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金庸!再见,一代人的江湖梦!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1998年,获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1年,
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
现的编号10930的小行星命名为“金
庸”。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
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
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一次偶然开创一代武侠经典
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
很偶然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
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
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
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
到了疲惫期,于是,报纸总编辑邀请金
再见,金庸!再见,一代人的江湖梦!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老先生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一语成谶,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的离去,带走了一代人的记忆,也带走了一代人的江湖,从此山高水远,再没有一个江湖叫金庸。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
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
庸将武侠小说继续写下去。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
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
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
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金庸,
便开始创作。《书剑恩仇录》是他的第
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
此书成功之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
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
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
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洋洋大作。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
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一部不
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顶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
鹿—《鹿鼎记》(1969—1972年)
金庸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
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
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
神工一号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九天特训营
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
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的武侠小说正
式进入内地。时至今日,即便你始终不
曾看过他的原著,但其作品在两岸三地
不断被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能也是陪伴
你成长的一个标志。
虽然作家王朔曾批评金庸小说是现
代社会四大俗(还包括成龙电影、琼瑶
电视剧和四大天王)之一,但金庸倒不
觉得这是一个坏的批评,他说俗就是接
近很多人,或者很多人喜欢它。
确实如此,金庸的武侠小说受到了
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欢迎,他曾获得了两
岸三地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也被普通的
男女老少所喜爱。
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
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几十年来,金庸的作品被翻拍成电
视、影视剧高达90次。对华人影视文
化可谓贡献重大,亦奠定其成为华人知
名作家的基础,素有“有华人的地方,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
就有金庸的武侠”的称赞。
斯人已逝,再回顾那些年看过的经典作品,才发现金庸走了,带走了一代人的武侠梦。
一手写武侠,一手办报纸
作为武侠小说大家,这个身份或许是金庸享誉最盛的。而另一个在金庸一
生中不可磨灭的标签,便是报人,一个
杰出的报人。
1947年,他进入上海《大公报》,
从三千名投考者脱颖而出。第二年,《大
公报》香港版创刊,金庸被派入香港,
那年他24岁。当时的香港与上海相比,
并不发达,但金庸说,“我一生很喜欢
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
作家李敖曾在节目中批评金庸武侠
小说“那写得什么玩意”,他说侠义部
分金庸自己没一样做得到,“不讲真话、
不做真事”。不过,作为报人金庸,他
似乎并不是李敖所说的那般。
1959年,35岁的金庸创办《明报》,
便是看不惯《大公报》所报道的“虚假
事实”。他说:
“我办《明报》的时候,就是希
望能够主持公正,把事实真相告诉给读
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香港的政
治风气比较复杂。走到哪里,都是一片
说谎声。金庸忍不住了:“我必须发声。”
于是,他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
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办《明报》要十万块,金庸自己就
出了八万。他将自己写小说和稿子赚的
钱全部投了进去。他每天一篇的社论,
零下八度电影
在众多报纸中独树一帜。当时金庸一边
写小说,一边写社评,小说要写八九百
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字,社评要写一千多字。还要随时关注
国际时讯,精力消耗很大。
每天一睁眼,就有两千字的稿子等
着他。晚饭都不吃,要写好社评才能坐
下来安心吃饭。社评写完的时候,一般
也就到了报纸要发的时候。时常看到金
庸在边上写,报纸排字工就站在旁边等
着他。
金庸一直持续地为正义发声,也将
家国天下的主题融入进小说中,于是便
有了《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
屠龙记》……身为持续发出声音的公众
人物,金庸必然会被某些势力视为眼中
钉。有人放出话来:要消灭五个香港人,
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金庸说:“我虽然成为暗杀目标,
生命受到威胁,内心不免害怕,但我决
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以至被我书
中的英雄瞧不起。”
最危险的一段时间,金庸听到风声,还跑去欧洲躲藏了一个月。连载的《天龙八部》只好倪匡代笔。一个月后,金庸回到香港。倪匡笑着对他说:“抱歉抱歉,我讨厌阿紫,所以把她的眼睛写瞎了。”后来,金庸则以换眼手段让阿紫复明了。
但不屈服的金庸又撰写了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可谓是金庸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舆论风气归于平静。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如果没有什么意外,《鹿鼎记》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了。”
他的社评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他的武侠小说,几乎也是以日更的节奏推进,数十年间无间断。
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奠定此生基业,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塑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而这份报纸开办之初,只有六千份的发行量。在困难的时候,所有职员的的薪水都打了八折。金庸说,“是大家和我一起捱了下来。”
深厚的家学渊源
金庸去世后,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如此评价他:“在小说家中,可以说,金庸是最有学问。他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在如此专业化的时代,拥有广博的知识,贯通古今和中外…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很少有小说家能达到金庸的水平。”
据悉,金庸书架上摆着的,有诸子百家典籍、历史文献资料、各朝诗词歌赋、明清古典小说、西方文学名著、佛经等各类读物,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在金庸小说的后记中,他常会对所
参考的资料进行回顾。
如撰写《射雕英雄传》,他便参考
了《元史》《蒙古秘史》《皇元圣武亲
征录校注》《重阳仙迹记》《七真年谱》
和《道藏源流考》等文献,先对成吉思
汗和全真教做了全面的了解。
在《雪山飞狐》后记中,谈到李自
成之死,他先后提了《明史》中的村民
击毙说,《明纪》中的受困自缢说,《明
季北略》中的军中病死说和《沣州志》
中的出家为僧说,甚至还有小说演义中
春分点
的被部下毒杀、刺杀一说。
众所周知,金庸本名查良镛。他博
闻强识的读书生涯,与其出身海宁查家
的家学渊源息息相关。
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个书香世家。海宁查氏是世家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进入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
而金庸族谱旁系姻亲关系中,也有很多大家熟悉名字,比如:
徐志摩——金庸的表哥(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
蒋百里——金庸的姑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同族姑母);
钱学森——金庸的表夫(蒋百里
的女儿蒋英是“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的妻子)
琼瑶——金庸的表外甥女(金庸的堂查良敏嫁了琼瑶的三舅袁行云)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由安至危、由富到困,但金庸没有在战乱的颠簸流离中颓丧。
15岁的时候,金庸和两位同学一起合作,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根据招考的题目,做些模范答案给学生看,大概相当于今天《五年模拟三年高考》这类的参考书。这个书做得很成功,
让他们赚了很多钱。
有人说,金庸是最会赚钱的文人侠客,这一点,金庸在中学时候就已颇显锋芒。而看起来温和宽厚的金庸,年少时性格也有十分狷狂的一面。
在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金庸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当时还是1940年,他读高中一年级,写了一篇嘲讽训导主任的寓言故事《阿丽斯漫游记》,结果因“亵渎师长,败坏学风”而被革出校门。然而,这篇文章不仅显露了金庸的文学才华,也充分展示了他敢于反抗强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精神和勇气。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又遭遇了被学校开除的命运。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有钱,他衣食都没了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金庸的写作天赋在中学时就显现出来了。在衢州中学后读书时,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老师替他取了一个笔名叫“查理”。“查理”撰写的《一事能狂便少年》《千人中之一人》等文章,陆续在《东南日报》
副刊《笔垒》上发表,得到好评。
万方
C over P eople 封面人物
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84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香港   小说   社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