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反思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反思
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系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此单元有六篇文言文,分别是《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在常规的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选教《项羽之死》和《阿房宫赋》两篇,且多数教师在处理这两篇课文时并没有顾及单元主题。我也不能免俗。
反思这段教学经历,再重新审读本单元课文,我意识到,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自己厘清,并在教学中渗透的;而《过小孤山大孤山》作为单元的赏析例如,必须作为切入点带着学生重点研读。
一、反思一:诗歌和散文在创造艺术形象上的联系和区别
我感觉,古诗,主要是律诗和绝句,或词、曲,与写景状物、即事抒情的文言散文在创作时,因为首先要考虑篇幅的限制,所以在创造艺术形象的追求上虽别无二致,但在具体呈现上实有较大差异。散文形象的构成是意象运动所致,体制限制不多,故而可以作多姿多彩的形象性描写,描绘出生动鲜明的形象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其描写、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综合运用的广阔空间。而诗歌体制狭小,虽然也通过形象反映现实,但多为诗人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通过想象将自己某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虚拟为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感知,主观性和跳跃性都很大,因而往往轻谆剪掠,言有尽而意
无穷。
遗传漂变对清人吴乔的定论可作细致分析: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米饭可以使人充实有力,有一种饱满感;而佳酿会让人逸兴遇飞,有一股洒脱气。一实一虚,各擅其绝。
秉持这种认识,我重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二)、孟浩然的《晚泊涛阳望庐山》、苏轼的《题西林壁》和今人余秋雨的《庐山》,冀有所得。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绝句清新超绝,二十八字写出遥望景象,以奇特想象加以夸张,以意境胜,恢弘大气,杯酒入肠, 余韵无穷。瀑布飞流景观衬以紫气萦绕的庐山为背景,并用银河喻之,从天地境界越升到宇宙境界,自然景象与人物气质融为一境,妙不可言。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涪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孟浩然用五律形式从远处写庐山,前四句衬托手法,以扬帆千里未逢名山为憾,突出遇见香炉峰的喜悦之情。后四句表现对挂锡庐山的高僧慧远的仰慕之情,这是以景结情,假设隐假设现的钟
声传来,余味不尽,悠然深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林寺在庐山西麓,东坡借助庐山形象,用通俗的语言表现超俗的哲理,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首古诗囿于篇幅,创造的庐山形象或飘渺灵动,或庄重肃穆;人物形象或颖脱不羁,或虔诚严肃。诗人们的形象思维主要集于庐山的某一点或面,以此在为抒情或言志张本。
参照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庐山》便有了另一番形象天地。社科院研究员林非认为:“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它对客观社会生活和自然图景的再现,往往是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与主观体验的中间,再现的宗旨归根结底还在于表现主观的感情和体验。”在《庐山》中,庞大的思想含量便寄寓在对客观生活和自然图景的再现之中。
《庐山》分为四个局部。第一节,作者抛出近现代庐山鲜有文人集会的疑惑,并围绕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四人虚虚实实的故事,表现了山水胜地庐山的悠远文化历史。在此处,庐山的形象是文化的,是潜隐着饱和智能、云集着博学鸿儒的,作者说,庐山是“历代文人渴望超拔俗世而到达跨时空沟通的寄托点”。
第二节,作者从自己登庐山的经历写起,铺陈了古代近代文人登山的故事,随后笔锋一转,“此后,越
来越多的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决定产生于庐山。密密层层的云雾,藏进了中国现代史的神秘经纬”。庐山的形象开始与文化脱钩,跌入了尔虞我诈的厚黑诡道。
第三节描绘漫漫山道上的三叠泉朝觐。以山泉急流渲染庐山壮丽景观,让生命的“对应” 起伏呈现。第四节是文化庐山的涅槃,期待庐山“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在这篇散文中,庐山的形象被一层层的文化气氛所笼罩,展现出一幅幅文人的庐山行旅图和文化苦旅图,作者的情志在一段段诉说中得到淋漓显现,它的诗性思维是具形的,线性的。而反观前面三首诗,庐山的形象各具特征,想象升华得更高,跳跃性和主观性都很大,更侧重于在启发中孕育强烈的感染力。或许这就是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差异吧。
二、反思二:《过小孤山大孤山》的教学目标定位
湖南省祁阳师范学校的唐嗣德老师于1983年发表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备课指要》提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有四:
1、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在组织材料上对引用、过渡、比照、议论等手法的运用。
3、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文言词的用法,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为独立阅读古文打好基础。长恨歌主题
4、本课是阅读教材,重点应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上。
这四个教学目的,第一个立足于提升游记类散文的欣赏能力,涉及文体学知识;第二个属于写作技巧
的借鉴,基于写作学上的考虑;第三个主要是针对文言基础知识而制定的,是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或显或隐地必然要顾及的;第四个既是对前三个目的的整合,又是对它们的再强调。
可以说,如果按照唐老师定位的教学目的去设计教学过程并确保有效实施,那么学生以后对《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课文将会异常熟稔,对游记和陆游也会形成深刻理解。我很欣赏这种务实的教学目的定位,然而随着课程标准和教材体例的更新,本课的教学目的必然要按照“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重新定位,要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同时也必须考虑融入“区别诗文形象”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点。因此,我按照三维目标的形式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陆游和《入蜀记》,熟悉游记的一般体例和放翁游记的开创性。能够分析作者在材料组织上的巧妙构思,提高阅读游记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根据时间、地点的变换通读游记,认真分析每一个画面,通过画面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承德市南营子小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复杂心境。
三、教学过程的再设计
1、导入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PPT呈现)我们在初中学过陆游的•些诗作,如《示儿》等,产生的感受恐怕也是与任公先生“心有戚戚焉”。放翁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9300余首。这近万首诗歌,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一爱国!大声诵读陆游诗歌一个早读课,你必然会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巨大震撼。任公先生说的“意不平”,是针对放翁一生的坎坷仕途和壮志难酬的。我们来一起回忆下陆游的生平。(PPT呈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十四岁进入仕途,四十一岁因“结交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罢官。四十四岁起复为夔州通判,八十五岁卒于故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即是陆游起复夔州时期写的。陆游46岁时从家乡出发前往夔州赴任,130多天所写的日记结集成《入蜀记》6万多字,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寄托忧国情思。
设计意图:导入忌冗长,这里设计的两段话紧扣着一个要点,即陆游的家国情怀。引任公先生论诗是为了强调要点。学生在高一年级学过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任公先生的爱
国情感和伟岸人格已有强烈感受,因此,《读陆放翁集》的二十八个字就形成了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后一段轻轻带过《入蜀记》,为第四环节略作一铺垫。
2、自读课文,析结构: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提问:本文可分为几个局部?(PPT呈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教师巡视,遇学生有读不懂的句子即予以解释,并做好记录,待学生自读完
课文并分清层次后,向全班学生讲解疑难语句。
学生分别出具体描绘景的句子,予以赏析。
教师补充:袁枚《小孤山》(PPT呈现)
江心涌一山,卓立冠霞表。
锡以小孤名,千秋长不老。
时逢三月初,烟燧梳正好。
高阁云层层,修篁枝袅袅。
长江头盆宽,石镜妆台小。
我来拜神前,代把落花扫。
不敢问彭郎,嫁事何时了。
只乞少女风,一送东风鸟。
教师备答:可每段一个局部,分为三个局部;亦可分成两个局部。
(1)分三局部,即按内容分。第一段写烽火矶,突出其“奇”;第二段写小孤山,突出其“秀”;第三段写“大孤山”,突出其“壮”。
(2)分两局部,即按时间分。前两段为八月一口的口记,第三段为八月二日的口记。
教师通过某一具体景物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备答:游记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描写和欣赏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进行精心地剪裁。
如写小孤山,先写在数十里外眺望时的景观,“峰然孤起,上干云霄:再逐渐驶进,依然凸显其秀丽,
却更加细致了,写道其祠宇荒残。夜晚更是再游小孤,“烟雨空濠,鸥鹭灭没”。作者由近及远地观察小孤山,有静有动,创造了一种扑朔迷离、朦朦胧胧的美感。
设计意图:分析全文结构比拟简单,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应该可以较好完成。两种分层法均可,并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如在课堂上出现分层法的争论,亦可借此锻炼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探究能力。
补充袁枚关于小孤山的诗作,一来是为了换种方式展现小孤山的秀美,让学生对诗文有别特性有个较模糊的认识;二来文中烽火矶和大孤山都可拿来与小孤山作一比照映衬,故三景之中,不妨增强学生对小孤山的形象感知。
教师对移步换景手法作强调,也可以进行例如分析,为下一环节具体形象地领略景美打好基础。
3、再读课文,绘景:同类比拟,衬托风貌
徐粲然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大声诵读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的景。指名作答,
全班讨论描述得是否真实、充分。
教师提问:除了直接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大、小孤山的景特征?(PPT 呈现)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备答:作者还通过比照和衬托来表现大、小孤山的各具特。如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时,就用了烽火矶的怪奇万状来衬托;而在表现大孤山的壮美时,又衬以小孤山的秀美。特征在比拟中能够得到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巧妙地展现了大、小孤山的真实风貌。
设计意图:此环节较为轻松简单,宜于舒缓课堂节奏,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感受景美。今天在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时,师生的功利感都似乎太强烈了些,读完就景物特,旋即分析文章手法,缺少了让学生在头脑中真正再造诗境、置身景中呼吸的时间和空间,无法形成审美的愉悦。我会在教读此类文本时辟一片时空给学生,让他们去感知,去领悟,去享受美。毋论学生是否最终都会爱上小孤山的秀美和大孤山的壮美,通过此一环节,他们至少都真正经历了一次美的历程。
奥运五环
在这个近乎闲暇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评价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把赏识教育在这里更多地渗透,学生会更加喜爱感知、描绘散文中的景,即以这一节课而论,也可以为下一步特和究思想营造一派和谐的气氛。教师在评点时应灵活应对,坚持一个考虑:赏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纵向比拟上的进步,多向他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多一些自信和勇气,多一些支持和鼓励,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心,成为大写的人。
4、教师点拨,特:引诗状景,诗境再造温州第九中学
教师对之前的景分析作简单总结:放翁在文章中通过舟行观景,将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等分散
的景点一线贯穿,绘出了一幅长江山水局部图卷。“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作者目睹了山水的丽姿,并通过直接描写和比照映衬将其完好地展现出来。其实, 作者在本篇散文中还用了一种有开创性的手法来模山范水,即“引诗状景”(PPT呈现)。在描写中,放翁不时引用前人的诗句来描绘景,表现心情,请同学们本文共出现了几处“引诗状景”,表现了怎样的景和心情(PPT呈现)。
四、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作答。
教师备答:如写烽火矶一段,放翁引老杜《次空灵岸》“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一句,表现船只缓慢行驶的状态,自己欣喜之情,难以自抑。
作者把自己的模山范水与征引前人歌咏此地此景的名章佳句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境再造意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此高度评价说:“引据诗文以参证地理者,尤不可弹数,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陆游《入蜀记》中此类手法使用颇多,如:(PPT呈现)七月二十三日:过阳山几,始见九华山。九华本名九子,李太白为易名。太白与刘梦得皆有诗,而刘至以为可兼太华、女几之奇秀。南唐宋子高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2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庐山   形象   教学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