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长波

罗斯贝和大气长波理论
闫肖锋    罗斯贝(Carl-Gustav Rossby), 1898年12月28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他的第一个学位是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的。一开始他主修数学和物理,于1818年 获得理论力学基础学位(Kandidat)。随后,他到当时的气象圣地挪威的卑尔根师从 威廉.皮叶克尼斯学习 气象学。1921年他又随皮叶克尼斯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一年,1922年回国,并在瑞典气象水文局谋得一个职位。随后三年,他参与了在扬马延岛 (位于格陵兰岛和冰岛之间)、环不列颠岛、 葡萄牙以及马德拉岛的海洋 科学考察活动。同时,他还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继续学习数学物理,192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 (Licentiat)。
    1926年罗斯贝访问美国,并加入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天气局,继续做气象科学研究。其间,
他先后发表了几篇有关大气湍流和平流层动力学的重要论文。与此同时, 他还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试验基地组建了美国第一个航空气象台。1928年他又在麻省理工学院组建全美 第一个大学层次的气象专业。不久,他成了该校的一名正教授。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共工作了11年,主要从事气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科研主要集中 在气团热力学,大气和海洋湍流,海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等领域。后来,他逐渐将 研究重点转移到大气的大尺度运动,在研究大气环流的时候引进了涡度和动量等 基本概念。
    1939年他离开麻省理工学院,再次加入美国天气局,成为该局主管研究工作的主任助理。 1940年,他应邀担任芝加哥大学气象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大气长波理论。
    二战期间,他还为美国军方培训了许多军事气象预报员。战后,他为芝加哥大学吸收了 一大批杰出的气象研究人才,并在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响应故乡的召唤,当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罗斯贝毅然返回瑞典。1947年当他回到 斯德哥尔摩后,立即作手为母校组建了一个新的部门,斯德哥尔摩大学气象研究所,并 担
任所长。这个气象研究所具有很强的国际背景,她受瑞典、美国以及象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等许多国际机构的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 生追随大师来到这里学习气象科学。由他主持的国际研讨会也名闻遐迩。与此同时,他 还分出一部分时间,继续指导芝加哥大学的气象研究工作。
    在斯德哥尔摩,罗斯贝的主要工作是为预报欧洲天气建立数值预报系统。此外,他还创 办了著名的地球物理学术期刊<<大地>>(Tellus)。
    罗斯贝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在上世纪20年代主要研究大气湍流和气压变化理论,30年 代先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的边界层理论。30年代末期,他对大尺度环流 的研究导致了大气长波理论的诞生。在此期间的代表作有1939年发表在<<海洋研究杂志>> 上的<<纬向环流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和1940年发表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上的 <<行星流型>>。这是世界气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早期使用电子计算机制作的 数值天气预报是通过对正压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解实现的。大气的长波理论为求解正压 方程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罗斯贝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54 年起,罗斯贝的研究兴趣又转移到大气化学和海洋深层环流过程。1955年他在 <<大地>> 上发表了<<论化学气候及其随大气环流型的变化>>一文。
    1957年8月19日罗斯贝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逝世。
    纵观罗斯贝的一生,他对于气象科学的贡献不在于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在于其科学论 文的质量及独创性。他是近代大气、海洋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以他名字 命名的气象术语有罗斯贝波、罗斯贝数和罗斯贝变形半径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所有行 星尺度流体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能力,罗斯贝还具有非凡的组织 才能。1944、1945年罗斯贝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为纪念罗斯贝对科学的贡献, 美国气象学会将其最重要的杰出科学进步奖命名为罗斯贝研究奖章(此奖项为国际气象界 最重要的气象科学研究大奖)。
大气长波
  这是当西风带气流有南北扰动时,由于地转偏向力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的大气波动,从天气图上看,大气长波的波长往往超过3000公里以上,在北半球,环绕地球一周,一般有3—6个长波。在正压无辐散的大气中,长波的移动速度可以表为:       C=U-β(L/2π)**2。式中U为西风的平均速度,β=(2ωCosφ)/R这是地转参数随纬度的变化。在中高纬度地区U及β都可以近似的作为常数。L为长波的波长。由此可见,波长越长,长波的移速
就越慢。实际大气中,大气长波移动平均一天0—10个经距左右,十分缓慢。大气长波的活动往往与地面的锋和气旋、反气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起着控制和操纵作用。因此,长波是大尺度运动中的主要波动,是近代大气动力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长波理论的建立,为近代数值预报奠定了物理基础。
北半球一月500hpa平均图     长波与地面天气系统示意图
今夏世界气候为何异常
  据新华社东京8月17日电 (记者  何德功)今年世界气候反常,欧
杀人象洲等地热浪滚滚,中暑死亡者多,旱灾严重,森林火灾频发,而日本则
是冷夏,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受低温影响,严重减产。到底原因何在
?日本气象学家认为是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消长所致。
  据《每日新闻》16日报道,日本气象厅把30年不遇一次的现象称为
索爱z610异常现象,今年欧洲高温便属异常。
  据日本气象厅有关人士说,今年北半球偏西风向东移动时,蛇行曲
折度很大,位于蛇行部分的阻塞高压阻碍来自西面的移动性高压,从而
造成相同天气在同一地域持续,导致气候反常。
  今年,位于地中海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大幅向北侧突进,赤道附近上
升气流向北极方向移动,至纬度20至30度附近变为下沉气流,形成高温
干燥的气候特征。
  在亚洲,历年菲律宾附近温热海面上升气流迅猛,移至日本南部下
沉形成副热带高压。然而,由于今年海水温度低,上升气流弱,太平洋
高压向北移动慢,因此,在日本附近形成气压槽,气压锋面停滞,造成
气候反常。
  另外,在鄂霍次克海存在阻塞高压,切断随偏西风而来的北极冷空
气的去向,冷空气南下日本列岛,形成低温天气。
2003-08-18
日本气象学家分析今夏世界气候异常原因
52semm
    新华社东京8月17日电(记者 何德功)今年世界气候反常,欧洲等地热浪滚滚,中暑死亡者多,旱灾严重,森林火灾频发,而日本则是冷夏,阴雨连绵,农作物生长受低温影响,严重减产。到底原因何在?日本气象学家认为是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消长所致。
    据《每日新闻》16日报道,日本气象厅把30年不遇一次的现象称为异常现象,今年欧洲高温便属异常。欧洲自6月以来持续高温,伦敦本月10日气温为37.9摄氏度,而历年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1.4摄氏度,巴黎12日最高气温40摄氏度,而历年8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3.8摄氏度。与此相反,日本东部7月平均气温比历年低2.1摄氏度,8月持续低温大雨。
    据日本气象厅有关人士说,今年北半球偏西风向东移动时,蛇行曲折度很大,位于蛇行部分的阻塞高压阻碍来自西面的移动性高压,从而造成相同天气在同一地域持续,导致气候反常。
    今年,位于地中海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大幅向北侧突进,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向北极方向移动,至纬度20至30度附近变为下沉气流,形成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征。
    在亚洲,历年菲律宾附近温热海面上升气流迅猛,移至日本南部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然而,由于今年海水温度低,上升气流弱,太平洋高压向北移动慢,因此,在日本附近形成气压槽,气压锋面停滞,造成气候反常。
    另外,在鄂霍次克海存在阻塞高压,切断随偏西风而来的北极冷空气的去向,冷空气南下日本列岛,形成低温天气。
气环境
 
从气压分布图上,说明冬、夏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分布的特点。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解析:冬季和夏季,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气压带断裂成两个范围很大的气压区,气压呈块状分布特征。
冬季,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欧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中心附近为1040百帕左右的亚洲冷高压(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中心附近约998百帕左右的阿留申低压。
夏季,在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中心附近为996百帕左右的亚洲热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了中心附近为1026百帕左右的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高压)。
亚洲东部是全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在全世界,亚洲东部的季风范围面积最大,类型多,从南到北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具有世界上全部季风类型,而且季风随季节变化而转变风向的规律性和季风盛行时劲吹的势力都很强,所以说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其主要原因是:这里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而且面向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南濒印度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大,海洋上和陆地上所形成的高低气压区的范围大,气压强度差异很大。因此形成季风的气压梯度力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特别是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黄土之恋——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
  禹州市二高 [张景勇] 研究黄土60载,他平息了长达170多年的黄土成因之争,他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
黄土之恋——记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
80多岁了,探索的足迹仍遍布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极”;60年潜心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直至今天,87岁仍然活跃在国际地球环境科学舞台,引领世界黄土研究潮流,走在全球变化研究前列……
他就是被称为“超级老头”的刘东生院士,这位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刚刚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钻研“黄土的历史”
人类要了解地球数百万年的变化历史,必须读三本“书”:一本是深海沉积的历史,一本是极地冰芯的历史,第三本便是黄土的历史。刘东生就是在黄土形成和演变历史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黄土地是我们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谜。”黄土,经过近60年的“亲密接触”,刘东生已将其视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近60年扎根黄土研究不枯燥吗?”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每次新发现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其中的乐趣难以形容。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做了。”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刘东生,面对记者的提问,非常坦率。
与刘东生相处已久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事们都明白,除了兴趣之外,那份责任、那份执着,在他近60年的黄土研究中更是不可或缺。
刘东生说:“我工作后主要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尤其是鱼化石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关注。上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请一位日本记者讲环境问题,我印象非常深,后来总理提出要重视环境问题,我就从单纯的地质研究转向地球环境研究,开始了与黄土的不解之缘。”
与刘东生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伴胡长康的评价可能更“权威”:“他为人老实,就是想着干活,多做些工作。我们曾经在南京住了七八年,可周围的景点从来没去过。”
■“他把黄土看成自己的生命。”
与刘东生接触过的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的同事们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刘东生等人穿越黄土高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完成1000多公里的剖面研究,吃住都在野外,且全是步行;刘东生带队从北京开车去西部进行野外考察,每天早上6点起床,夜里还要召集开会,研究问题;在长白山考察,天气恶劣,学生们草草画完图就跑到车里,可等了半天也不见老师回来,原来他仍在仔细画图、记录……
“他是一个超级老头。”同事们这样评价刘东生。
这个“超级”自然包括笼罩在刘东生身上的“耀眼光环”: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上的一个时期)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主席……
“任何科研都会有挫折,黄土研究不会例外,但刘先生执着的科学追求、扎实的学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与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密不可分。”刘东生的学生、也是他的同行郭正堂研究员说。
■解读黄土
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存在两种学说——“风成说”和“水成说”。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这平息了“风成”、“水成”之说,为全球变化研究奠定基础。
1909年国外学者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论,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古气候学研究。1958年,刘东生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对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提出挑战,最终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上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为国际科学界所信服。
1964年至今,刘东生还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研究,把青藏高原研究同黄土高原研究结合起来,把固体岩石圈的演化同地球表层圈的演化结合起来,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领域。
刘东生发表的文章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 科学引文索引 引用30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最高环境科学成就奖——泰勒奖,这个奖授予对发现和解决世界范围的环境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研究过去只是为了将来,否则研究就失去了方向。”
刘东生认为,阅读中国黄土这本书,越往过去追溯就越困难,黄土再有几代人也不能完全搞清楚。
50多年来,刘东生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现已成为科研战线的中坚。
中国黄土的几代研究者与他们所研究的黄土年代,呈现一个有趣的序列:刘东生基于黄土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此后,刘东生的学生丁仲礼等人把它推到600万年至800万年前;再年轻一辈的郭正堂等人更是追溯到2200万年前。 张景勇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东生:天书无垠行者无疆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0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80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黄土   大气   高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