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纲教授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验案3则

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60-03㊃名师高徒㊃李成纲教授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验案3则∗
房延兵,谢㊀青,刘震东,田娅婷
(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宝鸡721000)
摘要㊀李成纲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性学会理事,从医50余载,博览书,广采众长,竭平生所学,解患者之苦㊂苓桂术甘汤是‘伤寒杂病论“脾虚水停的经方,该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配伍严谨,临床运用广泛㊂收集李教授大量临证医案,围绕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这一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对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为基础方,从临床案例中总结归纳,从西医辨病到中医辨证再到病因病机层面,探讨由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炙甘草4味药组成的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从中医学经典理论深入学习,并深刻理解 同病异治㊁异病同治 的理论精髓,得到由深到浅㊁由理论到临床认知的升华,从而达到李教授常说的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 的目的㊂通过整理介绍,发现李教授紧扣中阳不运㊁水饮内停之病机,用该方化裁痰饮为患的胃痛㊁胸痹㊁哮喘等病,皆获良效,彰显证同治亦同㊁一方治多病的思想㊂其临床经验具有参考价值㊂
关键词:李成纲;中医师;苓桂术甘汤;痰饮;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2㊀㊀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1.20
㊀㊀李成纲教授为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性学会理事,从医50余载,博览书,广采众长,竭平生所学,解患者之苦㊂李教授临证运用温㊁清㊁补㊁消4法内㊁妇㊁儿科常见病㊁多发病及疑难杂症,获得了显著疗效㊂
苓桂术甘汤源于‘伤寒杂病论“,由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炙甘草4味药组成,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证㊂‘金匮方论衍义“[1]曰: ‘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㊂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㊂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㊂白术除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㊂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㊂‘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㊂ 该方配伍精当,理法严谨,临床运用广泛㊂李成纲教授临证运用苓桂术甘汤化裁痰饮病证,屡见奇效㊂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㊂现择李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化裁胃痛㊁胸痹㊁哮喘验案各1则,介绍如下,以馈同道㊂
国际化学年
1㊀慢性糜烂性胃炎
例1㊀患者,男,26岁,2015年8月25日初诊㊂主诉:上腹部疼痛㊁腹泻6个月余㊂患者6个月前出
现上腹部疼痛㊁腹泻,伴呕吐㊁纳呆㊁大便时干时稀,
经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糜烂型)㊂现症:上腹部
隐痛,疼痛时发时止,形体消瘦,面萎黄,伴头晕目
眩,时觉心悸,触其胃部振水声明显,舌淡白,舌形
胖大㊁边有齿痕,苔薄白㊁稍腻,脉弦滑㊂西医诊断:
stiefel
慢性糜烂性胃炎㊂中医诊断:胃痛,辨证为脾虚湿
停㊁气机阻滞证㊂治宜健脾化饮,理气止痛㊂方用苓
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10g,白术10g,桂枝10g,延胡索30g,生姜3片,炙甘草10g㊂3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5年8月29日二诊:
腹泻明显减轻,疼痛缓解,发作有时,舌淡白,舌形
胖㊁边有齿痕,苔薄白,已不腻,脉仍弦滑㊂效不更
方,上方连服1个月,未再复发㊂
按㊀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中医学 胃痛 范畴㊂
本例患者病机为脾胃虚弱㊁运化失职㊁水湿内生㊁气
机不畅所致㊂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故上护理研究
腹疼痛㊂脾虚失于运化,精微输送布散无力,水湿在
体内蓄积停滞㊂湿性黏滞,多阻滞人体气机㊂临床
因湿邪阻滞机体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水湿滞于
下焦,流注于肠中,则出现腹泻;水湿停伏于中焦,则
脾胃正常的升清降浊之枢纽功能出现紊乱;清阳不
升,浊气不降,逆而向上,则出现呕吐;浊阴若上蒙清
窍,则头昏目眩;湿犯上焦,水气凌心,则出现心悸㊂
㊃0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
‘订正名医指掌“云: 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㊂ [2]脾虚运化失司则水湿停聚,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脾失健运加重;又脾与胃相表里,脾气虚则胃气难健,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故食少纳呆㊂苔薄白稍腻㊁脉弦滑皆为水湿内生之征㊂因此,中医辨证该病为脾虚湿停㊁气机阻滞证,治宜健脾化饮㊁理气止痛,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㊂李成纲教授临证时若遇因脾气虚弱㊁不能统血而出现吐血㊁黑便㊁四肢不温㊁舌淡脉弱者,加党参㊁黄芪以益气统血活血;因湿浊郁而化热㊁火热内结㊁腑气不通而出现口干渴而不欲饮㊁小便黄㊁大便不畅者,加蒲公英㊁黄芩以清胃泻热;日久成瘀㊁水瘀互结㊁壅塞胃脘者,加蒲黄㊁五灵脂以达化瘀通络之效㊂
2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例2㊀患者,男,42岁,2014年12月9日初诊㊂主诉:胸闷重㊁疼痛10余年,加重半个月㊂现症:胸闷重㊁疼痛,背部亦觉不适,劳则加剧,肩胛区亦痛,伴咳嗽,喘息,胃纳不佳,面苍白,舌质淡,苔薄白,有裂纹,脉细滑㊂X线片检查提示心肺未见明显异常㊂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㊂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心脾阳虚㊁痰浊内盛㊂治宜温阳化气,涤痰宁心㊂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薤白10g,半夏10g,生姜3片,炙甘草3g㊂3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4年12月13日二诊:病已减轻,惟感胸痛背困㊂上方加丝瓜络10g㊁芥子6g,续
时域分析服7剂㊂2014年12月20日三诊:胸痛好转,精神佳,食欲可,口干㊂上方加延胡索10g,再服7剂,痊愈㊂按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归为中医学 胸痹 范畴㊂‘金匮要略“将胸痹的病因病机概括为 阳微阴弦 ,即阳气不足㊁阴寒气盛㊁阴乘阳位,认为该病乃本虚标实之证㊂‘医门法律“云: 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㊂ [3]指出胸痹发作的主要原因㊂本例患者病久且屡屡发作,误治失治,导致实证转虚,心脾阳虚,水滞饮停,有形之水饮最易阻碍人体气机,气机受阻则升降失序,浊阴不降,弥漫于胸胁而阻遏胸阳,气机不畅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水饮之邪较重则水饮凌心,心脉运行受阻,发为胸痛;水饮之邪轻微则气机不畅,妨碍呼吸则喘息;脾运失司而湿邪困脾,水湿聚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饮上干于肺,肺为痰水壅滞,肺失宣肃则咳嗽;脾虚运化失司而水湿停聚,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脾失健运加重;脾与胃相表里,脾气即虚,胃
气难健,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失常,故胃纳不佳;面
苍白㊁舌质淡㊁脉细滑皆为心脾阳虚㊁痰浊内盛之征㊂
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祛湿化饮;加薤白通阳散
结,化痰散寒;加半夏化痰散结㊂全方共奏温通阳
气㊁祛痰散结㊁宁心之效㊂二诊时,患者病情减轻,惟
感胸痛背困,故加丝瓜络通经活络化痰;芥子祛痰散
结,通络止痛,‘药品化义“载 白芥子  痰在皮里
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4] ㊂三诊时,患者觉口干,是由于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
有短暂口干,这种口干是水饮得温化㊁疾病向愈之征,
并非伤津,无需㊂延胡索既能活血,又能行气,具
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上方加延胡索以巩固疗效㊂治
疗过程中,若遇痰浊郁而化热者,可用黄连㊁郁金清化
痰热㊁理气活血;若遇痰热而有郁火者,可加栀子㊁海
浮石㊁竹沥化痰火之胶结㊂
3㊀支气管哮喘
例3㊀患者,女,37岁,2017年11月4日初诊㊂
主诉:哮喘10年余,加重1d㊂现症:痰稀白,喉中有哮鸣音,下肢水肿,背部畏寒,手足欠温,舌质淡㊁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无力㊂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㊂中医诊断:哮病,辨证为寒饮伏肺㊁脾肾两虚证,治宜温化寒饮,补脾益肾㊂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处方: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生麻黄10g,制附子20g,细辛6g,炙甘草3g㊂7剂㊂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㊂2017年11月11日二诊:水肿尽消,咳痰及喘促减轻,右脉细弱㊂上方去生麻黄㊁细辛,加补骨脂15g㊁淫羊藿15g,继服7剂㊂2017年11月18日三诊:咳喘已平,精力转旺㊂给予薯蓣丸合金匮肾气丸等制膏方,继服2个月余,诸证悉愈,精力转旺㊂嘱患者来年秋冬之际继服膏方,以防止复发㊂按㊀‘医学正传“曰: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㊂ 本例患者喉中哮鸣有声,属中医学 哮病 范畴㊂哮病的发生为饮伏于肺,因气候㊁劳累㊁情志㊁饮食等诱发,其中以气候变化为主㊂本案患者素体脾肾阳虚,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肾蒸腾气化功能失司,导致津液运化失常,聚而成饮,伏藏于肺㊂秋冬时节之风寒束其肌表,则 伏饮 遇外感引触,饮随气升,气因饮滞,在气道壅塞搏结,导致喉中哮鸣有声;肺失宣肃,停积于体内之痰被引动而出,故咳吐稀白痰液;脾肾阳虚,水液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患者素体脾肾阳虚,形体肌表失于卫阳的温煦而畏寒,因背为太阳经循行部位,太阳主一身之表
郭根山㊃16㊃
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
而首当其冲,故先受影响而背部畏寒;脾肾阳虚导致
机体温煦功能减弱,且四肢禀气于脾,脾阳虚而四肢
产热量不足,故手足欠温;舌质淡㊁边有齿痕及脉沉
无力皆主脾肾阳虚与湿盛㊂方用苓桂术甘汤温化寒
饮;加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经补阳;细辛温肺化饮,
辛温则外辅麻黄而内助附子,‘长沙药解“谓其 降
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
源[5] ㊂诸药合用,共同发挥解表散寒㊁温化寒饮㊁补益脾肾之阳的作用㊂二诊时,患者表寒已去㊁喘咳
减轻,故去麻黄与细辛;又因肾阳不足而右脉细弱,
故加补骨脂与淫羊藿以温其阳㊂‘丹溪心法“提出
哮喘的原则,曰: 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
攻邪为主㊂ [6]故三诊时给予薯蓣丸合金匮肾气丸等制膏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补肾助阳㊂
4㊀小㊀结
李成纲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法古义而融会新识,
善用经方疾病㊂李教授秉承苓桂术甘汤原方主
治病证,除用其慢性糜烂性胃炎㊁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㊁支气管哮喘外,还用其加减其他
疾病,如:苓桂术甘汤加丹参㊁葛根㊁泽泻㊁远志
脾虚湿停㊁清阳不升之眩晕;加当归㊁黄芪阳虚
水停之产后尿潴留;加党参㊁薏苡仁脾虚失运㊁
湿聚下注之带下病;等等㊂苓桂术甘汤理法严谨,淡
利水,温化气,燥胜湿,甘健脾,为痰饮之祖方,
与诸方合用均有良效[7]㊂目前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组成成分大多含有抗炎㊁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的作
松香油用㊂现代关于该方的药理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保护心肌细胞㊁调节水液代谢㊁抗神经炎症㊁调控脂质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等,对于慢性心力衰竭㊁眩晕㊁梅尼埃病㊁代谢综合征等有重要意义[8]㊂李教授认为:使用此方时应以温阳化饮为主旨,谨守病机,只有在原方基础上灵活有效地加减配伍,异病同治,才能彰显临床疗效㊂
参考文献:
[1]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101.
[2]黄甫中.明医指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20.
[3]陈熠.喻嘉言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27.
[4]贾所学.药品化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91.
[5]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92.
[6]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148.
[7]王翔,施慧,黄金玲.近10年苓桂术甘汤研究热点㊁研究
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8): 2008-2010.
[8]陈君媚,周春祥.苓桂术甘汤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
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14):222-227.
作者简介
房延兵(1969-),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副主任医师,李成纲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基于名医经验传承的复方内科疑难病的研究㊂
通信作者:谢青,主治医师,硕士,李成纲学术继承人,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省宝鸡市宝福路43号,721000,327152588@ qq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李成纲名老中医工作室 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2 13号)
收稿日期:2019-12-11;修回日期:2020-02-22
(编辑㊀颜㊀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62-04㊃名师高徒㊃
刘兴山教授运用乌梅丸治验∗
徐海龙1,门科丽2,潘林康1
(1.潍坊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山东潍坊261000;2.潍坊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潍坊261000)
摘要㊀乌梅丸源自‘伤寒论“,古之多用来 蛔厥证 ,现基于国内外对乌梅丸的研究,发现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更广㊂主要对乌梅丸的主治及功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㊂首先,阐述乌梅丸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而对乌梅丸的主治范围进行界定,并探析乌梅丸的理论基础㊂其次,系统阐述乌梅丸的作用,并列举分析刘兴山教授运用乌梅丸的3个验案,然后结合刘兴山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构建乌梅丸的功用㊂最后,在理论框架下结合刘兴山教授的实际经验,得出以下主要理论:乌梅丸不仅可用于 蛔厥证 ,还可用于多种病机为寒热错杂的慢性疾病㊂
㊃26㊃㊀㊀中医研究㊀2021年1月㊀第34卷㊀第1期㊀TCM Res.January2021Vol.34No.1㊀㊀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治疗   桂术   患者   甘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