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 . 比德式劳动修补共同体

亚当.比德式劳动修补共同体
周操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 201209
摘  要:学术界在解读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大都从道德,女性意识和自然生态角度出发,而该小说的共同体形塑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小说中连贯频繁,多角度的描绘亚当.比德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方式为旧有共同体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理想的解决方式。亚当.比德式劳动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是修补旧有共同体的理想黏合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 共同体; 亚当.比德式劳动
学术界在研究乔治.艾略特的共同体重塑思想时,大多把目光集中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1872)以及《丹尼尔.德龙达》(Daniel Deronda,1876)著作中,评论家对早期的《亚当.比德》(Adam Bede,1859)在共同体重塑方面的分析解释多有忽视。赛默尔甚至批评道: 艾略特“在用旧社会跟新社会对照的过程中,与其说显示了实证主义的立场,不如说显示了传统的保守主义立场;她更像一个抱残守缺的托利党成员。她似乎更喜欢旧社会,喜欢它那种对事物原因不知不问的‘幸福’状态……”(Semmel,1994)这样的论断是不公正的。
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滕尼斯将人类的共同生活分为“共同体和“社会”两种主要形式,乔治.艾略特,费尔巴哈,孔德和刘易斯的共同体理论都受到滕尼斯影响。Graver指出艾略特小说,不仅戏剧化表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传统纽带,以居住地为基础的邻里关系,也富有张力地表现出旧的共同体与新的社会之间的冲突,以及亟需解决这些冲突矛盾。(Graver, 1984)赛默尔的“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对照过程”指的是以干草坡为代表的旧有共同体和以史诺菲尔德为代表的新社会的对照,确实可以看出艾略特确实更喜欢人与人之间亲密的、相互信赖的旧有共同体。此外,《亚当.比德》的时代背景设定于1799年,比艾略特写作的时间早了60年,故事叙述者以干草坡共同体为背景采取了两组时间对照,一组是过去与故事发生的当下进行对比,第二组是60年后与故事当下进行对比,今昔之比与今后之变确实透露出艾略特对社会变化的忧思,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恋。正如同艾略特的言论:“欧洲人的本性扎根于过去,两者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因此,只有允许根茎不受震动,才能确保人性的完善。只有当种子成熟了,完善了,具有独立于根茎的生命了,整个发展过程才能持续不断(Cross,141)”这说明艾略特主张的是具有持续性的扎根于过去的社会发展。但艾略特并非如赛默尔所言,满足干草坡为代表的旧有共同体创造的不知不问的“幸福”状态,尽管她不吝啬对旧有共同体的赞美与怀念,但也如实地映射了当时共同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9世纪的修正理论认为,尽管自然现象有其规律,但是通过人为干涉,自然现象是可修正的。在所有现象中,社会环境和心理轨迹是最易修正的。(Graver, 1984)个人修正与社会修正紧密相关,本质
相似;社会环境越复杂,修正的发挥的空间就越大;“世界的进步与构成世界的个人的修正行为密不可分”(Cross, 99)。在书中,亚当.比德的劳动就承担起修正行为的作用,修补旧有共同体。
Graver在其著作《George Eliot And Community》中谈到艾略特在为当下和未来的世界重新定义共同体时,以融合共同体与社会原理为核心的,这种融合是依靠心理层面的变革,使意识得以转变。(Graver,1984)通过融合社会的科学性以及共同体经转变的诗意,取代生成道德的约束力,最终目的是重新建立共同利益与共情。(Graver,1984)艾略特,孔德和刘易斯都非常重视个人改造环境的能力,更倾向于穆勒的观点,即人具有进步性,个人有能力转变自己,以及转变社会生活的本质。
小说细致详尽地描绘了亚当.比德的劳动态度,劳动方法,以及劳动目的,亚当.比德式的劳动既能体现干草坡旧有共同体的艺术性,也吸取了新社会提倡的科学性,是个人改造自己和环境能力的最佳体现,也是意识转变的理想结果。艾略特在书中第17章题外花絮中对艺术进行了精妙又别致的理解,她“特别钟情于许多荷兰的绘画,尽管那些品位高雅的人对这些画嗤之以鼻。在这些单调朴实的日常绘画中,我产生了美妙的共鸣。因为尽管这些画描绘的不是什么浮华骄奢或穷困潦倒,也不是悲惨际遇或是惊世壮举,但是这些单调的日常生活才是大多数人共同的命运。”(158)艾略特将艺术与单调平凡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指出单调朴实的艺术才让人产生共鸣。
她又提到“让艺术时刻提醒我们这一点,但愿总是有人终其一生辛勤地描绘那些平凡的事物—但愿有人
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丽,并且乐意展示上帝的光辉是如何仁慈地照在这些平凡之物上的”(159)艾略特对艺术展现平凡事物的美丽是抱着赞赏的口吻的,因此,艾略特推崇的艺术性应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朴实却又具有美丽可爱的特质。亚当.比德式劳动的具备这种艺术性的零零散散例子有很多,比如六点钟,教堂的钟声敲响,“只有亚当一个人继续干活,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等到干活的声音都没有了,他抬起头,开始说话,口气非常的恼火。‘看看你们自己,钟声一响,就忙不迭地放下手头的活,好像干活一点乐趣都没有,多做一点都不情愿。看着你们这样,我真受不了。’”(7)亚当抱怨工友钟声一响就放下活计,他之所以不能理解工友的不情愿,是因为亚当沉浸在劳动这件单调又平凡的事情中,享受推刨木花,雕刻图案的乐趣,他是多么可爱,亚当.比德的劳动是艺术性的,而不是功利的付出体力劳动只期望换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式的劳动。
in3另一方面,亚当.比德式的劳动也具有科学性,这要归功于教育,亚当自己曾说过“我在巴特尔.马西的夜校上过学,这对我很重要。他教会了我很多事自学学不会的东西。”(148)他的夜校老师也对他评价颇高“我一直对孩子寄予厚望,相信第五态
385
(上接第384页)
特的“哈呀嗨”唱腔,演出剧目多与本民族文化相关,多以壮语为主,而岱、侬族木偶戏以岱、侬语
为主,木偶制作与化妆都是有跟岱、侬族民风民俗关系密切,剧目大多都出自本民族的文学作品或与生活息息相关。本国其他不同剧种对于木偶戏的影响是壮、岱、侬族木偶戏产生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壮族木偶戏以壮族本身的语言和音乐为基础,借鉴了壮剧的唱腔,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汉族戏剧的表演方式,以达到娱人的效果。而在娱神的功能中,木偶戏又受到了本地师公戏和外族傩戏的影响,为木偶戏带来了许多具有神秘彩的仪式,看壮族木偶戏时,会看到中国许多戏剧的影子。而岱、侬族木偶戏则受到越南京族戏剧如嘲剧、从剧等的影响。这些剧种的影响不仅是对剧目本身的影响,而对服饰和脸谱方面也有影响,如壮族木偶戏中的服装按照剧本人物设计,融合了中国各大戏曲服装的特点,而岱、侬族木偶戏的服装按照越南嘲剧或从剧等中的服装标准制作。
五、结语
通过比较分析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的木偶戏文化亲缘及异同,探析和阐释其所蕴含文化内涵的共性,以挖掘其中蕴含的共同心理和信仰观念,揭示三民族在传承其文化的过程中所保留的同源因素以及所出现的差异,不仅在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助于中越各族人民的和平共处与文化交流,促进边境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为今后跨境民族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增进中越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中越人民友谊、加强友好互信的重要桥梁。
波特五力分析注释:
[1] 丁世博.从木偶戏与壮剧关系看民族戏曲的创建和发展
[D].广西,1990.
[2]黄鹏,凌春晖: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民俗特征 [J] 百学院学报,2010年。
[3] 陆洲:靖西提线木偶戏的音乐类型分析[D].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06年。
参考文献:
[1]吕余生:《中越壮侬岱泰族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2月第1版。
[2]陆洲:靖西提线木偶戏的音乐类型分析[D].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2006年。
[3]黄鹏,凌春晖:壮族提线木偶戏的民俗特征 [J] 百学院学报,2010年。
[4]阮辉洪:《岱、侬族木偶戏艺术》[M],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覃肖华,女,广西都安,壮族,百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越跨境民族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族民间戏剧在越南的传播及影响研究》(2017KY068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他能从用从我这儿学到的知识来给这个世界带来益处。在这个愚笨的地区,他是唯一一个有毅力,有脑子学好数学的人。”巴特尔赞赏亚当聪明的头脑,具备算数的基本能力。(373)很多社会学家将教育作为修正社会的关键方式,推动社会循序渐进的变化。孔德的“实证政治体系”理论中心思想即教育能转变个人的生活,从而转变整个社会生活;穆勒则将教育看做是人类的提升方式(Semmel, 148)亚当重要的劳动特点是有计划性,如“亚当很快在脑子中形成了一个重建计划,心里盘算如何搭建简便牛棚,小牛圈以及简易工具房,如何建造这些,才能使原材料所费甚少。”(263)这是亚当替伯格先生料理承包的狩猎农庄修补工作,亚当构建的重建计划目的是减少原材料费用,替庄主省钱,他利用代数几何计算并比较,最终获得造价最小值。
在本书中,大多数工人和农民英语字母都不认识,也不具备算数记账能力,相比之下,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亚当比德式劳动就高明多了。艾略特带着赞赏的口吻说道“这种无忧无虑的心境,通常使他那富于创造性的头脑更能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进而时刻准备着为他心爱的计划和灵巧的设计提供和收集更多有益的想法。”(349)
亚当拥有富于创造性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这都是他艺术性劳动的条件,而心爱的计划和灵巧的设计也都反映出亚当劳动的科学性。亚当.比德式的劳动被艾略特赋予了示范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Semmel, Bernard. George Eliot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nheritance.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P, 1994.
[2] Graver, Suzanne. George Eliot and Community: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and Fictional Form.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3] J W. Cross. George Eliot’s Life as Related in her Letters and Journals,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1885.
[4] Eliot, George. Adam Bede. Hertfortshire. Wordsworth Classics, 1997.
[5] Collini, Stefan. Public Moralists: Political Thought and Intellectual Life in Britain, 1850-1930.Oxford: Clarendon P, 1991.
[6] Blumberg, Ilana M. “‘Unnatural Self-sacrifice’ Trollope’s Ethic of Mutual Benefit.”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58.4 (2004): 506-46
[7] 高晓玲.“感受就是一种知识!”---乔治.艾略特作品中“感受”的认知作用[J].外国文学评论,2008.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作者简介:
周操(1993.02-),女,汉族,浙江省嘉兴市,研究生,助教,英国文学方向。
38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3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8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共同体   社会   劳动   文化   民族   具有   木偶戏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