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绪论及第二章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
  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
  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
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
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数学最高奖女得主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7、填空: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8、填空:楷书是汉字字体最后形式。
9、填空:关于文字,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
10、填空: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出来:第一是反切,第二是韵目
11、《广韵》的声母背诵(P61
11、简答题: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四呼的定义:
丰年虫
(一)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o,e,ə,ʅ ,ɿ 而没有韵头的韵母;
(二)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 i 或韵头为 i 的韵母;
(三)合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u 或韵头为 u 的韵母;
(四)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 y 或韵头为 y 的韵母。
12、填空:清代学者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主要是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
13、如何评价“叶音说”:
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叶”就是和谐的意思。他们以为古人也是临时改念的。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叶音说”错误原因:
①强改字音以就今读(朱熹《诗集传》)
②主观对古韵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不懂语音的发展变化。
④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反对朱熹观点)
14、填空: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15、填空:从中古到近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最普遍存在的一个简化规律就是浊音清化。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的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他们和清音合流了。
16、简答题:浊音清化的规律:
(一)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
今古传奇故事版(甲)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
(乙)仄声字(上、去、入三声的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
(二)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部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17、简答题:零声母的来源
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甲)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乙)韵头或全韵为y的,叫做y类零声母;(丙)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丁)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ə的,叫做a类零声母。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它们都是从云(  ),余(j),疑(  ),影(  )变来的;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  )作为它的来源。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余没有一等字)。
18、声调变化图。(画)
第三章
1、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的。
2、词序的固定(语序)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1、主语——谓语;2、修饰语——被修饰语;3、动——宾)。
3、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4、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念去声(填空)
5、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脉冲氙灯读破”。由于转化的意义大多是变为去声字,古人所谓“读破”,也就是大多数读为去声。举例:衣(第一声,衣服,如字;第四声,给……穿衣服,读破)、妻、饮、语
6、类似词头的前附成分,例如“有”字。例如:略其有人——略其人
7、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8、到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
9、词头“老”字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后来由这种形容词“老”字逐渐虚化成词头。
10、除了“子”和“儿”之外,比较常见的词尾是“头”字。例如:日头、念头、锄头、前头等。
11、“者”字放在名词仂语后面,是属于词尾的性质。例如:帝国主义者。
12、“家”字也有词尾性质。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
13、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种是天然单位,如“个”、“枚”、“颗”等。
14、就单位词与其他词类配合情况来说,单位词也有两种:一种是指称事物单位的,如“个”、“双”等,与名词配合;另一种是指称行为单位的,如“次”、“回”等,与动词配合。
15、简答题
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就是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例如:一言以蔽之(论语);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
第二种方式在上古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不用单位词。例如: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汉书)。
第三种方式在上古也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兼带单位词。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皆赐玉五瑴,马三匹(左传)。
16、“个”字原来只是竹的单位。
17、“双”和“两”的分别主要在于:“两”字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双雁”、“双鲤”、“双燕”)。
18、上古的“复”等于现代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再来”=“来两次”)。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就产生了新的意义。
19、“第”字在汉代也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
20、上古人称代词,第三人称有“其”、“之”、“厥”等。(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一、二人称;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第三人称。)
21、在中古时期,关于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必考,注意顺序不能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语言   研究   代词   名词   语音   例如   单位   变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