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积聚、鼓胀

积聚、鼓胀
  积 聚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要点一 概 述
  《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原则进行了探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仲景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庶虫)虫丸至今仍为积聚的常用方剂。
  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为“癥瘕”。
  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积聚的病因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病后所致
  (二)积聚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积聚的诊断要点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
  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难经·五十五难》说:“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积聚的辨证要点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二)积聚的原则
  积证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聚证多实,以行气散结为主。
  (三)积聚的分证论治
  1.聚证
  1)肝气郁结证
  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代表方: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等。
  2)食滞痰阻证
  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代表方:六磨汤为主方。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沉香、木香、乌药等。
  2.积证
  1)气滞血阻证
一优推广  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
  2)瘀血内结证
  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等。
  3)正虚瘀结证
  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地黄、川芎、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香附、槟榔等。
  速记:积聚肝遥食六磨,气柴虚珍淤血膈。
  【临证备要】
  1.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积聚除按气血虚实辨证外,尚须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如癥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沦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凋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3.积聚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要把握好攻与补的关系及主次轻
重,《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六盘水马拉松  【预防调护】
  张景岳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此外,在血吸虫流行区域,要杀灭钉螺,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血,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成积。
  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凝滞气血。如见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结语】
  积与聚为腹内结块。区别言之,聚是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属腑病;积是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属脏病。
  积聚的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寒邪及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
病变脏器以肝脾为主。
  辨证应区别邪正虚实主次。聚证多实;积证初期以实为主,中期邪实正虚,后期正虚为主。聚证主以理气散结;积证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除。
 
  鼓 胀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要点一 概述
  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鼓胀的病因
  1.酒食不节
  2.情志刺激
  crj-2003.大地生命虫毒感染
  4.病后续发
  (二)鼓胀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鼓胀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较为棘手。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鼓胀的诊断要点
  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2013年春季流行女装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瘕积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气鼓、水鼓与血鼓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爱尔维修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鼓胀的辨证要点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首先应辨其虚实标本的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本虚者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1.辨标实
  偏于气滞,常有两胁胀满,善太息,嗳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偏于血瘀,常有四肢消瘦,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黯,舌边尖瘀点、瘀斑等;偏于水停,常有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等。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为“气臌”;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臌”;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臌”。
  2.辨本虚
  偏于脾气虚,常有面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不馨,舌淡,脉缓等;偏于气阴两虚,除脾气虚证外,还可见口干不欲饮,知饥而不能纳,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体瘦而少津等;偏于脾阳虚,常有面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体胖,脉沉细无力等;偏于
脾肾阳虚,除有脾阳虚症外,还可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短期,量少淡等;偏于肝肾阴虚,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赤烘热,齿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1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积聚   腹部   气血   治疗   气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