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4

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
有 104 人, 女生有 96 人进行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 200 份, 收回 180 份, 无论是问卷的效度还是信度, 都符合问卷调查有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 对中学生的交往情况进行的调查问卷, 对中学生的交往进 行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 探讨当代中学生的交往表现及其 特点, 并对之进行归因, 为学生交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中的必要性。
泉州汽车运输总公司一、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形式
1、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会化杜华瑾
摩托车下乡补贴
年发展了必要的社交技 能, 学会了沟通、合作和竞争, 并能根据同伴提供的反馈 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行为。青少年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到榜样, 形成态度, 逐步学会和掌握成人的价值观, 并 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据 1988 年, 我国学者对全国23 个省 市1640 名平均年龄十四岁的中学生的研究发现, 无论社会 关系质量高低, 青少年都同样可能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消 极影响。但与此同时, 积极的社会榜样对于青少年社会价 值观和利他行为的形成, 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¹ 。法国学者 A1 莫鲁阿也认为, 学校的同学是比家长更好的教育者。在 与同伴的交
往中, 青少年面临的是真实的社会问题, 在真 正的 / 危难和不幸的情境中0, 青少年学到知识、改变行 为。同伴交往还是青少年获得特殊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化
情绪彩。他们往往珍视友谊, 注重感情, 常常以感情因素、个人喜好代替 理智。由于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不足, 思维的全面性、深刻 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较幼稚、片面, 对客观事 物缺乏抽象的辩证、概括和本质的分析归纳; 自我控制、 自我监督机制尚未成熟; 意志品质也欠自觉。这一切决定 了青少年无法用理智去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以交往过程 的快乐情感取代对友伴的对象性质的全面、客观、冷静的 分析。在笔者所作的问卷调查中, 问及交友的目的时, / 学 习知识、交流感情、广交朋友、其他0 四个选项, 选择交 流感情的达 5015% 。
3、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化
当今中学生身体发育比较早, 心理需要的层次提高比 较快, 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外, 还渴求友谊和理解, 他们的 交往表现出扩大化的趋势。据有关问卷调查 / 是否愿意与 他人交往0 时,
96% 的人答愿意。而且, 随年级的递增, 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越强烈。在回答 / 与他人交往的 目的0 时, 由最初刚入学的主要目的学习知识扩大到消除 寂寞, 广交朋友, 以及其它等等方面。交友的对象也日益 扩大。在回答 / 你是否愿意同社会青年交往0 时, 多数反 映积极, 且高一、高二、高三呈递增趋势º 。在问及朋友的 人数时, 选择越多越好的达 5313% , 同时, 问卷还反映出, 今天的青少年, 特别是城市青少年, 在学校, 社会上的同 伴交往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家庭中兄弟妹之间的交往。 当问及: 你平时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对谁说时? 选择兄弟 妹的为 0, 而选择朋友的多达 7819% 。对于青少年而言, 最 严重的处罚莫过于大家不愿和他来往, 孤独是青少年难以忍受的 。
4、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邻近化
邻近, 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活动空间距离上的相近 性。学习活动中的相近性为青少年交往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据了解, 中学生的朋友大多是时间、空间上邻近的同伴。 如: 同一学校、同班、同一学习小组。据调查, 初中生绝 大多数同伴住在同一区域, 只有少数同伴相距较远¼。有关 研究还表明, 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朋友依次是: 同班同学、 妈妈、邻居伙伴、同校同学、父亲、老师、远方笔友和其 它成年人½ 。同时这种邻近化还体现在朋友的
来源和朋友的 构成上, 如: 问卷中问及: 你的朋友主要来自于? 同桌、 同班、同校、同一社区、网络五个选项, 其中选择同班的 达50% , 选择同校的达 4517% ; 在朋友的构成上, 中学生 选择同桌的有 6113% , 3519% 的选同班同学, 在问及同伴 的年龄时, 选择一样大和相差一到三岁的占总数的 5319% 。
5、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体化
狮子分肉记从个体来讲, 任何个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交往并归属于 某一集体的心理需求。这种交往与归属的心理需求促使个 体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 结成特定的体。据调查, 1994 年全国中等 学校, 中学 专业 学校, 普 通中 学和 小学 的 2381312 万名学生中, 存在大小不同的各类同等团体近 4 万 个¾。在问及: 你希望和朋友们组织在一起, 构成自己的集 体时, 选择非常希望和希望, 以及一般希望的占总数的 71% 。这表明, 体化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突出表现。 因为, 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但很不成熟, 缺乏独立 性、辩证性、需要把个人力量熔入集体, 与集体成员共同 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其发展。其次, 中学生的交往 体对个体会产生一种体压力, 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模仿、 从众, 迫使体成员接受体的准则与行为规范, 增强 体的凝聚力, 提高体的士气, 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交往体对个体影响最大, 也最强烈¿ 。
6、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网络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际沟通不受地理位 置的约束, / 东西南北中, 尽在网络中0, 地球缩小了, 空 间拉近了。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使他们迅 速加入网民的行列。5 中国青年报6 2003 年 1 月 17 日报道:截至 2002 年 12 月 3l 日,  中国网民达 5910 万 ( CNNIC 第 11次数据) , 其中青少年占相当的比率。5 青年报6 2003 年 3 月 3 日刊载北京市 5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 调研报告6 显示, 约有20 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尽管 有关调查统计表明, 53 ) 75% 的青少年用户自述使用网络 前后的人际交往没有变化, 但有 40% 的用户上网后, 增加 了与 / 有相同爱好的朋友0 的交往, 近 30% 的青少年用户 说增加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在笔者问及经常上网与否 的问题时, 回答经常, 一般和迷恋的占总数的 5419% ; 问 及上网后, 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是否增多、减少或没有影响 时, 选择增多的占 2114% , 选择没有影响的占 7612% , 虽 然此调查对 / 使用网络减少人际交往的观点持保留态度0 。 但是, 终日与虚拟的交往环境打交道,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 不争事实, 反映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化。
二、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的迫切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 是否喜欢交朋友时? 选非常喜欢 的有 3313% , 喜欢的有 5116% 。这是因为, 随着年龄的增 长, 进入青春期, 心理和生理发生急剧的变化, 各种能力 逐步提高, 自我意识逐步得到增强, / 成人感0 急速产生。 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生活, 产生强烈的欲从父母的监督、 保护下逃脱出来的念头。他们力求摆脱成人的百般呵护与 管束, 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与学习, 独立意向与 日俱增, 他们有强烈的交友愿望, 急于通过交往认识他人, 承认自己, 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关心与尊重, 继而更快 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2、交往的自主自愿性
在对学生交往的个案追踪调查中发现, 中学生交往多 是出自自己的愿望, 或想象朋友。他们是在没有成人看管, 干涉的前提下进行的主动、自觉的行为, 在这里没有被动 和强迫, 学生自主自愿地选择交往的对象、交往的内容和 方式。他们第一次处于一个崭新的境地, 能够自由的选择 朋友、同伴, 以平等的地位彼此交往, 由此而获得其他交 往中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如果在一次交往中他得不到期待 的一切, 心理受到挫伤, 尚还有第二次, 第三次, 自由而 自在的重新进行新的交往。就学生个体来说, 与父母、老 师的交往很难有这种自主自愿的
彩。
3、交往的依恋性
如前所述, 学生交往的邻近化说明学生交往一般是相 似年龄以及相同地域的同龄人的交往, 它完全以自己的兴 趣爱好为中心, 而且主要目的是提供快乐。因而它具有很 强的吸引力, 学生们在交往中彼此相互吸引。因为共处同 一时期, 面临同样的问题, 有着彼此平等的地位和更多的 共同语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谈天说地, 探讨家庭和学 校所禁忌的问题。青少年间的交往能使他们从同伴, 从集 体对自己的反映中发现自己, 认识了解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问卷中问及: 你平时经常将自己的内心事对谁倾诉时, 选 朋友一项的多达 7819% 。可以说, 正是这种强烈的倾诉需 要, 使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对交往有着深深的依恋, 他们渴望交往、钟情交往。
4、交往的平等性
在调查问卷中问及: 如何对待与朋友们意见, 态度不 一致的情况时, 选择尊重别人意见的占 711 7% 。这表明学 生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 然而, 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学 校, 施教者和
受教者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 甚至一边倒。 长辈们与学生有着年龄差别, 同时智力、情绪及成熟度也 不相同, 这就造成指导与被指导, 保护与被保护的上下关 系, 父母与教师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 但是, 在学生交往中, 大家处于相等的地位, 没有年龄、 声望和成熟度的区别, 彼此有共同语言和兴趣, 双方的关 系和地位是平等的, 交往自然也是对等的, 接受与施予也 是基本相等的。学生个人有较多的心理自由, 不必勉强接 受他人的观念和态度, 而是运用自身的价值观念自由判断, 自我确定。
lan club5、交往的连带性和扩散性
学生交往的又一个主要特点是连带性和扩散性。连带性是指学生交往往往与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联系在一 起。问卷中问及: 愿意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时, 选品德好的 占941 6% , 选学习好, 家庭好的仅占 514% 。在这里, 品德 好包含了对学生所要求的德, 智, 体, 美, 劳等等方面。 这说明, 青少年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没有分化, 还是一 个整体的概念, 学业, 朋友, 生活关系经常混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 任何生活中的接触可以成为友谊, 任何学习中 的小误会也会造成交往中的不情不愿, 甚至达到 / 不相往 来0 的境地, 影响学生成长。总之, 在学生的交往中, 交 往范围的扩大, 交往内容的增多, 交往手段和方式的多样, 交往目的的多
元等都表现出了学生交往的扩散性特点。从 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种连带性和扩散性是学生交 往的主要特点。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文化、心理以及教育归因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不同于成人、师生、亲子交往 的表现和特点, 他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休戚相关, 有人曾 称之为学生成长的 / 默默伴侣0。那么如何对它进行全面的 认识呢? 在此, 有必要对中学生的交往进行归因分析。所 谓归因 ( attribution) ,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 论过程À。具体说, 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 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预 测、评价人们的行为, 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对学 生的交往进行归因分析,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学生的交往, 把握其中的教育契机。
学习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91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交往   学生   中学生   朋友   选择   学习   群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