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2.0应用能力提升的设计与实施

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2.0应用能力提升的
设计与实施
一、分析现状,整体规划
(一)明确环境与现状
学校现有教师19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50人,35岁以下的教师占70%以上,高学历的年轻教师队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同时学习能力强,应用创新能力强,是实施信息技术2.0工程的巨大优势。但是也正因为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同时也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劣势。作为一所建校仅四年的新建学校,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硬件设施较齐备,现有计算机教室两间,在建两间,现有录播教室1间,在建两间,多功能报告厅1间,STEAM教室6间,在建一处近2300平方米的STEAM融创中心。班班都有交互式电子白板,人人都有办公电脑,校园实现网络全覆盖。但由于学生年增长速度过快,资源的准备与建设暂未跟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速度也过慢,在优质学校林立、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从分析中我们明确了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为混合式学习环境,对学校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明确愿景与目标:
基于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我们又在教师中开展了调研,使教师在精准自评中寻优势,发现不足,明确自己会哪些,不太会哪些,很想学哪些,进而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
埃及开始拓宽苏伊士运河
(三)明确微能力点
学校对区选能力点进行认真解读,再通过调查问卷确定校选能力点,然后召开教研组工作会议,明确组选能力点,最后由教师个人自选能力点。同时,我们也对教研组选择的能力点进行了汇总,通过汇总表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教研组能力点的选择,包括每个老师能力点的选择,这样可以方便团队管理,使管理更有效。刘特左
二、科学分工,制定策略
为切实实施2.0能力提升工程的规划,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席信息官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主管副校长为主的信息与设备保障管理团队,以各学科分管行政领导为学科主要负责人的学科研修团队,各学科教研组长为学科团队的领头人,带领各学科教师进行校本研修和实践研修。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科课程、信息化掌握的程度等组建了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那一课
学校精准对接2.0的目标任务,构建了靶向学习、立足应用的研修核心,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确立了“四点四线”的研修策略,制定了教师信息化提升的具体工作安排。
通过精准诊脉、立足校情,做到靶向选点、操作性强;采取线上研修、线下研修、集中研讨、个人研修的学习形式;通过课题引领、反复打磨、实践创新来凝炼典型;开展校内互评、校本考核,达到反思分析、总结提升的目的。
三、开展培训,提高素养
为了破解信息化与学科融合存在的问题,我校多次开展辅助教学
江海互动论坛应用的信息化技术专题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知识点和能力点针对性地运用于实践中,以此积累直接经验,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效率。教师个人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工程2.0平台上,按照选择能力点完成线上课程的学习。为增强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创新意识,培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学校积极聘请专家入校,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养。如希沃白板、微课制作的技巧、班级优化大师的操作指导等专题研修活动,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及技术。基于线上、线下各专题培育的基础上,教师将探索、分析、实践、交流、培育、反思、评价、总结等实践模式应用于课堂前、课堂中以及课堂后。依托我校“共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技巧,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前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各环节中,建立了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四、实践探索,落实应用
在推进信息化2.0建设的过程中,我校遵循:科组推进,整校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原则,主要通过六个“融合”来逐步实现提升。
1.目标的融合。我们把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相融合,制定了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以学为中心,聚焦核心素养,融合技术,探索互联网技术下基于“共生课堂”的深度学习,运用技术创新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学校教学改革目标的前瞻性、
包容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引领教师在学校目标下规划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让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与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互相融合。
2.“新”“老”的融合。这里的“新”和“老”有两层含义,一定从教龄上划分,二是从掌握信息技术水平上划分。我校年轻教师居多,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较高,但是缺乏的是教学经验。而我们的老教师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但是在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方面却比不上年轻的教师。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教老教师们使用新技术,老教师们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教师。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促进了新老教师的融合。在年轻教师队伍中,信息技术水平也不一样。我们采取教研组内和组间的帮扶方式。组内信息技术好的帮扶信息技术弱的教师,组间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微型信息技术分享会,分享先进的功能软件、APP、微课制作方法等,促进教师以用促学,学为所用。
3.内容的融合。我校的校本研修坚持基于课堂,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团队共学、科组共修等方式,探索技术如何为课堂赋能,如何破解教学问题,各个教学的小团队综合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微能力等因素,通过确定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度挖掘信息技术赋能点,以课例为载体,在校内外信息化专家、教研专家、学科教学名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学中备、教中研、品中学的研修实践活动,整个研修过程全程融入了技术学习、学科素养学习、科研方法的学习,引领每个教师不断反思技术如何为教学赋能、如何高效突
破重难点、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同时,借助我校哈尔滨市STEAM实验校、新区智远STEAM教育集集长学校的优势,依托STEAM教育研究,探索运用多技术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方式的融合。我们采用全员集中培训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线上线下研修融合。一是以省工程办项目管理平台和校本研修,作为教师线上学习交流的研修社区,全员参与了省工程办必修学时的线上课程研究,全员参与了协同备课的研修活动,并将优质的专家授课视频、优秀的微能力应用案例作为教师线上个人研修的学习资源。二是组织线下集中研修,通过专家专题讲座、技术专题培训、科组专题教育等活动,纵深推进教师的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新理念、新技术等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整体提升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是以推动小团队为核心的个人自主研修,通过研修工作坊、集体备课、听评课等形式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学习。
黑障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5.学用的融合。信息技术不仅要为了教师的“教”服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各教研组在研修过程中紧紧围绕学校“共生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共生课堂三阶段四步骤”的教学流程。利用云平台、微课、问卷星等开展课前预学、学情前测,了解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课教学。在课堂中巧用微课助学突破难点,充分利用鸿合投屏、希沃传屏、白板拖拽功能等实时分享学生学习成果,即时收集课堂交流与反馈信息,增强互动交流,丰富共学探究体验。在课后延学中,除借助问卷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3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3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师   研修   学习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