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九章(续)
1.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古代文学的光辉总结。作者是曹雪芹。以贾府这个累世公侯的封建官僚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为主干,深刻的解释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堪称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对封建的国家政治制度、家庭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以及衣服于这些制度的伦理道德、价值规范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评判,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一对封建官僚家庭的叛逆者的形象。一方面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发扬了崇尚理性、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并以审美观点使家庭日常生活升华进入诗的意境;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重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思。宝黛以死相争的正是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人文彩和理性精神)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学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彩和理性精神
    即使在中国神话中,中华民族的先民崇拜的也不是希腊、罗马诸神那样的天上神灵,而是具有神奇力量并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间英雄(女娲,后羿,大禹)
    古代英雄崇拜其实是先民们对自身力量的崇拜,因为神话传说的英雄都是箭垛式的人物,是先民们对自身集体力量的艺术加工。有巢氏 燧人氏 神农氏等人物,他们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神话任务主要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的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事迹都是人类早期生产的活动的艺术夸张。可见人文彩和理性精神正是中国上古神话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过渡时期 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作家总是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他们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悲欢离合而不是属于彼岸的天堂地狱。
      FOR:宗教观念淡薄,即使在佛道二教兴盛的时候,也只是对作家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并没有对文学主题偏离现世造成影响。 xrd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人生,岑参、高适 边塞。白居易、元稹 民间疾苦。明清小说都以现世社会为体裁,即便西游记也不例外。
二.文以载道的狡猾传统
三.写意与中和之美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1.中国古代艺术成就(略)
2.中国古代艺术类型
阳刚: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范宽的全景山水、颜柳楷书、宫殿建筑、民间打击乐。
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阴柔: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
儒家重阳刚,道家重阴柔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1.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
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
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又称古史。
纪传体:中国历史著作的一种类型,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
书、世家、列传等,交相补充,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的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著作。经过孔子的整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立场,达到了“惩恶扬善”的目的,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汉纪:是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荀悦在编年体的写法上有所创新,在叙事时能突破时间的界限,根据需要补叙前因或备述后果,且兼及同类人和事。如同纪传体一样,备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从而扩大了编年史记叙范围。
后汉纪:袁宏编写,也是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袁宏博取众家之长,且治学严谨,在汉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的基础上,采取了言行趋舍,各以类书的叙事方法,扩大了编年史的容量。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通史,上起战国,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与司马迁史记相提并论。通鉴是史记以后包容年代最长的通史之一,该书专详治乱兴衰,着重叙述历代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战争,也记载一些重要任务的事迹、言行。兼及有关国计民生的制度和文化状况,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反映历史内容的通史。
史记:史记发凡先例,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我国3000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30篇。史记贯穿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国境内从传说的五帝,经夏,商,周三代至秦,不仅是世代相传,并都有同一个共同的祖先-皇帝。史记真是的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以纪传体史法为后世世家数理了光辉的榜样。史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史诗和颂歌,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和经验总结。
三通:《通典》,唐代 杜佑。著成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
的专史。记载历代制度沿革,上起传说中的皇帝,唐虞,下起唐代天宝年间,肃宗 代宗时的变革也兼有。kugoo2013下载
      《通志》南宋 郑樵 独创之处对包括氏族等二十略的记载,意在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充分体现了会通的史学思想。内蒙古 大学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 马端临。贯通二十五代 统纪历代典章,记载了从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沿革。通考方法开后世历史考证学先河。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历史编撰体裁,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由南宋史学家袁枢创立,《通鉴纪事本末》开启先例,是纪传体、编年体以外的第三种史书体裁。
史通: 由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编撰,共有20卷,内容广泛,是对唐以前史学理论之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确立。
2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
  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学家及其作品一般都具有恢廓的历史视野,他们学兼天人、会通古
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记载自然
历史包括天文地理的变化。
二.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
  会通古今的目的在于鉴古知今、古为今用,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家向来对国家
治乱兴衰给与极大地关注,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以经世致用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三.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
  我国古代史学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他们以直书
为荣,曲笔为耻,表现了中国史学家的高风亮节。
四.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
  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家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重视史家修养是古代史学又一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①仁爱孝悌 ②谦和好礼 ③诚信知报 ④精忠爱国 ⑤克己奉公 ⑥修己慎独 ⑦见利思义 ⑧勤俭廉政 ⑨笃实宽厚 ⑩勇毅力行
2了解孔孟的道德规范体系
一.孔子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点上,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的总结,成功的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化、道德化提升,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基础。仁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其出发点是
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之情;由此通过忠恕的环节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扩充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仁即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根源和发端,又是最高层次的品德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同时还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为仁由己,只要克己修身、笃实躬行,便可成为仁人。
二.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的五伦说、性善论、修养论,以及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将孔孟并列称为孔孟之道。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道教
一.五斗米道:由东汉顺帝年间张陵创立,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此派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二.太平道:汉灵帝熹平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其兴衰和黄巾军紧密相关,随黄巾军的发展而得到广泛
传布。
三.丹鼎派: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创立,代表作是《抱朴子》。
四.南天师道:魏晋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并逐渐向义理方向发展,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这三支经法到南朝刘宋时由陆修静汇归一流,后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经录系,史称南天师道。
五.北天师道: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加之他确实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端,并制定了许多新的科仪,因此自是道业大兴。
六.正一道:南宋之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以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箓,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祛灾为宗旨。
七.全真道:在宋元时期道教中势力和影响最大的派系,其思想深受儒家和佛家的影响。
2.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古代科学:道教的炼丹术不但开了中国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撰有《金匮药方》,隋唐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著名的道士,道教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方面
司礼监
二.古代文学艺术: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仅小说一系言许多作品都受到道教的影响,比如《搜神记》、《四游记》。唐代许多诗歌也多有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李白字号谪仙人。
三.风俗习惯: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比如土地、城隍、灶神,还有一些传统节日诸如春节等。
由于古代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之巨大和深刻,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根底之所在。
3.佛教
一.四谛:苦集灭道
二.安译:即安世高系,属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
三.支译:即支娄迦×系,属大乘佛教,主要传性空般若学。
四.心无宗:次派主要从“心执”的角度去谈空,认为只要“心中无物”,即是空。
五.即一派:包括识含、幻化、缘会、即四宗。从否定外发的角度去谈空,认为一切外发本身就是缘会幻化而有,并非实有,因而都是空的。
六.本无派:包括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此两宗都以本无谈空,带有浓厚的玄学彩。
4.儒家的入世精神
从孔子起,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传统,主张用世,提倡济天下。孔孟之后,历代儒家均提倡入世 用世,宋明理学家把把提倡“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大学提高到了四书的地位”。宋明新儒家的学术重心在于心性义理,讲修心养性、成贤做圣。两宋之后,有感于宋之灭亡,儒门学者对于“凭空蹈虚,高谈性命”更为深恶痛绝,明之宋濂便宣扬真儒在用世。明清之际及清代的一大批儒门思想家更大讲经世致用,明确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纵观入学历史发展,始终以志存天下,积极用世为主线。中国儒家的入世精神,现在有些学者称其为“忧患意识”。而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范仲淹:先天下,后天。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1.原始儒家的精神和理论
一.原始儒学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强调“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视“天”“地”“人”的三才思想,通过“正德、利用、厚生”去“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成人之生命。
二.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 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仁”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己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互相滋养润泽,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所说的“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3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历史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