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期末重点

四、名词解释
1、逆流挽舟是一种外邪陷里痢疾开平方机器的治法。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如败毒散,原方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2、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3、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4、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指采用通利的方法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5、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如用大承气汤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6、以泻代清:用泻下药里热证的一种治法。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7、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美国蓝动力8、滋水涵木:即滋肾以养肝,指用滋补肾水,以肝阴不足病证的一种治法。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肾水肝木为相生之脏,滋水涵木即滋肾养肝,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治法。常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肝阴不足的证候。如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补肾养肝,滋阴养血,即属“滋水涵木”之法。
礼乐制度
9、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代表方如右归丸。
10、阳中求阴: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代表方如左归丸。
11、刚柔相济方剂用药配伍法。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12、增水行舟:即增液润下法。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腺苷蛋氨酸13、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4、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5、君药: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16、臣药: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17、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作用,或直接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18、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
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9、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五、简答题
1、掌握部分章节分类及代表方剂。
1)简述解表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香苏散。
辛凉解表剂,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扶正解表剂,代表方剂有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2)简述和解剂的分类代表方剂。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和调和肠胃剂。
和解少阳剂,代表方剂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等。
调和肠胃剂,代表方剂有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调和肠胃剂,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
3)简述温里剂的分类代表方剂。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剂、回阳救逆剂和温经散寒剂。
温中祛寒剂,代表方剂有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剂,代表方剂有四逆散、回阳救逆汤。
温经散寒剂,代表方剂有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4)简述安神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剂和滋养安神剂。
重镇安神剂,代表方剂有朱砂安神丸。
滋养安神剂,代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5)简述开窍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开窍剂分为凉开剂和温开剂。
凉开剂,代表方剂有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温开剂,代表方剂有苏合香丸。
6)试述理气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理气剂分为行气和降气两类。
行气剂,代表方如越鞠丸、半夏厚朴汤、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降气剂,若属肺气上逆而咳喘者,代表方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若属胃气上逆而呕吐、嗳气、呃逆者,代表方如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7)简述理血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剂合止血剂。
活血祛瘀剂,代表方剂有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
止血剂,代表方剂有十灰散、咳血方、槐花散、小蓟饮子、黄土汤。
8)试述治风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类。
疏散外风剂,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小活络丹、牵正散、消风散。
平息内风剂,代表方如羚角钩滕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滕饮、大定风珠。
9)试述治燥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轻宣外燥剂,代表方如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滋阴润燥剂,代表方如增液汤、麦门冬汤、益胃汤、养阴清肺汤和百合固金汤。
10)简述消食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
静压测试消食剂分为消食化滞剂和健脾消食剂。
消食化滞剂,代表方剂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健脾消食剂,代表方剂有健脾丸、枳实消痞丸、葛花解醒汤。
2、小方的组成、功效及主治。
1)六一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是什么?
六一散由滑石、甘草组成,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症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亦治膀胱湿热所致之小便赤涩淋痛等。
2)左金丸的组成、功用及主治是什么?
国发3号文件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疼痛,
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玉屏风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是什么?
    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症见汗出恶风,面晄白,舌淡苔薄白,脉虚浮。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4)金铃子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是什么?
    金铃子散由金铃子、玄胡组成,功用疏肝泻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化火证,症见胸腹胁肋诸通,时发时止,口苦,或痛经,舌红苔黄,脉弦数。
3、配伍特点
1)肾气丸的配伍特点。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
2)黄土汤的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
3)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是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4)乌梅丸的配伍特点。
一是酸、苦、辛三味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三是邪正兼顾。
5)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
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6)半夏泻心散的配伍特点。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方中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寒,黄芩、
黄连泄热开痞。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4、单味药物在方剂中的意义。
1)防风在痛泻要方中的意义?
防风在痛泻要方中少量应用,散肝郁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俱佐使之功。
2)桔梗在参苓白术散中的意义?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3)黄芪在当归补血汤中的意义?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一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
使气旺血生。
4)川楝子在天台乌药散中的意义?
川楝子虽能疏肝行气,散结止痛,但性苦寒,故方中伍用辛热之巴豆与苦寒之川楝子同炒,“候麸黑,拣去巴豆并麸不用”,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诸药配伍,使气行寒散,肝脉调和,则诸痛可愈。
5)桂枝在桃核承气汤中的意义?
5、其他
1)“四逆”命名的方剂的比较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三方均以“四逆”命名,主治证中皆有“四逆”症状,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却迥然有别。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
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临证当详细辨明。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3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3011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面瘫
标签:代表   治疗   方剂   配伍   分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