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静女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3.《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原本只称《诗》,是儒家“五经”之首,因此又称《诗经》    
生与活5.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为民歌,共160篇,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 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 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 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平铺直叙(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以彼物喻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托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7.《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8.《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9.《诗经》就本质上,是乐曲的歌词;赋、比、兴,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教师小结: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及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shū) (sì) (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彤(tóng)管  炜(wěi 怿(yì) 归(kuì)荑(tí)洵(xú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轴瓦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4.检查诵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      见:通“现 (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馈赠。   
女:通“汝(rǔ)”,你的。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5.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笛卡尔坐标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四、课堂小结
从《静女》一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上古时期淳朴的民风,及诗中这种美好的情感。《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下节课让我们去诗歌中感受这种美好的情感世界。
五、布置作业
      背诵《静女》全诗。
六、板书设计
爱:通“薆(aì)”        见:通“现 (xiàn) 
说:通“悦(yuè)”        归:通“馈(kuì)”,   
女:通“汝(rǔ)”        匪:通“非(fēi)”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互读,彼此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站起来朗读效果会更好,能更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教学方法: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译——借助注解,完成诗歌翻译 
1、学生自读,勾画出诗歌中的不会解释的词语,教师进行讲解。 
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请三个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3、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
按照“信、达、雅”的要求对全诗进行翻译。
静女多么美丽啊,在城角等我。但你却藏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静女多么美好啊,赠给我彤管。彤管颜鲜亮,喜欢你的美丽。你从野外采来荑草送给我,这荑草真是美丽而且与众不同。并不是荑草本身美丽,而是因为是美人赠送的。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心地好,送我一枝红管箫。红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三、构——分析诗歌结构及内容
1、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2、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非法侵入(01)(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外貌描写:如“姝”(美丽) 动作描写:俟(热情)、爱而不见(调皮)、搔首 神态描写:踟蹰(憨厚老实)
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下,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板书:  静女:美丽、热情、调皮      男子:憨厚、老实、痴情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
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3、思考:约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要大加赞赏?等额选举
明确:赠送了彤管与荑草。表面上是赞美彤管与荑草,实际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4、男主人公对于静女送的普通小礼物珍爱不已。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汝”字,仅仅只是指彤管吗?  
(“汝”字不仅指的是彤管,更是指代静女,表现出男子对静女的深情)
5、与“有炜”的彤管比起来,荑草显得平凡,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自由发言) 
按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泽,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微而情深,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7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经   学生   诗歌   静女   主人公   男子   彤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