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韩祭孔仪式

浅谈中韩祭孔仪式
一. 导论
    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仰慕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根据《礼记》<文王世子>的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学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释奠於先师,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不过当时所谓的先师,并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或某些人;凡是过去对教育有贡献,目前已经过世的教师,都是师生祭祀的对象。后来,由於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很高,影响即为深远,所以释奠的对象逐渐以孔子为主。到了隋朝,孔子被尊称为「先师」以后,释奠便成为祭孔典礼的专属名称了。
    随着孔子思想传播,除了中国以外,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也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传承至今。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从古至今受到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响,祭孔活动也不例外。但是,两国现今的祭孔仪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历史角度比较分析祭孔活动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了解祭孔仪式的正统性和时代变迁带来的变化。
四氯化硅
二. 本论
史料记载,中国从周代开始就有释奠;韩国从三国时期就有设置学校的记录,但没有举行过释奠的记录,不过我们可以从当时两国相同的教科课程推断,释奠祭礼也是这个时期一同传出朝鲜半岛的。
    下面从史料大体整理一下两国祭孔活动的变化过程。
1. 中国的祭孔活动
1.1 周代
    周代的释奠包括首先在学校举行的祭祀以及其次在太庙举行的祭祀两种。在学校举行的祭祀有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定期向先师奉上的祭祀、皇帝视学时的祭祀、征伐中捉拿罪犯带回时的祭祀等。在太庙举行的释奠,即天子将要出征或是要去狩猎出行之时,向祖上或去世的父母奉上的祭祀。
    《史记》中有“孔子年七十三 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孔子葬鲁城北泗
上 弟子皆服三年。———故所居堂 弟子内 后世因庙 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之说。从这里考察可知,孔子庙是由其居住过的堂所改造而成的,以庙建成的要数曲阜的孔子庙为最先。
1.2 汉、唐时代
    “高皇帝 过鲁 以太牢祠焉 诸侯卿相至 常先谒然后从政”,由此可知:汉朝开始天子向孔子行祭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汉朝平帝元年,孔子被追谥为褒成宣尼公。
    后汉“安帝延光三年 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即后世将孔子和其弟子一同祭祀。
    魏国“正始七年 陵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 以颜渊配”。在此之前,于太学举行祭祀之时,已将周公奉为先圣,把孔子拜为先师而举行祭祀。但从此在太学中开始举行将孔子拜为先圣,把颜子奉为先师之释奠祭礼。但这时皇帝还没有亲自行释奠。
公元267年,晋武帝开始亲自行释奠。
EVP
泰始七年,即公元271年,太子开始亲自行释奠。
南北朝时代,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诏营孔庙。
“南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裴松之议 应舞六佾 宜设乾悬之乐”,这说明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乾悬音乐和六佾舞,但这时的郊尚未得以完备。
    南齐世宗(武帝)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六佾舞以及乾悬之舞在太学得以完备,并以上公之礼举行了释奠祭礼。
戴梓    元魏文成帝452年~464年,正式称为宣尼庙而使用了庙字。
    “隋制国子学 每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 州县学 则以春秋仲月释奠”。从这个时期开始在锅子学一年四次,州县的学校则一年春秋两次定期举行释奠祭礼。
    唐朝贞观二年,即公元630年,所有地方设立了孔庙。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诏以左丘明 卜子夏 公羊高 谷梁赤…二十二人…太学并令配享尼父庙堂”。从此,于孔子的庙堂开始配享先儒。
1.3 宋、元时代
    宋真宗五年,公元1012年,“以国讳 该谥至圣文宣王”。从这个时期开始称孔子为圣文宣王。到宋朝此时为止,释奠中没有释奠祭礼乐,一年只春秋两次举行释奠。
宋仁宗“景佑元年 诏释奠用登歌”。
    公元1084年开始,孟子配享于文庙。
    金大定十四年,文宣王的塑像以十二流为冠,同时身着十二章服。
    “元武宗即位(公元1307年)加封至圣文宣王 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从这个时期开始孔子的谥号发展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闫世可
1.4 明代
    进入明代后,根据史料可以了解,祭孔仪式发展的更加程序化和复杂化,这种盛况一直延续到十五世纪。
    明世宗嘉庆九年(公元1530年),因宾施孔庙改制,祭祀礼仪被减杀了很多。明正德十六年,武宗去世。因无后嗣,即由兴献王的长子入嗣井成为世宗。即位没多久,为追崇其生父与臣意见对立,张璁则站在世宗一边,向臣进行了非难。
    嘉庆九年十月(公元1530年),世宗编纂祀礼成典,指示张璁将先圣先师之祀典编纂进去,张璁就有关文庙改制,有言道:“孔子祀典自唐宋以来混乱至今 未有能正者 今宜称先圣先师而不称王 祀宜称庙而不称殿 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撤 笾豆用十乐用六佾”。将其要点重新整理一下,即:第一,将大成至圣文宣王的谥号改称为先师孔子。第二,撤毁孔子塑像改用木质雕像,同时脱掉章服,连祭器祭物也都减杀了。第三,修改了从祀制度。第四,从此改成大成殿为孔子庙。这种孔庙改制一件符合了世宗的心意,而提出异议的臣中,有18人被处死,遭到流放的更是不计其数。
1.5 清代
    清朝“至圣先师孔子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建庙盛京,遣太学士范文程致祭。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释奠礼”。这便是清朝奉行释奠之始初。
    清“世祖定中原,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大成殿七楹陛三出”。
亿目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给事中张文光言:追王固诬圣,而「大成文宣」四字,亦不足以尽圣,宜改题「至圣先师」。从之”。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定亲祭仪,香案前三上香”。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冬十二月,升为大祀。先师祀典,自明成化弘治间,已定八佾,十二笾豆。嘉庆九年,用张璁议,始为中祀。”
    以往,在明朝的成化弘治年间,释奠祭礼便已确定为八佾舞鹤十二笾豆,明朝嘉庆旧年,再以中祀定了下来。
    清朝康熙时代,在阙里的释奠祭礼之中也行三跪九拜之礼。雍正时代,则在八佾舞种加上了武舞,释奠中更有皇帝亲自向前行三跪九拜之礼,且三献都是由皇帝亲身行使。乾隆时代,皇帝也是亲身行三献之礼,后世也常常规定照常此行事,文庙依然采用了就楹三阶五陛制度。
    光绪末年,升格为大祀,各省的文庙规制、礼器、乐舞以及崇圣祠的祭品等,都是与太学一样行使的。
女生我最大
图1. 中国的祭孔活动
2. 韩国的祭孔活动
2.1 三国时代
    新罗第28代真德王2年(公元648年),金春秋到唐朝后前往国学观摩释奠回来,新罗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知道了释奠之礼。该记录和新罗第33代圣德王16年(公元717年)从唐朝传来的文宣王,十哲及七十二弟子的书像安置于大学的记录都能看到,因而可以肯定
新罗时代分明已经存在释奠祭礼了,只是设置文庙举行释奠的记录却没能传承下来。
2.2 高丽时代
    高丽首先在国子监设置了文庙。既然建立了文庙,那么举行过释奠祭礼之事也就显而易见了。高丽第六代成宗派遣任老城去宋朝,接回来了文宣王图、祭器图、七十二贤赞记等,同时设立了国子监,也于12州设立了学校。这时分明在国子监和地方学校中都举行过释奠。从文献上看高丽第8代显宗11年(公元1020年),使新罗侍郎崔致远配置于圣庙,13年又使薜聪从享于文庙并赠谥号为弘儒侯的记录,这时已经存在定期举行的释奠祭祀了。
    高丽13代宣宗8年(公元1091年),这时孔子及其弟子十哲的画像已经刻画出来了,另外,72贤的画像也被刻画出来了,这时按理说停当是举行过释奠祭礼的。
    高丽第15代肃宗6年(公元1101年) 四月癸巳国子监奏文宣王左右廊新画61子21贤,请从祀于释奠,从之。这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文宣王庙及释奠的记录。然而,这并不是新设置文宣王庙的记录。
    高丽第26代忠宣王3年2月丁巳释奠,祭酒事业皆不至,博士兼行三献。这里的忠宣王3年便是元朝武宗至大4年。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47: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97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释奠   祭祀   举行   祭孔   开始   文庙   祭礼   先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