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

⼀、中国特⾊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经堂教育
  早在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之初,回族穆斯林就在宗教活动和宗教⽣活中⾃发地进⾏伊斯兰启蒙教育。到了明末,陕西咸阳渭城⼈胡登洲⾸倡经堂教育。他率先出资在家中招收弟⼦,讲经传道。后来,他转向清真寺办学,半靠⾃⼰的财⼒,半靠清真寺的供给和穆斯林的施舍,其弟⼦越来越多。就这样,胡登洲揭开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序幕。后来,各地清真寺纷纷效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伊斯兰教教育体制。
  我国清真寺建筑是左右对称的风格,⼀般在主体建筑礼拜⼤殿的前边建有南北对称的厢房,北边的厢房作为阿訇讲经的地⽅,称为经堂。胡登洲因在清真寺经堂办学,所以称作经堂教育、寺院教育或回⽂教育。
  经堂教育有⼩学、中学和⼤学三个层次,其中,⼩学部也称为经学,⼀般招收 6-7 岁的穆斯林⼉童⼊学,主要教授初级阿拉伯语的拼读和⼀般的宗教常识。⼤学专门培养新的阿訇,学⽣称作“海⾥凡”、“满拉”或“⽼师夫”。教师为特聘阿訇,被尊称为经师、明经、开学阿訇或乌斯托等。胎盘提取液
  早期经堂教育所使⽤的教材及经典,主要依靠学⽣抄写。在经堂教学中,师⽣们主要使⽤“经堂语”进⾏教学。经堂语是⼀种独特的语⾔,它运⽤汉语语法规则,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不同词汇或词组拼合成句⼦和⽂章。
  经堂教育为伊斯兰教培养了⼤批⼈才,造就了⼀批名师、学者和阿訇,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由⼝授家传转变为学校教育,同时启动了汉⽂译著活动。
  ⼆、开展了独具特⾊的汉⽂译著活动
  回族穆斯林的汉⽂译著活动,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末王岱舆译《正教真诠》开汉⽂译著活动的先河,张中、伍遵契先后加⼊汉译活动,此为汉⽂译著活动的第⼀阶段。上述作者的译著中虽有儒家或佛教的影⼦,但伊斯兰教的特征⽐较明显。他们敢于同佛教、道教就宗教问题和世俗问题进⾏对话,也敢于质疑宋明理学的⼀些观点。
  第⼀阶段汉⽂译著活动的代表⼈物及其代表作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克理默解》;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等。
  汉⽂译著活动的第⼆阶段从马注开始译著《清真指南》始,⾄⾦天柱完成《清真释疑》为⽌。此时期有代表性的汉⽂译著,已看不出单纯的伊斯兰特质,⽽采取了明显的伊斯兰教与儒家⽂化结合的形式,同时具有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的双重特征。本阶段的主要代表⼈物及其作品有: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性理》、《天⽅典礼》和《天⽅⾄圣实录》等;⾦天柱的《清真释疑》等。其中,以刘智的著作影响,他本⼈也被认为是将“以儒诠经”运动推向⾼潮的代表⼈物。刘智的《天⽅典
礼》还被收⼊《四库全书总⽬提要》存⽬中,这也是惟⼀收⼊其中的中国伊斯兰教著作,可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
  随着活动中⼼逐步转移到了云南,遂进⼊汉⽂译著的第三阶段。此时期的汉译范围扩⼤到了天⽂、地理、⽂学和《》。这⼀阶段的主要代表⼈物及其代表作有:马德新的《⼤化总归》、《四典要会》、《性命宗旨》、《道⾏究竟》和《视天⼤赞集解》等。
  以儒诠经运动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也使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更为突出。
  三、建筑、姓名、服饰的中国化
  在清真寺建筑⽅⾯,中国内地的多数清真寺采⽤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形式,照壁矗⽴门前,雕梁画栋、楹联匾额存于寺内。这与阿拉伯国家绿⾊圆顶清真寺有鲜明的区别。
  在宗教节⽇⽅⾯,中国穆斯林⼗分重视伊斯兰教传统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古尔邦节在中国还被通⽤汉语的穆斯林称为 “忠孝节”,显⽰出融合了中国儒家⽂化的伊斯兰特⾊。中国穆斯林的圣纪节也很有特⾊,可以在教历 3 ⽉⾥任意⼀天举⾏,作“尔麦⾥”(即念经作善事)、宰杀⽜⽺,设宴聚餐,纪念穆圣。这与阿拉伯国家的圣纪节完全不同,他们的圣纪节是在教历 3 ⽉ 12 ⽇纪念穆罕默德诞⾠。
ipda  从宗教习俗来看,中国穆斯林在姓名、⾐着、婚丧等⽅⾯都已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化因素。
  回族在元代多使⽤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作名字,如忽撒马丁等。元代政治家典⾚·瞻思丁之⼦纳速拉丁在陕西做官时,⽣有9 个⼉⼦,将⾃⼰的名字拆成四姓纳、速、拉、丁分给⼉⼦后,⼜按穆罕默德的名字划姓马、哈、穆、达。还因回族崇尚⽩⾊,⼜使⽤“⽩”姓。因此,回族中姓这 9 个姓的较多。在和汉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也有⼀些回族穆斯林使⽤汉姓。回民⼤多有经名即阿拉伯⽂名,⽤历有名的 25 个先知、⼤贤的名字给男孩起经名,如易⼘拉欣、穆萨等。⼥孩多⽤圣妻和⼥贤的名字起经名,如海底彻、麦尔彦等。在社会交往中,汉⽂名之前加上经名,形成中国回族特有的姓名,如男⼦⽤阿⾥·哈德宽,妇⼥⽤阿依莎·丁莉等。
  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有很⼤差别,明朝以后回族服饰逐渐,但仍保留着回族特征:妇⼥戴盖头,男⼦戴⽩帽。所谓盖头,实际上是妇⼥使⽤的特殊头⼱,佩戴时,将头发、⽿朵、脖⼦等遮在头⼱⾥⾯。回族男⼦爱戴⽩⾊平顶⼩圆帽或五⾓、六⾓、⼋⾓⽩⾊⼩帽,这种帽⼦⼜被称礼拜帽,男⼦做礼拜时都要戴。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体系
  在伦理道德⽅⾯,回族伊斯兰学者以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忠孝名教”等伦理道德来阐释伊斯兰教的“认主独⼀”和伊斯兰教的功课。⼀⽅⾯坚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和《》、《圣训》的基本
原则;另⼀⽅⾯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儒家思想,并将两⽅⾯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具有中国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六⼤信仰: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其中最根本的是“认主独⼀”即信安拉。明末清初的王岱舆、刘智等伊斯兰学者将“认主独⼀”的教义与儒家的太极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在承认万物统⼀于五⾏,五⾏统⼀于阴阳,阴阳统⼀于太极,太极本⽆极的太极学说的前提下,⼜提出在⽆极和太极之先,还有⼀个“造化之原主”——真主(或称真⼀、真宰)。真主才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体和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这样既坚持了伊斯兰教关于“⼀切⾮主,惟有真主”的基本信仰,⼜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认主独⼀”的教义。一次函数的应用
中美经济关系  对于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伊斯兰教认为必须“忠于真主”,但这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为了调和这⼀⽭盾,中国伊斯兰学者提出,只忠于君,不忠于主,不是“真忠”;只忠于主,不忠于君,不是“正道”。必须忠于主,也忠于君。很好地解决了伊斯兰教在中国遇到的神权与王权的⽭盾。
  在伦理⽅⾯,回族穆斯林将《》和《圣训》的基本原理与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的伊斯兰教伦理体系。刘智在《天⽅典礼》⼀书中,⽤“五典”概括了这⼀体系,“五典”内容及其排列须序为:君⾂、⽗⼦、夫妻、兄弟、朋友。
  刘智认为安拉创造了天地万物和⼈类始祖阿丹、哈娃,同时创造了“五典”,并把“五典”作为⼈类⾏为
准则。伊斯兰教还设⽴了“五功”:念作证词(简称念),坚持礼拜(礼),斋戒⼀⽉(斋),交纳天课(课),麦加朝觐(朝)。要求以“五功”完成天道,以“五典”完成⼈道。
  另外,伊斯兰教传⼊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化,形成了独具特⾊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
  可见,中国伊斯兰教的民族化特⾊是⼗分鲜明的。它把中国传统的思维⽅式、意识形态加⼊到理解、注释伊斯兰教的经典中;把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伦理道德进⾏了有机地结合;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地域、⽂化和民族环境形成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化特⾊,使伊斯兰教和回族穆斯林更好地适应了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具有了强⼤的⽣命⼒。
>月亮上有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教育   传统   经堂   形成   儒家   译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