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时期的长生不死药研究

5
社会人文
一、求仙、仙药与方士
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出于对长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人们不断去寻求长生的奥秘。古代人们对长生的思考和向往很早之前便已产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饮酒乐。公曰:‘古而不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不死,则古之乐也,君得何焉?’”[1]《战国策》中有炼丹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也有关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醉心于方术,使人入海求不死之药的记载。至秦始皇时期,由于秦皇帝对长生不死渴望,由宫廷到民间掀起了一股寻求长生不死之药的狂潮。汉武帝时期,武帝也醉心于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的仙药,社会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寻仙药的热潮,后代人们关于长生不死之药探求的著作和实践更是数不胜数。本文拟对先秦秦汉时期的长生不死之药做一梳理,以求教于各方家。
二、长生不死之药的种类
(一)植物类的药
人们最初寻求长生不死的药是从身边可以直接获得的事物开始的,植物类草药是人类最早能获得的此类
药物。《大荒南经》中载:“(云雨之山)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帝焉取药。”这里的药指长生不死的所取仙药。可见,帝所取之药是山上野生的植物。《汉书·郊祀志》中李少君云:“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2]安期生是传说中的神仙。李少君是汉武帝时期方士,时人认为他百岁。《汉书·郊祀志》中这样描述李少君:“少君者,故深泽侯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衣食。”[3]根据李少君说,自己之所以长寿,就是吃了安期生这位神仙给自己的一颗象瓜一般大的枣。可见植物类事物是方士口中常见的长生不死之药。《山海经》也提到了西王母所在昆仑山上有不死之树,青鸟采集其果实,玉兔捣碎制成不死之药。这些都是不需处理的植物类的长生不死之药。有些植物作为长生不死之药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如《汉书·郊祀志》中载王莽时方士听从方士苏乐之言“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置其方面,先鬻鶴髓、毒冒、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4]《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很多关于本长生不老类的植物,如蒲黄“久服,轻身、不老”,青芝、赤芝、黄芝等芝类“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可见植物是长生不老类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矿物类的药
古代人们推崇的能长生不死的矿物类药有金、玉、水银、朴硝、云母等。古代的人认为食用某种物质就具有某种物质的属性,金、玉等矿物质是不朽之物,服用这些物质人们就可以跟它们一样长生不死。
有关金作为长生不死之药的记载很多。《周易·参同契》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关炼丹的书,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巨胜指胡麻一类的植物药物,这类药物尚可以延年益寿,那么金是不朽之物,服用它则人的寿命就会和金一样长久。西汉的《盐铁论》中也有“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齐”的记载。《楚辞·远游》:“吸飞泉之至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指食用美玉。《神农本草经》:“食石者,肥泽不老。”《神农四经》:“饵丹砂、雄黄、雌黄、云母各单服之,皆令人长生飞行。”所以矿物类的物质也是长生不死之药重要组成。
(三)炼丹形成的化合物
服食和炼丹是人们求长生不老的实践的主要的内容。前面所讲的基本是服食天然的物质。随科学的进步和人们不断对长生实践探索的深入,人们发现服用几种天然物质混合后的提炼物则更为健康,于是炼丹形成的化合物成为后期长生之药的主要组成。《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5]丹砂化为黄金是要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进而炼制而成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很多有关炼丹的记载,如水银“可以杀金、银、铜、锡毒,镕化还复为丹。”,朴硝“能化七十二种石”等。可见当时炼制丹药
在当时已经很普遍,所以在本草书中类似的记载有很多。《周易·参同契》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炼丹之书。《周易·参同契》专讲属黄老内养的精气运动和属炉鼎外丹的铅汞炼制方术。[8]“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9]太阳流珠指水银,金华指铅。这里讲的是在炼丹时水银和铅的化学反应。道教盛行之后,炼丹之术盛行,记载炼丹术的书籍更是很多,从《道藏》中的记载即可见一斑。长生不死之药的来源很多记载都说是从仙人处所得,传说中的仙人有长生之药,凡人欲得长生,需要得到仙人的恩赐。仙人赐给长生之药的记载有:“自威、宣、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三瀛。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10]这里是说在海上的蓬莱、方丈、三瀛仙三座神山中住着仙人,仙人手中会有长生不死之药,吃了这些仙药就能长生不死。《淮南子·览冥训》中也有凡人向神仙求仙药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曰以奔月”。而《汉书·郊祀志》中赏赐李少君枣的安期生也是神仙,颜师古在注解中曰:“列仙传云安期生,琅邪人,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11]而实际上,所谓的长生之药基本上都是方士采集或炼制而来,神仙只是他们的依托之说。
(四)食气与辟谷
还有些追求长生不死之人主张食气和辟谷之法,认为这是能令人长生不老的最高境界。食气指的是吸食气体,谷道或曰辟谷,李奇曰:“谷道,辟谷不食之道也。”指不食任何东西。
快波
《庄子·逍遥游》中有关神人的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6]《楚辞·远游》中亦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7]而食气与辟谷为食物的最高境界,可长生不老进而成仙。
三、长生不死药与先秦秦汉政治
在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服食了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后而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可是它对历史所造成的影响却是真实的,持久而深远的。秦始皇出于对长生不死之药的追求,派了很多方士四处寻仙药。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徐福和卢生等入海寻药的事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12]卢生、侯生等因长生不死之药终不可得,就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以为自古莫及己。……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如此,未可为求仙药。”[13]于是两个人就逃跑了。这两人逃跑造成了他们难以想象的恶果,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据史料记载:“始皇闻之,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诏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
引航员软梯
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14]屡次求得长生不死之药无果,终于引发了残酷的“焚书坑儒”。焚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许多古籍在这场浩劫中失传,坑儒事件也使得知识分子阶层对秦统治者既畏惧又憎恨,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汉武帝时对长生不死之药的追求,较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鼓吹自己有此方术的方士均快速得到提拔。最早是李少君“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其后又有齐少翁以能成仙得宠于汉武帝,接着又有栾大以能得不死之药而受宠于汉武帝。数月之内,五将军之印。汉武帝甚至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于他,荣极一时。这使得民间的百姓看到一条新的升迁之路,为皇帝求得长生不死之药成为使他们进入富贵权势之门的法宝。“大见数月,佩六印,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术能神仙矣。”[5]由这些材料可知在汉武帝执政期间,从未停止过对长生不死之药的寻求,他的寻药
先秦秦汉时期的长生不死药研究
耿雪敏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先秦秦汉时期的长生不死之药包括植物类的药、矿物类的药、食气与辟谷、炼丹形成的化合物。不死之药对政治、文化、经济外交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关键词】先秦秦汉 不死之药
(下转第页)
2011.0218
1219
5
社会人文
过程对当时的政治、文化、外交、交通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求长生不死之药而封禅于泰山,这既是一次求仙药的实践,也是一次政治活动。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由于汉武帝对长生不死的追求,王宫和民间的方士神仙靡然兴起。神仙之说的兴起使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鬼神之说,这为日后的“巫蛊之祸”埋下祸根,甚至更远的谶纬思想也与之有关。民间百姓看到掌握神仙数术可以快速飞黄腾达,于是“皆弃銇耜而言神仙”,仅“齐人之上书言神怪齐方者以万数”。神仙的思想也反映在此后的文献中,它导致了鬼怪之说在文献中屡屡可见。张骞出
使西域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交通史和外交史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人从汉武帝求仙的角度来审视张骞出使西域,认为张骞出使西域除了地缘政治、军事目的外,汉武帝求仙的因素也在里面,[16]笔者也比较赞同作者的观点.可见帝王对长生不死之药的追求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和外交都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班固.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17.[3]同上.1216.[4]同上..1270.[5]同上..1216.
[6]王先谦.庄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5.[7]洪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66.
[8]金正耀.道教与科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4.[9]道藏.第20册[Z].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50.
c型人格[10]班固.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1204.[11]同上.1217.
[12]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247.[13]同上.258.[14]同上.258.
[15]班固.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6]赵雷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3)66—6一、国共双方谈判的动机
1、国民党谈判的动机
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同时英、美、苏三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加之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因此蒋介石通过和谈的方式推卸挑起内战的责任,争取作战准备时间。
2、共产党谈判的动机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尽量争取和平统一。
谈判中通过对对方谈判动机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对手谈判的真实目的,为己方在接下来的谈判准备工作做出指引。
二、国共双方谈判前的准备
1、国民党谈判前的准备
蒋介石认为不会也不敢来重庆进行和谈,故国民党在重庆谈判之前并未对和谈在谈判目标、议程、进度、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前期准备的失利,使得原本具有优势谈判地位的国民党丧失了有利的局势。
2、共产党谈判前的准备
在谈判前不足半月的时间里,中共一方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从拦截对方的最新“谍报”、掌握对方和谈的真实企图、到辩证分析形势确定和平谈判大计、组建谈判班子、明确谈判目标为谈判进行了一系列细致而周密的准备。
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一方之所以能够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签署《双十协定》,主要原因取决于中共的在和谈前的精心准备,做到了知己知彼。为此谈判前期的资料收集和相关事项的准备是一次成功谈判的前提和基础。
三、国共双方谈判过程中的策略应用
1、国民党的策略应用
国民党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致使在开局阶段处于比较被动的态势,整个和谈的议程基本上是依照共产党提出的框架进行谈判。而针对共产党提出的“党派合法”、“中共军队缩编48个师、“承认解放区”等十一条的谈判“报价”,国民党的“还价”并没有遵循谈判“双赢”的原则,而是一味的提出无理的条件,满足己方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甚至是损害共产党一方的利益。为了获得发动内战的准备时间,蒋介石亲自为国方谈判人员限定了“整体解决一切问题”和“政令军令之统一”的谈判原则,故意制造谈判僵局,
拖延时间。而在和谈期间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这种桌上一套,桌下一套的做法违背了谈判讲求诚信的基本原则,而在供方代表问其此事时,国民党却一问三不知,避而不答,更是为人所不齿。
2、共产党的策略应用
国民党三邀去谈判,先是采用了欲擒故纵的策略,第一次先是避而不答,第二次是确定自己不去,让周恩来带己出席谈判,让国民党放松警惕,进一步诱敌深入,第三次却是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打乱了蒋的阴谋诡计。由于国共双方树敌多年,为此创造良好的开局谈判气氛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周恩来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不懈努力。比如运用抵渝后同蒋介石和国方其他谈判代表及党国政要的会面问候及私下交流,出席各种宴会及其在宴会上致祝词等等,这些举措不仅避免了因矛盾对立双方见面时可能出现的难堪,而且营造了谈判所必须的友好协调气氛,为接踵而至的正式谈判自然地开了大门。在营造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周恩来等充分利用蒋介石的无备之机,发挥己方有备优势,首先向国方提出一系列较高报价,降低对手期望值,扭转自身不利局面。在具体的讨价还价阶段,为了便于与对手周旋和保证己方利益,并没有出现在谈判桌前,而是由周恩来、王若飞与对方进行谈判。周、王二人在谈判中采用高压与怀柔策略并用,王若飞针锋相对、步步紧逼揭露国民党虚伪的面纱,而周恩来在双方处于爆破临界点时,总能出面“降温调停”,使得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在和谈过程中共产党密切关注着战场上的最新战事,以便随时调整谈判计划。
共产党每次在让步的过程中都不轻易妥协,保持坚定的立场,但同时又遵循着立场服从利益原则,适时主动让步,迫使国民党做出均等退让。在最后的关头,谈判陷入僵局,中共一方以退为进,在主要问题军队数量和军区方面做出巨大让步,亮出自己的底牌,再次将和平诚意昭示天下,彻底戳穿了国民党的阴谋,加速了《双十协定》的签署。
参考文献
[1]项立岭.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童小鹏.到重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王时成.策略性商务谈判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辛诚.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周利生.析国民党发起重庆谈判的动机[J].江西社会科学,2000,(2).
[6]张国镛.重庆谈判前的战略思维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0—113.
[7]李尚志,刘东康.我党在重庆谈判中的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1).
[8]李和平.重庆谈判探析[J].专题研究,2008,(3).基于谈判视角下对重庆谈判的分析
天黑请闭眼 电影高微庞立君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85
【摘要】所谓谈判是指人们为了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商而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重庆谈判在历史中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在所属的领域——谈判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从谈判学的角度分析重庆谈判,以期探究成功谈判所需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重庆谈判 谈判策略 分析
(上接第218页)
2011.0219
<:.1981.1419.
奥运大数据P1224.
1.J .2007: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38: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7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谈判   记载   方士   神仙   长生   准备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