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7级专用)
鹅去氧胆酸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牢固的法纪观念,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农业机械化领域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农业机械化领域技术创新、开发、应用及推广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
1. 政治思想  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2. 业务素质  熟练掌握农业机械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技术和相关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机械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3. 外语 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农业机械产业发展需要和农业机械化领域特点,本领域设置5个方向: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管理  重点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性能、作业质量,农业机械新产品开发、应用、技术推广实践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研究  重点研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生产环境的人工干预措施,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工程设计等技术问题。
3. 农业动力与农产品加工、检测、储运设备与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农业生产中动力机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检测、储运设备与技术。
4. 农业工程技术经济管理  采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农业工程实践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农业工程经营实体的经营模式、市场发展预测与决策等;
5. 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从宏观战略层面对农业工程行
业技术进步进行前瞻性研究,为制定农业工程相关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三、基本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2宜宾县教育网分,选修课不低于4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四、培养方式
1. 培养方式  实行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内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校课程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校内外本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管理等实践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工作完成后须提交实践总结报告。学位论文既可结合实践工作完成,也可在校内完成。
2. 指导方式  学位论文指导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导师应具有我校专业学位硕士
研究生招生资格。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水平人员担任。若校外导师为招生导师(第一导师),则校内导师(第二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具有博士学位。校内导师侧重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外导师侧重负责指导实习和实践过程管理。学生的论文选题、研究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由两位导师共同承担。
3. 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
4. 学术报告  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参加导师所在团队组织的学术活动。毕业前每人做2次以上读书报告或提交3份读书报告笔记,提交1份文献综述报告、1永吉四中份研究进展报告。报告时间由学生与校内导师协商确定。
5. 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须深入本领域校内外基地,与科技攻关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须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并指导其开展实践工作。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3年基本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课程设置
电生理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公共学位
课程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必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必选其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第一外国语
48
3
1
必选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
1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1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
1
领域主干课程
农业机械装备工程技术进展
32
2
2
必修
农业机械化推广案例分析
32
2
2
农业工程技术经济及应用
32
2
1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32
2
1
先进制造技术
32
2
2
选修课程
高等农业机械
32
2
2
至少选4学分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
32
2
1
新能源工程技术
32
2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
32
2
2
农产品加工机械专题
32
2
2
农业生物环境监测技术
32
2
2
生物质能源工程装备
32
2
2
实践环节
实践计划、实践总结报告
6
补本课
农业机械学
同等学历与跨学科补修
拖拉机与汽车学
总学分
32
六、考核方法
1. 课程考核  课程考试一般以笔试为主。专业课可采用笔试和课程论文或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 文献综述  要求阅读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占30%以上,并根据综述内容和生产实际提出学位论文题目。
3. 开题报告  应在第三学期中期考核前完成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要公开举行,由5人以上本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通过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 中期考核  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选题  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农业机械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农业机械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
2. 研究时间  要求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从开题报告通过到论文答辩)。
3. 研究要求  开题报告通过后即按要求进行研究工作。要求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实验、观测、规划设计或调查。实验、观测、规划设计或调查等均应有原始记录,要按照导师要求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情况。
4. 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必须是一篇科研论文,但内容可以涉及市场调研、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试验研究、农业机械产业调研及规划设计、农业机械新产品开发方案、农业机械产业案例分析等,要有丰富详实的数据分析和完整的逻辑推理,必须避免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技术规程、企划书等形式。
5. 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要条例清晰,内容具体,结构规范,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数据真实,统计分析科学,版式符合《沈阳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否则不接受答辩。
6. 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须根据实践工作与研究内容进行写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应用性;论文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作者个人的新见解;论文须符合学校对查重结果的要求;论文应以中文撰写,字数不少于2万字论文。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
1. 学位论文提交时间  申请夏季答辩的应在当年3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415日前向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申请冬季答辩的应在当年10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1015日前向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具体要求以当年通知为准。
学生教育
2. 学位论文提交程序  向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的论文必须有导师亲笔签名同意提交 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预答辩),并由学术方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 学位论文质量审查盐酸达克罗宁  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首先是查重审查;查重合格方可进入论文评阅程序;论文评阅通过方能取得答辩资格。
4. 学位论文答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学位论文通过质量审查之后,可向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答辩申请,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上报校学位办审核批准后,由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且须有1名以上外单位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论文答辩对所有教师、学生开放,学生宣读论文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 毕业与学位授予  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达到专业学位授予要求的,填写《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申请表》,经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决定,授予农业硕士学位。
九、必读文献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主编或出版单位
1
农业工程学报
朱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2
农业机械学报
任露泉/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王应宽/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AOCABFE
4
机械工程学报
庄前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5
中国机械工程
柳百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6
仪器仪表学报
张钟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7
材料热处理学报
周敬恩/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8
振动工程学报
刘人怀/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9
工程力学
/中国力学学会
10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许国志/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11
中国农机化学报
曹曙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12
Biosystems Engineering
Professor W. Day/Elsevier B.V.
13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孙大文/ Springer
14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15
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
16
Bioresource Technology
A. Pandey/Elsevier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9:29: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14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实践   学位   研究   导师   领域   研究生   课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