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温病名方

盐步中学常用温病名方
1、银翘散
【方药组成】连翘一两 (9 克 ) ,银花一两 (9 克),苦桔梗六钱 (6 克),薄荷六钱(6 克 ) ,竹叶四钱 (4 克) ,生甘草五钱 (5 克) ,芥穗四钱 (4 克 ) ,淡豆豉五钱 (5
文献综述的范文
克 ) ,牛蒡子六钱 (6 克) 。
【使用方法】共柞为散,每服六钱 (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昧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 现代用治: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方剂源流】几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 )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 )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 )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一》 )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舟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一十六》 )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十八》 )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三十九》 )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十》 )
磷化铝【评释】本方证为风热外感,肺卫郁热之候,临床以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其特征,属温病之卫分证。本方组方谨遭《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了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共成辛凉透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之剂。本方特点有二:一是方中重用银花、连翘各一两,乃借其二药寒凉芳香,既能入肺清热解毒,又能达表宣畅气机。二者相须为用,既清且透,郁、热兼顾,以收清热而不遏气,透邪而不伤津之效。二是在大队辛凉中配以小量 ( 芥穗、豆豉 ) 辛温之品,使其温而不燥,其意不在发汗祛邪,
而在于开郁以畅气机,既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待“表清里和,营卫通畅,津液得以敷布,自然微汗出而愈,此不用发汗之法而达到汗出之目的,即是在卫汗之的真话之所在” ( 赵绍琴先生语 ) 。吴鞠通
指出:“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凡风热外感初起,温病邪在卫分之证,俱可用本方加减。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后注中尚有加减用法:“胸脯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桅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桅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临床可供参考。
2、桑菊饮《温病条辨》
【方剂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使用方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剂源流】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
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国民党王牌军覆灭记
方论: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温病条辨·上焦篇·六》)
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五十五》)
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剂。(《温病条辨·小儿痉病瘈病共有九大纲论·风温痉》)
如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温病条辨·小儿痉病瘈病共有九大纲论·暑痉》)
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重则麻杏石甘汤,加连翘、牛蒡、桑叶、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重订通俗伤寒论·风温伤寒·廉勘》)
冬温兼寒,即客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证,轻则桑菊饮加麻黄(蜜炙,三分到七分),瓜蒌皮(两钱至三钱)。(《重订通俗伤寒论·冬温伤寒·廉勘》)
如冒风邪而生痰,痰因肺津郁结而化,仍当从肺管咳出。肺位最高,风为阳邪,当用辛凉轻剂,吴氏桑菊饮加减。(《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廉勘》)
【评释】本方是太阴风温初起之时邪在肺卫,热势不甚,全身症状轻而以咳嗽为著的主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重则过病所。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桑叶、菊花、薄荷轻清宣透,疏散肺卫风热,合甘草、苇根辛甘化风,护肺津之虚;杏仁、苦梗、连翘,微苦降气,肃肺止咳,诸药合用,升降协调,风热得祛而咳嗽自止。与银翘散同为“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之方,皆有“轻以去实”之能。
两方不同之处为,银翘散偏重于外感风热,本方偏重于外感风邪;银翘散证邪在卫表,以身热、恶寒
、汗出的全身症状突出,本方证邪在肺络以咽痒咽干、咳嗽等局部症状为主;银翘散清解之中配以辛温之品,清中有散,以散为主,称辛凉平剂,本方药物多气辛味苦,散中寓降,以降为主,解表之力不及银翘散,为辛凉之轻剂。
桑菊饮虽为轻解上焦之方,但加减适宜适应面也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上焦卫分证。原文说,燥在气分,气粗似喘者,加石膏、知母清里热,润肺燥而降肺气;邪初入营,舌绛,暮热,甚者烦燥,加元参,犀角清营凉血;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麦冬、玉竹、丹皮养阴凉血散血;肺热甚加黄芩折热;渴者加花粉保津液。可以看出本方加减适当可用于卫、气、营、血等轻重各型证候;也可用于小儿热性惊厥及其它疾病以温邪伤肺,肺气不宣为主证者。
3、清燥救肺汤
【方药组成】石膏二钱五分 ( 8 克 ) 冬桑叶三钱 ( 9 克 ) 甘草一钱 ( 3 克 ) 人参七分 ( 2 克 ) 杏仁七分 ( 2 克 ) 胡麻仁一钱 ( 3 克 ) 阿胶八分 ( 3 克 ) 麦冬二钱 ( 6 克 ) 批把叶六分 ( 2 克 )
【使用方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瓜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方剂源流】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mc小霞吴鞠通《温病条辨》
温燥者,燥之复气也,治以清润,清燥救肺汤主之。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自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桑叶经霜者得金气柔润不凋之为君去桔梗三钱,石膏煅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二钱五分,甘草和胃生津一钱,人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炮去皮尖炒黄七分,批把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昌按:“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痿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阳明,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上下,而惟喘属之上矣。所以千百方中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气,即泻气,间有一二用润剂者,又不得其肯綮。总之内经六气,脱误秋伤于燥一气,指长夏之湿,为秋之燥,后人不敢更端其说,置此一气于不理,即成明知理燥,而用药夹杂,或戈获飞虫,茫无定法示人也。
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门冬虽能保肺,然味苦而气滞,恐反伤胃阻痰,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肾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药,
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 ? 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喻嘉言《医门法律》
冉雪峰:“查此方辛凉甘润,清轻而不重浊,柔润而不滋腻,以疗无形无质燥邪之伤肺,实为合拍,夫肺为清金,今感受外来燥邪,不清而燥,两燥相搏,内外合邪,所存生气几何,辛烈既张其邪焰,苦寒又伤其生机,惟滋甘凉润沃,庶足以泽枯涸而救焦樊.喻氏补秋燥一条,以辨证素问之脱简遗佚。其言明漪清彻,实乃野岸渔火,暗室一灯。此方在清热剂中,别具一义,另是一格 ( 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 。
张兼成:“夫燥之一证,有金燥,有火燥,前已论之详矣。此方为喻氏独创,另具卓识,发为议论,后人亦无从置辨。虽其主治固无金燥火燥之分,而细阅其方,仍从火燥一端起见,此必六淫火邪,外伤于肺,而肺之津液素亏,为火所逼,是以见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象。然外来之,非徒用清降可愈。经有火郁发之之说。故以桑叶之轻宣肌表者,以解外来之邪,且此物得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石膏甘寒白,直清肺部之火,禀西方清肃之气,以治其主病。肺与大肠为表里,火逼律拈,肺燥则大肠亦燥,故以杏仁、麻仁降肺而润肠。阿胶、麦冬以保肺之津液,人参、甘草以补肺之母气。批把叶苦平降气,除热消痰,使金令得以下行,则膹郁喘呕之证,皆可痊矣” ( 《成方便读》 ) 。
【评释】吴、喻等氏认为燥热伤肺一证,是感受燥热病邪,燥热化火,耗伤肺胃津气所致。气逆上冲,
胸中膹满而不得宣畅,肺津受伤,肺失滋润,宣降失常,则可见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燥热病邪灼伤胃经,足阳明胃经失去滋润,则可见心烦口渴,舌苔干燥,甚则出现两足痿软不能行走。其病变重心在肺,故治宜清肺润燥为主,兼养胃阴。清燥救肺汤中桑叶轻宣肺燥,石膏清肺金燥热。两药合用,能清泻肺胃燥热,以治其致病之源,共为主药;燥热伤肺,灼伤津液,故用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辅药;杏仁、批把叶轻宣肺气而止咳喘,人参益气生律,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肺热、润燥养阴之功。肺气膹郁者,得以肃降,则诸证自解。赵氏等认为:翘荷汤证与清燥救肺汤证,均属气分燥热之证。然清燥救肺汤证是燥热犯肺,燥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其临床见证以肺燥喘咳为主,故治以清肺润燥之法。翘荷汤证则属燥热化火上犯清窍,故其治法又与燥热犯肺不同。”
4、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方药组成】毛西参一钱五分鲜铁斛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陈仓米小川连五分西瓜翠衣五钱竹叶一钱荷梗一尺原麦冬一钱白知母一钱五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使用方法】水煎服。
【方剂源流】清·王士雄:此脉此证,自宜清暑益气汤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程杏轩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证,
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 ( 《温热经纬》 ) 。
近代·裴正学:张洁古说:肺主气,夏日火热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可见暑热是最易伤气的。实热蕴于气分,则见白虎汤证;暑热伤气,则见汗多烦渴,脉大而虚。此与白虎证类似,所不同者,白虎证系邪热蕴于气分;此证系暑热蕴于气分。暑气通心,故用黄连泻女经之热以治其本而为主;西瓜翠衣、荷梗清热祛暑以为辅;暑易耗气伤阴,方中西洋参,苎米、甘草益气;麦冬、石斛、知母养阴,共为兼治;竹叶清热利水,使暑热自小便而去,司为引和 ( 《新编中医方剂学》 ) 。
近代·冉先德:身为阳邪,当升当散,热蒸外越,则腠理开而多汗;汗泄过多,耗气伤津,则见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等症。上应清暑退热,益气生津并进。故方中西瓜翠衣、莲梗、黄连、知母、竹叶清暑退热;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甘草益气生津。方名清暑益气汤,其意在此。以暑热病气津两伤者为宜,若温而挟湿,呕恶吐泻者忌用。(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
近代·何廉臣:此方轻清暑热以益元,故用人参白虎汤去石膏,代以麦、斛,甘寒益胃为君;臣以川连、竹叶,轻清暑热;佐以荷梗、瓜翠,肃清暑热。汪谢城曰:此方较东垣益气汤为妥,然黄连尚宜酌用。故余易以滑石,合本方甘草即天水散,以治溺黄。孟英自注:此治气虚伤暑,无不应手取效,余用亦验。
晚近《温病学释义》方中以西洋参、石斛、甘草、粳米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热涤暑。本方与白虎加人参汤相较,清热之力较逊,而生津之力较胜。
【评释】本方治证乃暑热耗伤气津所致。暑热内侵,故身热心烦,尿赤脉数;热蒸于内,则腠理开而汗出多;暑热耗伤气津,又多汗,故伤气津更甚,则口渴喜饮,体倦少气,脉虚等。治法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合西瓜翠衣清热涤暑为主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涤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以养阴清热。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气养胃。
5、三仁汤《温病条辨》
【方药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使用方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剂源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 43 )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2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1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甘草   为主   暑热   知母   温病   咳嗽   加减   石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