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

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
通信世界第23卷第1期
2008年1月
乐山师范学院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李尙福 国防科技大学
V o1.23.No.1
Jan.2008
评欧阳修与苏轼的忘年交契
刘尚荣
(中华书局,北京100073)
摘要: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嘉韦fi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
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苏轼的成名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出一桩趣闻.熙宁四年,欧,苏
最后一次聚会在颍州,游宴赋诗,谈医论药,引荐诗友,探讨美学,交流"好士"的经验,领会人生的道理,共同度过一段美好
时光.欧,苏年龄相差三十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欧苏"
并称,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
关键词:欧阳修;苏轼;嘉事占二年;颍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8)0l一0001—05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在诗新运
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
他们分别团结了一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
学的辉煌.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欧,苏两代宗师忘年交
契,亦传为佳话.
大苏总角慕欧公
苏轼自幼聪明伶俐,童蒙时期稍闻欧阳修雅名,便心
向往之.元裙六年(1091)九月,苏轼自请出知颍州(今安徽
阜阳市),在一篇特意撰写的祭奠欧阳修及其夫人薛氏的
文章中追忆说:
轼自龆告乞,以学为嬉.童子何知,谓公吾师.昼诵
其文,夜梦见之.十有五年,乃克见公.公为拊掌,欢笑
改容.《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卷63第1956页)
欧,苏首次相见是在嘉韦占二年(1057)二月,苏轼时年
二十二岁;上溯十五年则为七岁.七岁顽童是如何知道欧
阳修的呢?这应感谢他的一位启蒙老师.苏轼于元事占四年(1089)四月作《范文正公文集叙》时,述说了个人成长的烦恼:
庆历三年(按,即1043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
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刘尚荣(1940一),男,北京人,中华书局编审.
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
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日:"此天人
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
言,尽以告之,且日:"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
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卷十,第311页)
庆历三年的苏轼,虚龄七岁,何谓"人杰"?实难"尽
了",但欧阳修等文坛巨子的大名,已深深刻印在脑海中,
成为他儿时的偶像了.
嘉事占二年(1057),苏轼应试礼部高中进士后,在酬谢
主考阅卷恩师梅尧臣的《上梅直讲书》中,有更详细具体的描述: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
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
之上下其讨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
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卷四八,
深圳华全医药第1385页)
苏轼在《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中也讲过类似的话: "始予未识欧公,则己见其诗矣."可见苏轼对欧公的仰慕, 始自少年时.直言"私识欧公","己见其诗";"昼诵其文,夜
梦见之";"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虽未能深解乡先生所谓"人杰"的含意,却认定欧公乃超凡脱俗,"自乐其乐"的
1
高人.于是,后来苏轼毕生以欧公为师.追随欧公,一脉相
传欧公的诗新事业并发扬光大之,盖其未有白也. 二,初试礼部巧相逢
如前文所述,直到嘉事占二年(1057)初,苏轼才见到了
宾果豆豆他朝思暮想,崇拜已久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而他们的初次相逢,也充满了戏剧性.
嘉事占二年正月,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他的
诗友梅尧臣(字圣俞),则充点检试卷官.当时欧阳修等人
正在大力倡导"古文",而"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
学体.'(欧阳)修痛排仰之,凡如是者辄黜."(《宋史》卷三一
九《欧阳修传》)欧阳修的意图显而易见,那就是借助于主考官的威势与权利,改革科场积弊,痛击浮华险怪的文风,引领诗新运动向纵深发展.
弱冠之年的苏轼携弟苏辙一起应礼部进士试.他自称"长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苏轼《谢梅龙图书》,文集卷四九,第1425页)."正由于"不学时文"的另类教育,酿成其与生俱来的些许"野"性,应合了欧公的诗新主张.尤其是他在此次应试中所作《刑赏忠厚之至
论》,在数百份考卷中脱颖而出.先是梅尧臣阅卷时发现了这篇笔力豪骋的政论迥异"时文",为之叹赏;他推荐给欧
阳修审核,欧公也以为文章超尘拔俗,不同凡响.由于考卷
封闭了作者姓名,欧公主观认定只有他的得意门生曾巩才写得出此等美文,为避嫌未将该文"冠多士",违心地抑为
第二;发榜时方知作者并非曾巩,而是素不相识的屑山苏轼.关于这件事,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有章节细述;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及许多宋人笔记也有精确的述评.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接下来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⑦,殿试中乙科.据
文献记载,与苏轼同榜赐进士及第及同出身者三百八十八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文学家曾巩,苏辙;理学家程颢,张载;
政治家刘立庠,吕惠卿等.应该说,欧阳修及其同僚通过这
次考试为北宋朝廷网罗了大批有才华的各类人才,从而为北宋政权建设及文化学术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是这次考试却引发了一场风波.那些崇尚险涩时文
的考生不服输,流行已久的"太学体"也不肯轻易退出历史
舞台."事毕,向之嚣薄者(按,即擅长时文的狂傲考生)伺
(欧阳)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看那阵势,似乎要掀起"学潮",聚众闹事,围
攻并恫吓主考官,不惜破坏社会治安.而欧阳修凭借着一
www.kaixin001股浩然正气,顶住了各种压力和阻力,终令"场屋之习,从
是遂变(《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而且由于欧阳修的积极推荐,苏轼"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
下@."苏轼与其父洵,弟澈联手,以其行云流水,朴实无华,
清新晓畅的各类散文,征服了广大读者,也令当初的反对
者不得不甘拜下风.三苏为古文运动奉献了足以傲视后人,堪与韩柳比美的实绩,体现着欧阳修整治文风的丰硕
战果.
这次考试及苏轼成名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为欧阳
2
修与苏轼的初次相逢提供了天赐良机.同时也奏m一段众所周知却依然值得回味的小插曲.原来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曾引经据典云: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
尧日"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
之宽.
文章写得雄辩而有说服力.可惜欧阳修记不得该典故
的出处,梅尧臣也想不起来了.二人遂"以为皆偶忘之,然
亦大称叹."认定其文笔绝妙.揭榜以后,欧公知其作者并
非门生曾巩而是二十二岁的苏轼,欣喜之余仍念念不忘文中用典,便对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
耳I11."事后苏轼遵照当时的"行规"登门拜谢主考官,这也是苏轼第一次拜见儿时偶像,文坛巨擘欧阳修.而欧公却平易近人,谦恭地一定要搞清苏轼用典的来龙去脉,于是我们在杨万里《诚斋诗话》中见到了如下的精彩描述: 坡(按苏轼后来自号东坡)来谢,欧阳修问坡:"所
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
三',此见何书?"坡日:"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退而阅之,无有.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
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日:'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
冉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日:'以今日之事观之.
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欧退而大
惊,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关于此事,宋人笔记,诗话相关记载多有异同.其同
者,苏轼对于典故出处的自辩之辞,诸家所记均为"何须出处","想当然耳"或"意其如此".其异者,欧阳修等人对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5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9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文   进士   礼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