在不能看完所有影片的情况下做出更直观有侧重的选择。1.2 展出影片的全部名称
非遗影像展放映的30部影片中,除了上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的5部外,余下影片手工艺类9部,仪式类6部、表演艺术类6部、口头传统1部、综合类3部(其中包括系列片两部、开场片1部)。除此30部之外,另有 7部非参赛作品参与此次放映。
1.2.1 手工艺类
手工艺片是30部影片中占比例最多的,分别是:《手艺人》(六集系列片)、《平遥布鞋》、《老秤儿》、《西林状寨裁缝》、《朱泥壶里滋味长》、《柳琴》、《修复历史的记忆》、《晒盐》、《郭窑村》。对于手艺人类型记录片数量较多的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各个记录片不论是坐乌篷船、扯白糖、雕花技术 、制作布鞋、制秤、服饰技艺、采茶、制琴、修古籍、晒盐......手工艺所涵盖的范围在人类生产、生活、艺术各方面无所不包。其次,许多手工艺品在当今社会中,相比非物质文化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它也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更紧密,是相对具有生命力市场的非遗文化。
1.2.2 仪式类
其次是仪式类6部,分别为:《火的祭礼》、《芒蒿》、《红事》、《拔五更》、《鼓事》、《醉龙》,这6部片子的内容有各地岁时节日,也有各地人生礼仪。不仅有汉族传统文化,还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种类型的影片中参与的主体都以体形式存在,这种形式从一方面来说是一种集体意识
的必要呈现,但另一方面集体的体扩大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变异。
1.2.3 艺术表演类
表演艺术类6部,分别为:《平民老倌罗家宝》、《吴门琴话》、《昆明戏窝子》、《追梦老“玩”童》、《常山喝彩歌谣》、《梁二爷》,这6部片子更多侧重在艺术技艺方面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介绍,它展现的作为每种艺术文化背后的核心素养,和艺术主位人对自我文化的深层认识。
1.2.4 综合类
再有综合类的影片是:《璀璨薪火》、《台州记忆》、《祁连山下》这3部。《璀璨薪火》是此次非遗影像展的开幕影片,它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传承人情况,用一种宏伟的视角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大有裨益。影片直击心灵、撼动人心的力量不可小觑,影片效果超越世上最打动人的语言。直面国家文化,冲击个人眼界。但是这种大型记录片耗时耗力都与其他影片不可比拟,对团队的素质要求、技术协作要求等都较高。余下两部电影更加侧重当地文化宣传,片段式呈现文化细节的方式,对于推动当地文化起到较好的媒体宣传作用,也符合现下人日常的碎片信息搜索方式。方便观众短时间内对当地文化有轮廓式了解,意在创新影片放映形式,符合现代发展需要。
1.2.5 口头传统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
6收敛性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最后1部口头传统类《克智少年—吉泽尔曲》,是一部讲述7岁彝族天才少年学习表演克智的故事。相比于以上各个影片,口头传承的非遗因为它的记忆难度大、对传承者的反应要求高、当地人的重视低、侧重学校教育等,都使得这种类型的文化土壤稀缺,以致于此类文化的传承数量随之削减。它是非遗文化中较稀缺的传统素材,同时表明彝族克智的地位也更低,它的生存状态势微。1.3 展出影片的团队
参加展出电影的主创团队来自社会文化各界人士,主要是6类单位。分别是:广播电台、旅游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工作室)、博物馆、影视公司(传媒公司)、大学院校等,他们都是现代文化传播密不可分的团体。
参与非遗影像展的共31家单位,其中13家影视公司(包含1家电视剧制作中心)、7家广播电视台、4家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家旅游局、2家博物馆、2家院校。除此之外还有1家报社。
从数据上来看,参与的体中影视公司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各个单位,这也说明现代社会中从事影视传
媒的体日益旺盛,影视技术也逐渐普及,相关影视就业需求也随之扩大。其次广播电视台作为传播机构的中坚力量,在媒体文化输出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除了现代网络媒体时代以外最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因此,这两种类型的团体成为现代非遗影像传播的直接途径,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大量平台。
然而,不论再先进的媒体技术,再庞大的影视团体,都需要非遗文化知识的支撑。因此,影片团队少不了专家学者的介入,以在传播非遗文化过程中确保知识的准确性、有效性。2 学术活动情况
学术论坛活动在6月8日到6月10日三天举行,具体时间是每天上午9时开始到中午结束。三天三个议题,每次议题不尽相同。议题分别是:“从文本到影像——当下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的保存与研究”、“节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诠释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每个议题共4位发言人,评议专家2-3位不等。总计,此次参加议题发言人12位,评议专家7位。
2.1 时间:6月8日上午9:00
议题1:从文本到影像——当下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的保存与研究评议专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杨福泉(云南社科院)、萧梅(上海音乐学院)
学术论坛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分别是主持人发言、发言人讲述内容、评议人发言三个环节,现场其他人参与并学习。具体评议内容如表1所示。
以表1为例,所有学术论坛发言依照从左至右顺序进行,主持人介绍发言人及题目,评议人待发言人发言结束后开始交流,评议内容围绕看到的问题、表达认同或反对态度和可采取措施等角度进行交流,同时给予在座学者思考。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将本次学术论坛内容简要例举如下:
第二位发言人(9:56am):摩瑟磁火(西南民族大学 副译审)
题目:《彝族史诗热窝的口头文本和书面文本的关系》
内容概要:文字的来源、口头到文本的发展、传承方式口耳相传与文本结合。
屈服极限评议:民俗文献研究的关键问题,它是一个帮助记忆的符号,纳西东巴口头传颂对比没有被记录下来。(杨福泉)
略。
第三位发言人(10:53am):乌兰其其格(内蒙古艺术学院 副教授)题目:《蒙古族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的案例——以内蒙古艺术学院为例》内容概要:学校历史介绍、民间艺术家进校园的方式、学校音乐声像资料库的建立、设立驿站让高校与艺术家、民间、地方的合作模式、学校传承班情况等。
第四位发言人(11:40am):孟开(西北民族大学 教授)题目:《中国<;江格尔>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
内容概要:江格尔史诗的总体介绍、江格尔的发展、江格尔的数字化保护。
2.2 时间:6月9日上午9:00
议题2:节日民俗事象的影像诠释与传播评议专家:鲍江、杨正文
第一位发言人(9:02am):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题目:《节日影像志的创作短板》
内容概要:1.理论研究框架2.福建宁化“七圣庙”个案3.福建清流“赛宝节”4反思
第二位发言人(9:30am):张雅欣(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题目:《传统文化的影像化传承与传播》
内容概要:现代背景介绍、艺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影像文化志的运用第三位发言人(10:46am):熊迅(中山大学)题目:《节日影像的阐释与传播——结构主义的视角》
内容概要:整体性考量、视角的选择、阐释的维度、真实的逆思、符号的局限、跨学科的、传播的困境。
第四位发言人(11:19am):陈振州(温州市电视剧制作中心 主任)题目:《夜五更》
内容概要:团队经历、拍摄实况介绍、解决遇到的突发情况等2.3 时间:6月10日上午9:00
议题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与传播评议专家:张刚、田苗
第一位发言人:楼坚(浙江钱江频道 副总监)第二位发言人:王玮(宁波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
第三位发言人:吴安宇(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馆员)第四位发言人:王长江(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记录电影部 导演)
(略)
表1 非遗影像展学术论坛首位学者发言情况表
顺序
发言人(单位)
题目
发言概要评议人
评议内容
第一位发言
人(9:05am)
杨宏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非遗视角下的东
巴文化的音像记录
与研究》
首先介绍东巴文化
的现状,指出没有单独记录神话、史诗的影像,但是现代影像技术给东巴文化提供了保存仪式的方式。
杨福泉
1.培养东巴文化的综合性人才。
2.数字化的立体展示仪式,现在在探索中。3每个朝代的变迁,不可照搬,需要结合时代。4.创新东巴文体。
5.思考旅游冲击,缺少如实记录。
再生实验
阿地里·
居玛吐尔地南北方史诗有差异,影像记录能较好解决细节问题。
萧梅
发展小型数据库,有研究人员参与老旧录音的保存和保护。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7
学术活动参与现场单次参与人数不到60人,每次论坛有主持人1位,专家学者20位以上,研究生数十人,记者8人左右,导演零星。三天内台上汇报发言总计12位,其中学者7位,导演2位、广播电台2位、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员1位。3 观影活动情况
由于影片数量众多,以下仅能有限介绍《吴门琴话》、《婚事》、《拔五更》、《天宁梵呗唱诵》、《皮影戏》、《台州记忆》、《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嫁衣》七部影片,以及1次三部电影的映后交流。其中《嫁衣》不是此次的30部参赛作品之一。3.1 观看影片介绍
《吴门琴话》影片以古琴艺术为摄影对象,以吴门琴社相关人员为主体进行采访记录。2019年正值怡园琴会100周年,百年前来自全国的几十位琴家齐聚苏州,希望振兴雅乐于危亡。而此次主要的采访对象围绕吴门琴社的几位老琴家:裴金宝、黄耀良、杨晴、袁中平。影片用一年时间,拍摄琴家们的生活姿态和琴学思想,使得一真实优雅的社会体在拍摄中逐渐面面清晰。影片时长42分钟,观影人数较多,除第一排有个别空位外,基本满座,但是由于是晚间放映因此没有映后交流部分。
《克智少年—吉则尔曲》尔曲是一个聪慧的7岁少年,他喜爱学习传承彝族克智文化,然而人们并不重视克智,原因是担心学习克智耽误学习,影响成绩。尔曲的父亲希望尔曲成为克智高手,因此特意说服妻子,还给尔曲来老师学习。尔曲是一种辩论艺术,它是少有的现存口头传统形式。影片时长
42分钟,与《吴门琴话》在同一场地放映。
《嫁衣》中的非遗主体是苗绣技术,在影片中也特指苗族女人最重要的婚事中所穿的嫁衣。线索由人类学家托马斯展开,他的目的是希望进苗族寻真正传统艺术苗绣的故事。影片不但提醒着作为人类学家应有的人格品质、专业精神,也展现在学者眼中闪闪发光的民间艺术。同时还告诉我们一个做学问的道理,想要进入文化首先要了解、还要接触。这部片子同样在晚间19:30放映,因此没有主创在场进行现场交流。3.2 映后交流介绍
《天宁梵呗唱诵》、《皮影戏》、《台州记忆》这3部电影在8号下午放映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映后交流。这是一次与导演直接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同时也能了解摄影人的思想。
《天宁梵呗》《皮影戏》这两部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松纯就是在录制《天宁梵呗》中去世的一位传承人,他所代表的一时兴盛的梵呗唱诵影响了许许多多的来此学习的佛门中人,使得这部分梵呗以严格按照规定的传授方式活态保存,并代代相传。因为两部影片在下午场放映,此时观影人数较不固定,他们在影片放映休息中途进行大量的人员变动。
《台州记忆》是十五集系列片,每个片子都很短,为5分钟。短片主要介绍了来自浙江台州市的各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虽然短片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接收部分有效信息,但是同时也因为时间过短,每样文化介绍内容都不充实,不具备完整性。
因此以上两类影片各有优缺点,但是从拍摄导演方看,又有很大的视角差异。其中映后交流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电影技术方面,因为影片现场有同样参赛的导演观看,所以同一体就如何解决拍摄的问题上进行了一番讨论。台上导演给予提问者一些操作性的解答,确实大开眼界。第二个话题在于影片尊重事实的方面,例如有些拍摄为了达到一定的影片效果,导演会要求做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行为,像改变原有场所,强行加入标志性物件等等违反文化常规的摄制处理。在这个问题上台上导演认为应该考虑拍摄主体的特殊性,在人物方面力求真实,在拍技艺方面则有所区分,用到不同的画面展示、拍摄手法。三位导演各有说法,但是最终都寻求到同样的解决方式即团队里的专家指导,但是因为专业人才的缺少,时常不到适合的学者。导演们现身说法,认为团队在不到合适专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去外省,将地域范围扩大。另外,也可以参考同类型的专家学者,这样从专业上扩大了范围。最终到适合的人员保证非遗文化保存的真实性。第三个话题是影片应该侧重市场还是学术的问题,也就是影片的立足点在吸引观众增加收视还是展现文化深度。其实这也是现在很多导演还在努力解决的一个难题,考虑影片的性质有所不同,只能尽可能真实的基础上,做出让市场满意的影片。4 总结
2019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在规模上较2018年更小,但是社会的反响却更大了。2019年的非遗影像展投稿参赛的在数量就远远超过2018年。对一个个不断发展的非遗保护项目来说,举办这次影像展活动是很好的一次实践成果验收。整个活动不论学术论坛的内容还是影片观影效果都是极具质量的,但是
面对庞大的非遗文化保护工程,参与活动的体显得异常渺小,我们面临的整体非遗保护情况依旧岌岌可危。不禁让人感慨反思,我们在意识上夸父逐日,在行动上大海捞针。倒不如奋力拼搏,从我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参考文献:
[1]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Z].活动手册.2019-06-06.[2]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Z].入围影像作品简介,2019-06-06.
作者简介:黄渝娇(1996—),女,浙江乐清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音乐与舞蹈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47: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影片   影像   传承   传统   记录   内容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