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方剂学 总结归纳(word文档良心出品)

药剂学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清债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
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如四逆汤。
二是扩大范围。如四君子汤。
三是能够监制药物的毒性或烈性,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如生姜能减轻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胃的副作用等。
*要点二方剂的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的涵义: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作用,或直接次要兼症;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北一辉辟谣百科4.使药: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要点三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
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细目三常用剂型
要点常用剂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考察点:剂型的特点与含义)
*1.汤剂:
汤剂是将中药饮片加水浸泡后,按煎法要求煎煮一定的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特点: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便于随证加减。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丸剂:“丸者缓也”
丸剂是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型剂而制成的球形固体制剂。
常用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浓缩丸等。
特点:丸剂与汤剂相比,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方便。
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
*3.散剂:
根据其用途,分内服和外用两类。
特点:内服散剂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较汤剂吸收慢,较丸、片剂吸收快。
外用散剂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效果好。
外用散剂一般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做点眼、吹喉等用。
4.膏剂:tau蛋白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科索沃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
外用分软膏、硬膏两种。
5.酒剂:
又称药酒。是指中药饮片用白酒或黄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其主要特点是: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
外用酒剂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7.栓剂:
坐药或塞药,用于腔道并在其间融化或溶解而释放药物,有杀虫止痒、润滑、收敛等作用。
特点:通过直肠(也有用于阴道)黏膜吸收,一方面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首过效应”,同时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还可以避免胃肠液对药物的影响及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8.注射剂:
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临用前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剂型。
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等特点。
对于神志昏迷、难以口服用药的病人尤为适宜,如清开灵注射液等。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细目一 概述
要点一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要点二 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3.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4.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5.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解表剂分类:
阴外感六淫之邪
有寒温之异人体高年、病后、产后
风热风寒阳虚(气虚)
虚(血虚)辛凉解表辛温解表
扶正解表
细目二 辛温解表
要点一 桂枝汤《伤寒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卫强:指风寒束表,卫气浮盛抗邪于外,而见发热、脉浮等亢奋现象。
营弱:因卫气受邪,不能固外,使营阴不能内守而见自汗出。
营阴不能内守——自汗出
邪气阻滞,肺气不利,胃气不和——鼻鸣干呕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组方原理】
君:桂枝——解肌发表,辛甘散寒以调卫。
臣:芍药——酸寒敛阴以合营。
君臣相配,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佐:生姜——散寒祛邪,兼能和胃止呕;  大枣——补脾益气,以滋汗源。
二药合用,调和营卫,又调补脾胃。
佐使: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鉴别】与麻黄汤比较异同: 方名
组成 功用 使用要点 同 异 同 异 麻黄汤 桂枝
甘草 麻黄
杏仁 辛温解表 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 桂枝汤 芍药 生姜 大枣 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口中和,苔白,脉浮缓
要点二 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两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各一两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病机分析:
风寒克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寒湿伤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痠楚疼痛
里有蕴热——口苦微渴。
【组方原理】
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臣: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祛邪。
佐:细辛、川芎、白芷——祛风散寒,止头身痛;
生地、黄芩——清泻里热,并防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使:甘草——调和药性。
分经论治: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
少阴经:细辛
厥阴经:川芎
要点三 小青龙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主治】外寒里饮证
外寒
内饮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疼痛。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
阻滞气机-----胸痞水留胃中,胃气上逆-----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浮肿身重胎质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佐使
【组方原理】  君:针对表寒臣:针对里饮佐:
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利水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阳化饮,助里饮之化
干姜—辛热,温脾以化水饮,温肺以通调水道细辛—辛温,温肺化饮,助表邪外出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敛肺止咳
芍药—和营养血
细目三 辛凉解表
要点一 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组成】连翘 银花各一两 苦桔梗 薄荷 牛蒡子各六钱 竹叶 芥穗各四钱 淡豆豉 生甘草各五钱
君: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臣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淡豆豉—辛温发散,配入辛凉解表方剂中,可去性存用以助君药辛散解表,透邪外出佐竹叶—清上焦热
芦根—清热生津
桔梗—宣肺止咳
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和桔梗清利咽喉 【鉴别】银翘散与桑菊饮在组成、功用、主治上的异同点: 方名
相同点 不同点 银翘散 均属辛凉解表剂,两方组成均有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五药,功效上均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的作用,都治风热表证。 配辛温之荆芥、豆豉与清热解毒的金银花等药,加强了清热解毒透表散邪之功,为“辛凉平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或温病初起,表证与热毒均较重者
桑菊饮
以桑叶、菊花、杏仁等药,而不用荆芥、豆豉解表作用较弱,
而肃肺止咳之功较强,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较轻而咳嗽较重者 。 要点二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而滑。  病机分析:
邪热内传或汗出——身热不解
肺热壅盛,热壅于肺,蒸迫津液,外走毛窍——汗出而喘
热伤津液——口渴,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而数。
外感风邪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邪热壅肺—咳嗽气急,甚至鼻煽
或误用下法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组成】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半斤 佐:杏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
与麻黄相配有宣有降,与石膏相伍有清有降。
佐使:炙甘草——顾护胃气,防石膏之大寒伤胃,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组方原理】
君:麻黄—辛温,宣肺解表而平喘
臣: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石膏与麻黄相配,一辛寒,一辛温,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成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
石膏的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药物   作用   解表   调和   治疗   风寒   方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