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蒙太奇学派浅论

物理学院081120138 肖俊雷击次数
苏联蒙太奇学派浅论
突厥语引言:苏联蒙太奇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电影学派,以爱森思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电影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拍摄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他们提出的电影蒙太奇理论是第一次在电影理论研究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而这也使他们成为百年电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于一身的伟大电影艺术家。
正文:蒙太奇一词源于法文montage,原意为建筑学上的装配、构成的意思,而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由此可见,在电影中蒙太奇实际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连续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和意义。
令孩子惊奇的72个科学异想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的苏联,列宁曾说过:“在一切的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由于列宁将电影看成强有力的教育工具,因此,电影受到苏联政府的鼓励,先是纪录片、新闻片、然后是故事片。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法令,宣布将旧俄电影企业收归国有。2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电影团体,比如库里肖夫
凤凰2009的“实验工作室”,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等。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同时它的兴起也受到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以及苏联导演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的影响。
二、学派特点及代表人物分析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导演,包括了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他们多来自其他领域,比如爱森斯坦来自工程学,普多夫金则来自化学。
该学派的特点是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另一个是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硫铝酸钙
维尔托夫在1916年作为未来派的音乐家时创立了“听觉实验室”,通过对留声机记录下来的音响进行剪辑,来创作出无乐谱的“具体音乐”。此后,他成为苏维埃最早的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还导演、制作了其他几部纪录片,并创办了不定期发行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从1920年起,维尔托夫开始宣传“电影眼睛”的优越性,他认为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摄影棚之类的东西都是资产阶级的发明物,应该加以排斥,而采用“实况拍摄”的方法,也就是拍摄记录片、新闻片的方法。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
睛”理论强调对现实的即兴观察,但并不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强调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
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他对“电影眼睛”的解释是“用纪录手段对可见的世界作出解释”。他将蒙太奇的功能确定如下:选择电影观察的最重要的瞬间,将这些观察按照联想的原则加以联接,有节奏的组织素材以加强其情绪感染力,并通过镜头画面与字幕(政治口号)的结合来解释拍摄在胶片上的事件的政治意义。维尔托夫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后来对法国新浪潮的一个分之“真理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电影眼睛派”看来,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与蒙太奇之间,电影创作者的个性只体现在对于记录资料的选择、并列和新的时间空间的创造上。维尔托夫的理论在苏联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纪录片的创作。但它在具体操作上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因为摄像机镜头毕竟不能等同于人的眼睛,摄像机总是会受到技术的、拍摄条件上的局限。而随着电影摄影技术的日渐完善,维尔托夫的预想在60年代的“真实电影”中变成了现实。在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备的时期,维尔托夫还是完成了不少影片的拍摄。
与此同时,另一位苏联导演库里肖夫通过对各种不同来源的影片片段进行剪辑而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
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他特别强调蒙太奇的创造作用,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显示和证明这些作用。1924年,库里肖夫拍摄的《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成为苏联蒙太奇学派尝试性的开端,并在影片中运用了自己的理论。
吕冠成而另一位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刺激一反应的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原则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撞击、冲突会产生新的质、新的含义。而表现思想、表现激情和表现概念则构成了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
1924年,爱森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故事片《罢工》,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蒙太奇作为一个学派的运动。在影片中,他利用了自己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将沙俄统治下屠杀工人的镜头与屠宰场屠宰动物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在他看来,蒙太奇就是把时间和空间里随意摄取的一些“杂耍”组接在一起。
此后,爱森斯坦完成了第二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部只
能放映70分钟的影片,镜头却有1346个,充分体现了其蒙太奇思想。在他看来,蒙太奇更强调冲突。在影片中,充分表现了导演关于冲突的观念。影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冲突的命题,比如人和蛆的对比,镇压与反抗的对比,沉思与抗议的对比,联欢与屠杀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和冲突都表现出导演试图通过不同性质的“正题”和“反题”的冲突来建立一个新的“合题”的设计和努力。
影片中最为经典的段落,则是“敖德萨阶梯”。在这个段落中,爱森斯坦将先锋派文学、戏剧理论、维尔托夫和库里肖夫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并以其天才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电
影眼睛”摄取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即景,其间又穿插了一些激烈而悲痛的杂耍镜头,比如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空空的婴儿车孤零零地从石阶上滑落等等。
同时代的另一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相继执导了根据高尔基小说改编的《母亲》以及《圣彼得堡的末日》、《成吉思汗的后代》等影片。普多夫金的影片在内容上是表现社会的影片,但在形式上则是属于心理学的作品,因为它是以一个主人公为中心来描写的。《母亲》作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理论和创作实践的一块重要基石,与《罢工》、《战舰波将金号》等影片一起,构成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作品阵营,并且在影片中成功的实践了抒情蒙太奇的理论主张。普多夫金为蒙太奇所下的定义是:蒙太奇就是要揭示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辨证思维的过程。它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的手段之一。蒙太奇的运用则显示出导演观察生活、分析观察结果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考,普多夫金创立了“联想蒙太奇”,具有很浓的诗意和抒情因素。“联想蒙太奇”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却具有十分密切主题联系的视象并列起来。这种手法一般只能在影片的局部使用,而不能用它来统一全部镜头。
三、学派衰落的原因
但是好景不长,在30年代初期,这个流派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同于德国或法国是因为工业或经济的原因,而是由于来自于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制禁止了蒙太奇风格的运用。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均被批评为极端形式化与神秘化。1929年,爱森斯坦前往好莱坞学习与研究声音方面的新技巧,当他在1932年回国时,整个电影工业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当时,一些导演纷纷将蒙太奇手法运用到30年代初期的有声电影。但是,苏维埃当局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却鼓励拍摄简单易懂的影片,以供大众欣赏,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而另一方面,在其内部,蒙太奇学派在后期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贬低演员的表演,过于强调剪辑的重要性,而且,他们把电影看作是斗争的武器,把艺术搁置在意识形态之下。
四、结语
尽管只持续了10年光景,这一流派,在世界电影历史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都贡献颇丰,正如著名电影人萨杜尔所言,“苏联电影的勃兴,只有1915年美国电影的突然兴起堪与之比较。但是美
国电影学派的发明和人物创造虽有助于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寻他们的道路,可是这些发明与人物与其说是出于有意识的创造,到莫如说是在无意中发现的,并且很快落到为商业性的电影服务。在苏联,个人的创造则可以无限制的发展。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风格都获得发展的便利”。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53: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6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学派   影片   苏联   镜头   理论   导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