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解析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彩。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
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
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 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
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B项“只为”为绝对化表述,排除。D项是黄宗羲的代表思想,且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提及君主专制,“上上人”指题干中的“士大夫”)。A项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中未体现出李贽反对儒家思想,而只是反对“为上上人说”,李贽本身也是儒学代表人物,题干中“则”表明他的观点(重视“下下人”)与前人不同,与C项“批判地发展”相匹配。
答案  C
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活跃。抓住关键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所以批判宋明理学,但又继承儒家的民本等思想,所以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青山郭外斜的斜读XIE 还是XIA
6.有学者认为:“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
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B.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C.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D.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
解析  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主张气节、品德和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答案  C
7.某思想家,在晚年将自己的思想主旨归纳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位思想家应是(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  B
8.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不属于其“罪证”的是( 
A.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狗彘”
B.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C.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D.主张“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解析  C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答案  C
9.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答案  C
10.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夫之思想的理解能力。通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天下……非一姓之私”可判断他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A
11.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 
①续写《寻秦记》:(战国)赵盘怀疑《九章算术》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 ③续写《大唐双龙传》:(隋唐)寇仲率领战船从水路攻打扬州 ④续写《七剑下天山》:(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青岛11中《九章算术》约成千东汉,程颐是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
答案  B
1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留下饱含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天下为主,君为客”。
小笠原岛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解析 甲体现了理学的注重品德,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答案  C
1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  工程概预算论文B
14.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新”。所谓新,即明清时期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以往朝代所没有出现过的,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很容易地选出答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断章 赏析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答案  (1)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火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
16.儒家的民本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皮生长因子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而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之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天子遂亦不敢自以非是。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9: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3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思想   社会   下列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