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公元前750年至公元570年1300多年)

阿拉伯帝国简史提纲1
阿拉伯半岛(即阿拉比亚)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也是阿拉伯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初的舞台。这个舞台位于亚洲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其面积相当于欧洲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阿拉伯半岛三面环海,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濒秀丽的波斯湾和阿曼湾,南滨浩瀚的印度洋,西傍狭长如丝带的红海,北界肥沃的绿新月地带。半岛两侧的红海和波斯湾,连同埃及和肥沃的新月地带,形成一条重要的连接东西交通的天然走廊。红海的大门曼德海峡,可以控制从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进入印度洋的通路,波斯湾的门户霍尔木兹海峡,是扼亚欧大陆交通的咽喉。阿拉伯半岛原是撒哈拉大沙漠的继续,后来被尼罗河河谷和红海深罅分隔开来,所以,阿拉伯半岛上一望无垠的沙漠约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阿拉比亚”这个名字就与这里多沙有关,它的含义是“干旱”。
第一章、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公元前750年-公元570年,1300多年)
第一节、阿拉伯古代社会及其特点
阿拉伯古代社会根据史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50年(相当于中国东周初年),那时阿拉伯半岛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当时贝都英人是阿拉伯半岛人的主体,游牧经济是其主要经济形态。水源、牧场,可耕地均属氏族所有。雨季到来之时,贝都英人驱赶着畜,主要是骆驼和绵羊到较远的地方放牧,雨季过后再返回住地,出现了半定居的历史现象。生活食品以肉类为主,此外还有椰枣。
这时尚无农业。女子地位低下,主要负责家务,男子负责牧放、作战、狩猎。这表明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前提条件。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从史料上看主要是血亲复仇战争。由于战争的频仍,到公元前8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出现了一系列的国家,这表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开始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因而这时该地区的社会是一个十分矛盾的社会,既有原始社会的特征,亦有阶级社会的特征。朱虹>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
据古代史家记述和南阿拉伯出土的铭文记载,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636年,在这近1400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今阿拉伯世界这一广大地区前后共出现了7个国家,实际上这7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是介于部落联盟和国家的一种政权形态。
现将该7国简述如下。
1.赛伯邑国:也门的阿拉伯赛伯邑人在公元前750年建立了国家,史称赛伯邑国,一直存在到公元前115年,前后存在了635年。该国已有了自己的农业和灌溉系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如建立了月神庙和毕勒基斯皇后庙宇。赛伯邑国的出现表
明阿拉伯地区开始了自己的文明。
2.麦因王国:公元前8世纪麦因人在今也门西北建立了麦因王国,后经对外扩张,其疆域扩展到南阿拉伯大部分地区,并且建立了宗教中心。存在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存在达500年之久。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3.希米叶尔国:公元前115年,阿拉伯人在今南也门阿拉伯共和国建立了名为希米叶尔的国家。该国是一个具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的特征。如国王是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土地占有者,掌管着军队。不仅有了货币,包括金、银、铜的货币,而且还有了首都,建立了王室。公元1世纪国王伊利?沙利哈在今萨那拉修造了名闻于世的鸟木丹王室。希米叶尔王国到公元前1世纪20年代屡遭外国侵略。如公元前24年罗马帝国派大军开始侵略希米叶尔国,后又于公元1~2世纪多次侵略该国,从而破坏了阿拉伯人建立起来的文明。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亚人侵入希米叶尔国,并于是年灭亡该国。公元575年,波斯人侵入南阿拉伯,驱赶了埃塞俄比亚人,统治了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
4.奈伯特国:奈伯特人原系约旦河以东的一个游牧部落,于公元前6世纪初,在今约旦马安建立了奈伯特国,国势日盛。公元前312年,奈伯人遭从海上来的希腊军的侵略。奈伯特国动员全国的力量两次打败了希腊侵略军,巩固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1世纪,国王俄拜德三世开始向外扩张,为此和罗马帝国结成盟国。奈伯特国到哈里萨斯四世时(公元前9年~公元40年)达到高峰,其疆域越过今亚喀巴向南,延伸到阿拉伯半岛。奈伯特国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对外贸易亦很发达,其首都皮特拉是西亚和地中海的贸易中心。在公元3世纪,奈伯特人以阿拉马语的字母为基础创造了北阿拉伯语字母。今阿拉伯语的文字即由此演变而来。
5.帕尔米拉国:帕尔米拉国为叙利亚的阿拉伯人所建立,其首都亦称为帕尔米拉,现为何地已不可考,何时建立说法不一。但到公元1世纪和2世纪之交时,帕尔米拉已发展成了西亚和地中海的巨大贸lotus domino
易中心,取代了奈伯特的皮特拉的地位。史书记载,公元130~270年这一历史时期为帕尔米拉国繁荣强大时期。但遗憾的是,恰在这时,它遭受罗马帝国的侵略,公元272年被罗马帝国灭亡。帕尔米拉的文化是由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和叙利亚文化混合而成。就是说帕尔米拉文化是属于多元文化,故其水平很高,尤其在建筑和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如帕尔米拉壁画名闻世界,是古代西亚文化的一个新高峰。
6.希拉国:莱赫米人部落在幼发拉底河下游活动,于公元240年在今伊拉克的库法、希拉、巴比伦地区建立了希拉国。据史家考证,莱赫米人是从
也门迁徙到伊拉克,属阿拉伯人部落。在公元5世纪初至6世纪50年代,希拉国国势强大,成为威胁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劲敌之一,但这时阿拉伯帝国已兴起,公元633年希拉国为其所灭,前后存在393年。希拉国的文化深受波斯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影响,故亦属多元文化的范畴。
7.迦萨尼国:迦萨尼国是迦萨尼人大约于公元3世纪末建立的,其疆域包括叙利亚南部、约旦和西奈半岛部分地区。据史家记述,迦萨尼人亦像莱赫米人一样是从也门迁移来的阿拉伯人部落,在迁移过程中曾改信基督教。迦萨尼国长期同受波斯人支持的希拉国不和,经常发生战争。迦萨尼国受拜占庭帝国的支持和控制。公元613~614年波斯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从而沉重地打击了迦萨尼国,使之一蹶不振。公元636年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叙利亚后,迫使迦萨尼人皈依伊斯兰教。迦萨尼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地狱中的奥尔菲斯
在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后636年长达近1400年的历史进程中,阿拉伯地区共建了7个国家,这表明这一广大地区已逐步摆脱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换言之阿拉伯地区已进入了历史大转折时期。
从整体上看,阿拉伯古代社会是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并存的一个不稳定性的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型的社会。在阿拉伯社会演变的进程中,其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都是低下的,而周边都是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以文化言,西有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东有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因此易于受到外部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影响,这就给古代阿拉伯社会造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其文化是属于混合类型的文化,或称之为多元类型的文化。
阿拉伯半岛由于大部分地区干旱、降水少、物产较少,而周边地区富庶,就决定了人口流动方式向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地中海东岸地区渗透,而周边地区往往以大国为靠山抵制其渗透,这就造成了古代阿拉伯社会的政局长期不稳。加之,阿拉伯地区在古代国家林立,相互干扰。同时,阿拉伯在古代,各个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一般说来周边地区发达,内地落后;南北两端地区发达,中间地区落后。这种地理环境就加重了整个阿拉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程度。
上述种种状况,客观上迫切地要求阿拉伯统一,既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又要求文化上的统一,尤其是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统一,这是阿拉伯帝国形成的根本性的因素或前提条件。
第二节、古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
穆斯林把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社会称为“蒙昧时代”。所谓“蒙昧”并不是和“知识”相对立的意思,而是从信仰的
非洲猪瘟最新动态
角度来划分的。蒙昧时代的阿拉伯半岛居民,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同时也崇拜外来宗教。
阿拉伯半岛地形独特,气候奇异:绿洲青草成茵,泉水清澈,沙漠飞沙走石,大地干涸;天气瞬息万变,时而狂风肆虐,满目疮痍,时而风和日丽,一片宁静;白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夜晚明月溶溶,凉爽宜人。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同时又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幸福。人们对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正确解释,只能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作出种种幻想和假设,并附加主观臆念,认为带来危害的东西具有精灵,带来美好的东西具有神灵,从而产生了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阿拉伯人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首先是大自然崇拜-水和石头。
水是人和其他生物不可缺少的东西,而半岛雨水稀少且不均匀,尤为珍贵,因此阿拉伯人称雨水为“救星”,视泉水为“神水”。麦加惟一一处水源“渗渗泉”被奉为“圣泉”即是一例。
麦加人自古就苦于无水,他们一直用牲口从城外驮水,花销大而且困难重重。直到“阿卜杜勒?穆塔里布(默罕默德的爷爷)”重新到被埋没很久的渗渗泉,甘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恩泽四方。“阿卜杜勒?穆
塔里布(默罕默德的爷爷)”在挖井时,挖出了两只金羚羊和价值连城的宝剑与铠甲,他用宝剑为克尔白(麦加城内的一处神殿,被认为是“真主安拉的房屋”,所以,又称“克尔白天房”)铸了一扇门,把两只金羚羊铸在门上。重打渗渗井之举在整个阿拉伯半岛引起了广泛的回响,麦加人将渗渗泉的发现视为一件伟大的事件。《天房史话》作者称颂道:“水,就这样从渗渗泉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浇庄稼,润万物,大地穿上了漂亮的绿装。“阿卜杜勒?穆塔里布(默罕默德的爷爷)”再不用为供给朝觐者用水发愁了。而且,因此他成了阿拉伯人有口皆碑的人物。宝剑、铠甲和金羚羊都成了禁房(伊斯兰教诞生后在克尔白进行礼拜,称禁房或禁寺)的盛装,但是闪闪金光招引了一些盗贼夤夜潜入克尔白,将宝剑和铠甲及金制的饰品全部盗走了。然而渗渗泉依然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永世不竭的福音。” 
形状奇特、颜各异的岩石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岩石在生活上的诸多用途及其来历的难以理解,都使阿拉伯人对它产生了崇拜心理,结果岩石被视为具有神灵的东西,或者被当作神的住所“别季尔”加以崇拜。所谓“别季尔”,就是被竖立起来的石头。信仰“别季尔”的人们,定期排成队,围着它旋行,并且抚摸它,以祈求从中获得力量。“别季尔”有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有的则随部落
流动。在后一种情况下,战时还起着部落保护神的作用,上面覆以华盖,放在骆驼上搬运。在希贾兹地区,人们所崇拜的三个女神中,有两个就是以石头为象征的,即一块方石象征“拉特女神”,一块黑石象征“麦纳女神”。麦加“克尔白”天房墙上镶的黑石,被整个半岛的人们视为“圣石”,凡来朝拜克尔白的人,都要亲吻或抚摩黑石。这块黑石其实是一块陨石,是一块不规则的椭圆形光滑石头,黑中透红
呈酱,上面有红斑黄纹,相传是真主赐给“伊卜拉欣[基督教《旧约全书》称“亚伯拉罕”(拉丁文Abraham),伊斯兰典籍《》中记载的古代阿拉伯地区著名先知之一,他及其子“伊斯玛仪(基督教翻译为‘依施马尔’)”、“伊斯哈格(基督教翻译为‘依撒格’)”被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尊奉为共同始祖]”砌在克尔白墙上的。一位学者写道:“此石可能是一块陨石,证据是它曾发过光,而且光芒四射,照亮了东方和西方,也照亮了“沙姆”和“也门”。它的这种光辉证明从前它不单纯是黑的。有的历史学家解释其呈黑的原因,是由于蒙昧时代的污秽不洁所造成的。有的陨石仅仅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颜,其中也包括一些闪闪发光的陨石。”关于这块陨石被视为圣石的原因,一位学者写道:“玄石之所以被视为神圣之石,是因为它与一种令人尊敬的神圣之物相关联。“伊卜拉欣”在克尔白安置这块玄石,可能是为了纪念真主命他加高这所伟大的房子成为众人安宁场所的象征;或者是“伊卜拉欣”安放了这块石头,以证明这座房已非自己所有,而将它献给真主,为人们祈祷之所,成为巡游者、修行者、跪拜者、鞠躬者的礼拜之地。因此,将玄石安放在靠近大门的一隅,让其成为此房屋的最早边界。巡游者以此为起点。选择黑是由于黑容易分辨和确定位置。所以,玄石受到“伊卜拉欣”父子尊崇,同时也被今天以及明天的穆斯林们视为神圣之物。”
2)其次是天体崇拜-太阳与月亮。
阿拉伯半岛土地辽阔,自然条件有地域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反映在天体崇拜上。不同地域各族所崇拜的天体对象有所差别,即使崇拜对象相同,其被重视的程度,以及其在整个神灵系统中的地位也不
尽相同。
农业区的居民以耕耘为主,农作物的生长有赖于阳光的照射,因此崇拜日神。《》在谈到半岛南部的塞百邑时说:“我从塞百邑带来了一个确实的消息给你。我确已发现一个妇人,统治一族人,她获得万物的享受,她有一个庞大的宝座。我发现她和她的臣民都舍真主而崇拜太阳。”
游牧区的人主要崇拜月神。在太阳和月亮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社会   阿拉伯半岛   地区   建立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