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流寓雷州行迹探析

苏辙流寓雷州行迹探析
彭洁莹;张学松
【摘 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辙被贬雷州一年,留下东亭、东楼、苏公楼、遗直轩、苏楼巷、苏颍滨先生祠、苏公亭等遗文遗迹,给雷州士民留下丰富的物质、精神遗产。%Northern politician,writers Su Zhe was demoted Leizhou year,leaving Dongting,Dong buildings,Sugong buildings,leaving straight Xuan,SU House Lane,Mr.Su Yingbin text left temple , Sugong Ting and other monuments,leaving to Leizhou People rich spiritual heritage.
卷曲霉素【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西西弗斯【总页数】4页(P166-169)
【关键词】苏辙;流寓;雷州;行迹
【作 者】彭洁莹;张学松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 湛江 524025;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院,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 湛江 5240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44.05
苏辙一生,仕途曲折。他19岁进士及第,22岁应制科试入等,之后却沉迹下僚20余年。初因制科试抨击时政而闲居养亲,继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出任幕僚,后又受兄苏轼“乌台诗案”影响而贬官,年近半百还只是一个小小县令。北宋元祐年间,苏辙青云直上,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学士,出使辽国,跃居副相。然而宋哲宗年间却又岁更三黜,贬官7年,放闲12年,73岁卒于颍昌。
苏辙流寓雷州的时间在绍圣四年(1097)六月到元符元年(1098)六月,到雷州的原因主要和北宋政局的突变相关。北宋政坛在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晏驾、哲宗亲政开始,再一次风云突变。绍圣元年(1094),被哲宗启用的李清臣、邓温伯极力诋毁元祐之政,数月之间,
元祐旧党纷纷被贬离朝,新党章惇返朝拜相,诏夺已逝司马光、吕公著赠谥,贬吕大防、刘挚、苏辙等官。苏辙的获罪遭贬,是和他为元祐之政争辩相关。他在宋哲宗面前力陈元祐旧臣未尝不行先帝之法,并且引用汉昭改汉武之事来为其争辩。宋哲宗怒其“以汉武比先帝”[1]530,即若以汉武帝比宋神宗,则宋哲宗岂不是汉昭帝?而汉昭帝长期受制托孤大臣霍光未能亲政,最终未能有所作为而死去,这样的联想或许触痛宋哲宗亲政前受制于高太后及元祐重臣这一段历史。苏辙由此获罪出知汝州,数月之后再谪袁州,未至,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
绍圣四年(1097)二月,朝廷追贬司马光、吕公著等已死重臣,再贬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在世元祐重臣。二月二十八日,朝廷诏令下达,苏辙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当时一起被贬的有31人。四月十七日,在惠州贬所的苏轼也接到诏命,贬琼州别驾,昌化军(海南儋州)安置。
苏辙绍圣四年(1097)六月五日到达雷州,元符元年(1098)三月二十四日苏辙苏轼等因“悖逆”罪状成书,苏辙移循州安置,六月循州告下,苏辙离开雷州,八月到达循州。苏辙在贬所雷州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1年,却给雷州士民留下丰富的物质、精神遗产,笔者实地考察,爬梳地方方志及《苏辙年谱》等相关史料,就苏辙在雷州的行藏遗迹梳理如下。
梅机关
东亭、东楼是苏辙在雷州的居所。当时苏辙与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的苏轼相遇于藤州,兄弟俩六月五日到达雷州,雷州知州张逢同本州官吏到门首接见,又延入监司行衙,礼遇有加。张逢又出面赁下太庙斋郎吴国鉴宅给苏辙居住。据明代黄佐的嘉靖《广东通志》卷五十六:“吴国鉴,雷州海康人,绍圣中为太庙斋郎,后退居于家中。先是寇准谪雷州,人有舍之者看,为丁谓所害。自是无人敢舍迁客。及辙安置雷州,莫谋所止,国鉴慕义而不顾害,特创一室馆之,辙与之立僦券。”[1]565又据南宋彭百川的《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十四:“逢每月率一两次移厨管待,差白直七人,借事本州海康县令陈谔,差杂直追呼工匠等应副吴国鉴修宅,又勒居民折退篱脚,阔开小巷,通行人马,以避辙门巷。”[1]565
兔肝苏辙有诗《所寓堂后月季再生与远同赋》[2]1131-1132其中有几句描写他在雷州的居住环境:“我行天涯远,幸此城南茇。小堂劣容卧,幽阁粗可蹑。中无一寻空,外有四邻匝。窥墙数柚实,隔屋看椰叶。葱蒨独兹苗,愍愍侍其活。”在谪所闲居的日子里,苏辙又有《寓居二首》[2]1131,赋咏暂时安顿了他疲惫身心的东亭、东楼:
这些赋咏东亭、东楼的诗歌,透露出苏辙在雷州的一些讯息:
首先,寓所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寓所在雷州城南,是茅草小屋,虽经陈谔整修一新,仍非
常简陋逼仄。寓所周围种有柚子树、椰子树、月季花等花草植物,而且一轩临路,小阁临海,对迁谪之人来说,这样的居住环境已令苏辙非常满意。
湖南米仓门其次,苏辙在雷州的日常生活:读佛经《华严经》,潜心学术,作《春秋传》。这从“《华严》未读河沙偈”“ 时能闭目待仪麟”可知。
第三,苏辙与雷州士民关系友善。“不惯”而“频回首”“市人”,亭台上因“相谙”而“解颐”的“坐客”,雷州士民的友善淳朴,暂时消解了苏辙这个离乡万里归去无望的“舶客”的幽忧怨悱,他甚至有了入乡随俗而远避世事仕途的欣然。
第四,即便是迁客谪人,北归无望,以“吏事精详”[2]1841著称的苏辙依然关注国事民生。“久已无心问南北”,似乎南贬北归,都与我无关了,自己也已不再涉朝政,然而“飓风不作三农喜”后面苏辙的注释:“是岁,海无飓风”,对气候充满关注,由气候想到的是民生,苏辙儒者的拳拳诚挚之心,让人感怀。
苏辙的《寓居二首》,远在海南的苏轼都有次韵,苏轼的和诗曰:
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诗中表现出苏轼一贯的积极进取、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认为,佛道同归,而尘世之
路与佛家之门则背道而驰。何处择地建屋?率性就好,随处个地方都无妨,有了这样随遇而安的态度,那活到百岁也很平常。远在海南的我知道你的小屋建在热闹的街市,我想象你的小茅屋旁必定有新种的小松树茁壮成长。当漫天风雨来临时,看檐外纷披的椰叶松针,这是自然赋予的美,谁又会说茅屋窄小呢?
如果说,苏轼在《东亭》一诗中多是对弟弟在人生态度上的劝解,那么在《东楼》和诗中,则更多的是对弟弟在学术上的肯定与鼓励。弟弟苏辙在雷州期间闭门谢客潜心为《春秋》作传,苏轼则把弟弟比作汉代著有《春秋繁露》的大儒董仲舒,可见苏轼对弟弟学术才华的欣赏与肯定。
据《万历雷州府志》卷二十一《古迹志》:“东亭。久废。因二苏题咏,故存。”[4]604“东楼,久废,苏辙有诗。”[4]606东亭、东楼在苏辙离开雷州后因年久失修而荒颓,但苏氏兄弟的诗歌及其中的情怀却使这亭这楼永远鲜活。
苏公楼即雷州郡民吴国鉴租赁给苏辙的房屋。遗直轩为海康县令余惇礼所建。宋钦宗靖康丙午(1126)年间,余惇礼为海康县令,出于对苏氏兄弟的敬慕,他买下苏公楼前的一块空地,修整好后建小屋回廊,命名遗直轩,绘二苏像于轩,据清康熙《广东通志》卷二三,
余惇礼有诗《题遗直轩》:“二苏翰墨仙,同谪百蛮里。时有田舍翁,结茅住行李。尔来三十年,闻名辄掩耳。天定能胜入,稍复蒙料理。公卿寻断编,台隶藏敝屣。败屋亦见修,变故乃如此。开轩画遗像,凜凜有生气。却恨封德彝,不见盛时死。兄弟对床眠,此意孤一世。骑鲸傥相逢,笑人真好事。”宋理宗嘉定丁丑(1217)年,雷州郡守毛当时为了彰表苏氏兄弟的遗风遗韵,就着余惇礼所买之地建了小楼,过不了多久,郡守薛直夫又把楼拓宽修建成祠堂。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郡守陈大震把这座祠堂迁到西湖的西边,与西湖之东的寇公祠对峙。据清代陈衍的《元詩紀事》卷十四,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 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使、单州知州辛钧,过雷州有《遗直轩诗》曰:“一家兄弟两诗仙,同在蛮邦岂偶然。今日开轩见遗像,当时美政亦相联。”可知在元代遗直轩内还可看到二苏遗像。小楼在元朝末年因兵荒马乱而荒废。明正德十一年(1516),郡守王秉良即其旧址,重建苏公楼,楼两翼有曲折回廊,四周有朱墙缭绕,上面镌刻着苏轼苏辙二先生的诗词,明末又废。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9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雷州   兄弟   弟弟   遗直   民生   东楼   亲政   安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