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斗,还有不满

北⼤中⽂系教授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还有不满
北⼤中⽂系教授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还有不满
读书的意义是保持⼀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
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
如果过了若⼲年,你半夜醒来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劫持飞机
不是说书本本⾝特了不起,⽽是读书这个⾏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另⼀种可能性,另⼀种⽣活⽅式。说到底,读书是⼀种精神⽣活。
——陈平原(北⼤中⽂系教授)“苟⽇新,⽇⽇新,⼜⽇新。⽇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新。德贵⽇新。常新,⾃新,全新。有发明之⼒者虽旧必新,⽆发明之⼒者虽新必旧。道在⽇新,艺亦须⽇新,新者⽣机也;不新则死。”
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还有不满
作者|陈平原
据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本40本,以⾊列64本。
北⼤中⽂系教授陈平原说:不是说书本本⾝特了不起,⽽是读书这个⾏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另⼀种可能性,另⼀种⽣活⽅式。
读书的意义是保持⼀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
问:当您在谈论读书时,实际上是在谈论什么?
陈平原:谈读书其实是这个意义:保持⼀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我不久前在中央民族⼤学的毕业典礼主旨演讲上说过,知书,知耻,知⾜。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如果过了若⼲年,你半夜醒来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特了不起,⽽是读书这个⾏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另⼀种可能性,另⼀种⽣活⽅式。说到底,读书是⼀种精神⽣活。
专业性的读书和⼀般性的读书不太⼀样。专业性的读书,你在⼤学期间为了硕⼠、博⼠,必须要读的;但养成⼀种⽣活⽅式的读书,可以持之以恒,⽽且可以跨越专业分别,成为你的精神⽣活。今天
的中国⼈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是越来越少的精神⽣活。精神⽣活看起来很虚很虚,⼀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姿态,那就是读书。你已经⾛出学院了,⼗年⼆⼗年了,你还在读书,那说明你还有某种精神⽣活的需求。
过去是书到⽤时⽅恨少,现在是书到⽤时⽅恨多。
问:在现今的时代,做⼀个读书⼈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iview
陈平原:过去是书到⽤时⽅恨少,现在是书到⽤时⽅恨多。问题不是资料太少,⽽是太多。过去古代的中国⼈如黄宗羲等要寻访⼀本书、造访⼀个藏书楼多么困难。现在可能还有个别的资料要上下求索,全世界去跑,但⼤部分资料已经唾⼿可得了。资料太多,⼀⽅⾯带来的问题是歧路亡⽺,⾯对每天⽣产出来这么多的⽂字材料,你不知道哪些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迷失在这茫茫⽂字海洋⾥会被淹死的。
只说今天苦读没有意义,⼀味提倡苦读可能会误⼈⼦弟,因为你读不过来。所以选择的功能在今天的意义尤为凸显。
现在的读书⼈⽐以前来说,选择的眼界和⾃我的阅读的定⼒、还有批判的眼光,会更加需要。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络,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堆⼴告。⼤部分的⽂字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整个⼈类要倒退⼏百年。
问:这些年来,科技在不断满⾜或者说制造阅读需要,⽆论如何,读书的渠道毕竟是丰富了许多。
陈平原:其实我知道阅读形势在变化。今天你不⼀定捧着⼀本书在读,你也可以读电⼦书,但书和⽹上的报道、新闻、娱乐是不⼀样的,相对来说它更加需要⼀种投⼊,和前⼈、古⼈、外⼈、不熟悉的⼈对话。不能说现在没⼈读书,地铁上很多⼈捧着⼿机、平板电脑在读,还有⽹上的⼩说有很多⼈读,但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你可以告诉我,书有好有坏有雅有俗,但⼀般来说,相对于整个⽂化⽣产来说,经典型的书还是更值得你跟它对话。
有⼀天,⼿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或者被外星⼈的病毒攻击了,整个⼈类要倒退⼏百年。
阅读形式的变化将从3个⽅⾯改变⼈的思维。
问:据您的观察,阅读载体的变化如何改变⼈们的思维。
陈平原: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的思维的变化的特点,我说第⼀个是“发散”——发散型的思维,已经很难集中在⼀点了。古⼈读经,⼀个⽉,⼀年,集中在⼀点对⼀部经书,不断地对话,⼀个字⼀个字斟酌。现在不⾏了,学⽣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法集中精⼒在⼀段时间⾥做⼀件事情。
第⼆,表述的⽚段化。今天的微博对写作者来说是⼀个很⼤的误导和残害。每天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能够写⼏句俏⽪话,写不成⼀篇完整的⽂章。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思考以前是时间维度的,现在是空间维度的。海南,桂林,南极,北极,每个⼈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堆,但就⼀点谈深的功夫,⽐如谈你的家乡、你的社区,就很缺乏。思考有⼴度,缺深度,这和我们阅读的习惯有关系。我们每个⼈都是“知道分⼦”,⽐起以前的世代的⼈的常识要多,但思考、辨析能⼒不⾜,这跟⼤家缺少琢磨的时间有关,没有时间、没有耐⼼来仔细琢磨⼀个事情。
还有⼀个特点,就是⾃主记忆⼒的衰退。我们全世界的⼈都⼀个样,把记忆⼒交给电脑了,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北⼤中⽂系有很多传奇性的⽼学
星标邮件
者,你说⼀句话他能马上告诉你在哪本书的第⼏卷第⼏页,以前觉得特了不起。今天⼤家已经不再读书了,已经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个很可怕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怎么样,我⾃⼰是常常很惊讶于⾃⼰会突然有记忆⼒的衰退,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了——“没关系,我的电脑⾥有”,年轻⼈则是“我的⼿机⾥有”。有⼀天,⼿机丢了,电脑丢了,或者全世界断电了,或者被外星⼈的病毒攻击了,整个⼈类要倒退⼏百年。因为你过分依赖于数据库来记忆和辨析。
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求知,⽽是⾃我修养。
问:读书是否陷⼊⼀个被夸⼤的困境?或者正相反——实质的困境还被描述得不够?
陈平原:读书的确存在真实的困境,⽽且这困境⼀下⼦很难解决。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求知,⽽是⾃我修养。
后退跑
现在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就有了我刚才说的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知识变得唾⼿可得之后,读书的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个书名和⼈名,检索就⾏了;⽽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华”,读书多了,平常⼈说的书卷⽓就出来了。
今天我说的是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格,⼼灵,⽓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与我年龄相仿的这⼀代⼈处在过渡的时代,我们在书籍时代⾥成长,另⼀⽅⾯我们赶上了数字化的时代,两边都能够有
从政提醒与我年龄相仿的这⼀代⼈处在过渡的时代,我们在书籍时代⾥成长,另⼀⽅⾯我们赶上了数字化的时
类淀粉沉积症
代,两边都能够有理解。下⾯⼏代年轻⼈可能还来不及对上⼀个时代有了解就进⼊了数字时代。我对上下两代⼈怎么读书都有了解,所以会有感慨。
但对年轻⼈来说教训是没有⽤的,我便把⾃⼰的读书体会写下来,或许能有⼀些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书⾥⾯能够影响到多少⼈算多少⼈。
将来稀缺的是独⽴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古⼈,不盲从于社会,时髦不能动。
问:将来的时代,什么样的读书⼈将脱颖⽽出?
陈平原:我常跟学⽣说,检索能⼒是很容易学会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个“云”⾥,将来稀缺的是独⽴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古⼈,不盲从于社会,时髦不能动。在中⽂系来说,再加⼀条:表达能⼒。相对于⼈⽂学来说,表达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科不是⼀个实验的学术,它天⽣的就有要表达和说服别⼈的能⼒的要求。能不能到好的题⽬,形成完整的思路,很有说服⼒的表达出来,这对⼈⽂学者来说⼗分要紧。
作者:陈平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官⽅公益账号,转载此⽂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2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82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读书   阅读   没有   还有   思考   功能   时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