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析汉语传统死亡委婉语

浅析汉语传统死亡委婉语
mor宜为凯姆浅析汉语传统死亡委婉语
摘要:所谓委婉语,就是用委婉、弯曲的说法,来回避某些不好的事情,让说话者或接受者更为接受,心悦诚服,以至得到抚慰、开导和激励。在某种意义上,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自古以来,人们讳莫最深的是死亡,故汉语中的传统死亡委婉语数量非常庞大并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本文从传统死亡委婉语的类型以及背后的语言文化内涵这两方面来浅析死亡委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关键词:古代死亡委婉语汉语委婉语分类研究传统汉文化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96-02  一、引言委婉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包括不同的时代、地域与文化背景,为了避免那些让人感到恐怖、惊吓、害怕、羞耻、自卑或者痛苦的事情,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等手段来进行非直接的言语表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者降低说话人及语言理解接受者的痛苦。人们使用委婉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避讳,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委婉语产生的原动力。而从古至今,最令人避讳的就是死亡这个话题。所以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语言体系。本文重点则是浅析传统的汉语死亡委婉语。二、汉语传统死亡委婉语类型
从死亡委婉语所涉及的对象,可将其分为:  1.表示身份等级的
死亡委婉语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这些等级规范同样也参透在死亡委婉语中。
对不同阶级和品级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礼记.曲礼下》里面清楚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 帝王之死为“崩”,“崩背”,“告崩”,意为帝
王之死如山崩。帝王之死还可用“殂落”来指代。如:王筠《说文句读》中说:“殂之言徂也;徂,往也;此谓不忍死其君者,讳而言徂也。”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我获射之,必殂。”但是后来,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唐人墓志中也不乏将“崩”用于普通人死亡的例子,如:《张
三维高精度地图
士高墓志》:“(张士高)去武德五年二月十四日,崩于魏地。”(《唐续》3页)《秘书省司辰师赵府君墓志》:“君春秋六十有一,以武德九年岁次景戌朔四月一日已未崩于雍州万年县崇义坊。”(《唐续》4页)“薨”,为颠坏之声,指山体崩塌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周代用薨来指代诸侯之死,到了唐代,则指三品以上官员之死。如:《沧州景城县令萧府君之铭》:“(萧府君)以大唐贞观十二年八月十四日遘疾,薨于任所。”(《唐编》50页)《唐绵州万安县令管府君墓志》:“公讳均,城阳人也,乾封元年正月十二日遘疾,薨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九。”(《唐编》659页)“卒”:终了的意思,引申为死亡。周代是士大夫之死为卒,到了唐代,则是指五品以上的官吏之死。例如:《九品亡宫人墓志》:“(亡宫人者)以大唐麟德二年闰六月□□日卒于坊所。”(《唐编》425页)士族世世代代以禄代
耕,故“不禄”意思为不终其俸禄,来指代士族的死亡。《释名》有言道:“士曰不禄,不复食禄也。” 庶民百姓也还把“死”称作“卒”,“没”,“下世”,“谢世”,“升天”,“老了”,“逝世”,“走了”等等。  2.表示不同的性别的死亡委婉语
对于不同的性别,人们描述其死亡也会用到不同的词语。《礼记.曲礼下》写到:“死曰考,曰批,曰嫔。” “考”:指父皇的去世。“批”:指母后的去世。“嫔者”,是对妇人的美称,这里形容妇人去世。“辞堂”:指母亲或祖母去世。堂,厅堂,是母亲或祖母居住的地方。如:明代文徵明《祭王钦佩文》:“岂其朝命甫下,而太夫人顾已辞堂。《剪灯新话・秋香亭记》:“祖母辞堂,先君捐馆。” “香销玉沉”:喻指面容姣好的女子夭折。同义词另有“香消玉碎”、“玉碎香残”、“玉碎花消”、“香消玉损”、“香消玉殒”。明・胡文焕《音类选・官腔类・玉盆记・沙将逼柳》:“他怨悠悠香销玉沉,乱纷纷碎滴珠囊迸。”“蕙损兰摧”:指女性的死亡。蕙、兰指蕙草,佩兰。“英年早逝”:指贤良的男性在年轻的时候,遭受不测,意外死亡。“天妒英才”:跟英年早逝一样,指太能干的男性,连上天都嫉妒,早早的收他回天堂。“陨落”:也可形容英年才俊过早去世,但特别指伟大的人去世,如星星坠落。  3.表示不同宗教信仰的死亡委婉语自古以来,
汉民族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至深,道教、佛教里面许多描述死亡的词语也由此传播开来。  3.1道教:“升天”:上升到天界,引申指死亡。西方人把人死后魂魄步向天堂也称为“升天”。solarbuzz
史阜民
“化鹤”:仙鹤是道教中的圣物。人化作仙鹤归去,也可以叫做“羽化”“登鹤西去”,婉指人去世。“仙游”、“仙逝”:意为离开人间。跟“去”同指去世,比喻死者像神仙一样魂游而去。《儒林外史》第八回:“却如何这般称呼,难道已仙游了么?”《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路。”“游岱”:道家中称死为游岱。岱指泰山,古人认为泰山是天孙,是天神招魂的地方,游岱便引申指死亡。出于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 如:《处士宋荣墓志》:“方冀享兹黄发,保此垂堂;岂期报善无征,奄然�岱。”(《唐补》110页)《韩君墓志》:“保度之寿未终,�岱之期斯及。”(《唐编》206页)《故颜君墓志》:“冀庆馀之效,比固南山;而福善无征,魂游东岱。”(《唐编》178页)  3.2佛教:佛家对于教徒死亡有着一套特殊的婉称。
“圆寂”:婉指僧人逝世。僧人死后升天求圆寂,不与尘世有染指。梵语音译作“般涅盘”或“涅盘”。“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为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最初,指一种境界,后来婉指僧尼之死。如:唐代义净的《大宝积经》卷五六中有:“我求圆寂,而除欲染。”;《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有:“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 <!--endprint--><!--startprint-->  “归寂”:与“涅
�”“圆寂”相同,有“诸德圆满,烦恼寂灭”的意思。“归真”、“返真”、“就本”,反映出佛家认为人生如梦,虚幻无常,死亡就是回归到了本真。“舍寿”、“休寿”,舍弃生命,也是佛教徒死亡之婉称。佛家认为今生苦海无涯,受苦受难,来生是快乐永存的极乐世界。教徒们如能竭力修行,就能早日脱离今生之苦海升至来生之天堂,故婉称教徒死亡为“舍寿”、“休寿”等。还有“委顺”、“委化”、“处顺”、“顺化”,
顺应自然,任由因缘之义。以上这些词,多为佛家专用于形容僧人死亡,但是还有些来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已经扩大了其使用范围,进入汉语词汇宝库,为百姓所用。比如:“迁化”,意思为迁移化度。佛教徒相信死亡不过是今
生教化众生的缘份穷尽,但能迁移至另个世界来度化众生,因而婉称高僧死亡为“迁化”。后来这个词也为百姓所用。如:《处士杨吴生墓志》:“(夫人张氏)永徽四年九月廿四日奄从迁化,春秋七十有二。”(《唐编》190页)《张君墓志》:“(夫人刘氏)春秋六十有七,永徽三年,先君迁化。”(《唐编》204页)“迁神”,佛教徒认为,得道者逝世了,他的灵魂就会脱离今生之苦海升达来生之天堂,于是用“迁神”来婉称死亡,不仅仅僧人可用,百姓也可用。如:《吴山县丞王君墓志》:“(夫人成氏)以贞观十三年五月四日迁神于吴山县之官邸,春秋四十三。”(《唐编》253页)《仁勇校尉飞骑尉张君墓志》:“(夫人王氏)春秋七十有三,咸亨五年七月廿日迁神于尊贤之里。”(《唐编》589页)“往生”:佛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将永不熄灭,如果生前潜心修佛或者多行善之举,那么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精神和灵魂会获得重生。称之为往生。这个词后来运用范围扩大,为百姓所用。在日本地区,就将人的死亡说为“往生”。  4.表示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委婉语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段的死亡,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例如:“殇”:婉指未成年而死。《说文》:“殇,不成人也”。《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殇也。”周代的时候将殇分为长殇、中殇、下殇和无服之殇四种。其中,十六岁至十九岁为长殇;十二岁至十五岁为中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的
死者为无服之殇。《周记.檀弓上》:“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以夏后氏之肯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夭”:《说文》:“夭,屈也。从大,象形”。本义是弯曲,引申为摧折,又引申为夭折。夭折,年未三十而死曰夭。(李善注《补亡诗》)。“夭”也写作“�”。《玉篇》:“�,殁也”;也称“凶”,《玉篇》:“凶,短折也”;也称“札”,《集韵》:“札,曰夭死也。短折为夭,夭死为札”。“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死亡为短;还有一种说法是未成人之死为短。“折”: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未婚而死叫折。一种是父丧子叫折。“终”:终结、完结的意思。在古代特指老死为终。如:《礼记.曲礼下》中有曰:“寿终曰卒。”《释名》有:“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礼记.文王世子》有:“文王九十七乃终。”《论衡.偶会》有:“人
生百岁而终,物生一岁为死。”终,也指事业有成就的人之死。如:《礼记.檀弓上》中有:“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仙逝”:除了上文讲到道教用来指代死亡外,还婉指老人死亡。也可称为“仙游”、“仙去”,成为仙人,从尘世上升到天上的仙界。三、传统死亡委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1.语言灵物崇拜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雨,雷电,地震,火山爆发等许多原因不明的现实,产生恐惧,认为万物皆有灵。因为混淆了语言所指的“名”与客观事物“实”,他们认为相信语言文字有种神秘的超力量,觉得说了不吉利的话,会得罪神灵,自己会受到惩罚;相反,话说得好,讨好神灵,自己也会得到庇佑与保护。于是,产生语言迷信,语言有了超越自身价值的力量,语言灵物崇拜出现。语言灵物崇拜是产生语言禁忌的根源,语言禁忌又是产生委婉语的原动力。kjava游戏
2.汉民族传统的中庸价值观自古以来,汉民族推崇四平八稳,中庸和谐,不偏不倚的为人处世原则。民族情感也以含蓄温和为主。汉民族认为凡事都要有度,不可极端。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还说过“过犹不及”。正是这样的心理特点,汉民族的委婉语相对其他民族更多。死亡委婉语正是突出的一类词,表达对死者的尊重与同情,也降低死者亲属的痛苦。
3.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王权思想下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臣有别、长幼有序、贵贱有等。在三纲五常和孝道的要求下,父母、君主的丧事以及丧礼更是不能直接提及的,要用委婉语来替代。从上文提到的“崩”、“薨”、“卒”等语料中可以看到,许多禁忌语和委婉语正是在这种森严的等级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
4.宗教信仰崇拜4.1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来源于灵魂不死说,即: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思维和感觉是寄放肉体里,即便人死了,灵魂还会离开肉体而一直存在。人们崇拜不死的灵魂。人们认为灵魂会离开肉体,从一个世界转到另个世界去。所以有转世、去世、过世、辞世、弃世、绝世等词语出现。  4.2道教崇拜道教是中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由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其中掺杂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老庄哲学等而形成。道教的终极目标是修道成仙,它认为凡人也可通过修道,回归本原,成为神仙,最后灵魂常在而肉体永生。羽化、飞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死亡   语言   认为   墓志   灵魂   产生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