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以小说《隐身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例

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和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Rule Verne,1828-1905)共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不但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而且侧重引发读者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对后世的科学研究和科幻小说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小说《隐身人》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威尔斯通过犯罪心理学叙事的方法,解析主人公格里芬发明隐身药水前后的犯罪心理及动机,剖析他从一开始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到违背人性的犯罪心理的转换,再到视人命为草芥,随意犯罪,最终毁灭自己的心理历程。小说通过对格里芬心理变化的描写,既阐释科幻小说不同的一面,也暗示了人和科学、人和犯罪之间可能存在的威胁。
一、格里芬犯罪心理的生成和发展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那些与犯罪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因素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具体来说,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行为人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下,又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1]一些冷血、无情、凶残的罪犯往往在早年的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亲情或感情的关怀,尤其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以致于他们排斥或反感与家人进行真诚的沟通。诚然,那些从小就没有被人爱过的青少年,在他们成年之后是很难主动去爱别人,这就是人先天社会化缺陷所造成的问题——
—缺少爱。格里芬的犯罪从开始预备、实施、到完成,甚至在他犯罪之后,为逃避社会责任的追究而进
行的一系列行为,都清晰地勾勒出他的心理演变和转化的全过程,不难发现其犯罪心理生成的影响因素。
首先,青少年成长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缺乏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关爱和关心,长大又没有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即使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人生中没有正确的引导,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早在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的犯罪学创始人龙布罗梭(Lom⁃broso,1835-1909)就曾提出“研究和理解犯罪之前,必须首先了解犯罪人”。[2]小说《隐身人》没有提及到格里芬的母亲,只提及了他的父亲是怎样被格里芬逼死的,根据格里芬的心理状态,可以推测有两种心理问题引发他的犯罪:一是由社会化障碍引发的犯罪(犯罪人格犯罪);另一种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犯罪(心理
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
——
—以小说《隐身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例
张伟,苏伟民
(福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福建福州350715)
摘要: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隐身人》描述主人公格里芬从一名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变成心狠手辣的杀人犯的整个自我毁灭过程。本文通过对格里芬犯罪心理的研究,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小说所要传递的关于人与犯罪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醒世人要正视罪犯的心理变化轨迹,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重视社会舆论对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避免酿成不必要的社会惨剧。
关键词:《隐身人》;乔治·威尔斯;犯罪心理学;叙事;心路历程
中图分类号:I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穴2020雪11-0081-05
收稿日期:2019-09-14
作者简介:张伟(1982-),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
学、跨文化交际、教育经济管理研究。
PORNO GRAFFITTI
《武夷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问题犯罪)。格里芬终日沉浸在学术领域的研究里,忽视了和其他人的沟通,他只是个高大、体型比正常人魁梧的男人而已。从他和房东老太太、霍尔太太等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他存在一些交际困难,沉默寡言,对他人的主动沟通显得不耐烦,以及他因为“隐身”带来心理上的负担,使他只能独自默默隐藏自己的“秘密”。
其次,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的关心。犯罪人在童年就没有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社会也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人后天社会化缺陷所造成的的影响,小到微乎其微,大到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小说《隐身人》隐晦地提及了格里芬由于先天生理上的病痛给他本人带来的烦恼,他患有白化病,被人歧视,受尽人间冷暖,他在心中暗自发誓要成为一个伟大且令人瞻仰的人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颗犯罪的种子。格里芬沉迷于隐身药水的发明实验中,封闭了自己三年,孤僻的性格加剧了他人伦情感的严重缺失。在小说故事结尾,格里芬被村民打死后显现原形——
—头发和眉毛都是白的、双眼就像红宝石一样,这与年龄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他本就是个“羊白头”。当他被众人打死时,赤身裸体和悲愤不甘的表情,还是引起读者的恻隐之心,使人们在惩罚犯罪之人大快人心之余不免增添几分怜悯之情。
最后,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人犯罪心理的生成还有一个潜伏期,当达到一个爆燃点的时候很多负面的情绪就将爆发。纵观格里芬的整个犯罪心理的演化过程,如果他本身敢于面对是非、不钻牛角尖、
正视自己先天的缺陷、放下自己的高傲的尊严,或许结果就截然不同。他的暴殄行径正是他本人人格缺陷埋下的祸根,是人某种畸形心理在某种条件下的释放的集中表现。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二、格里芬犯罪心理的心路历程《隐身人》主人公格里芬是一位物理学天才,通过长期的实验,他发明一种方法可以把人体的折射率变得与空气一致而造成“隐身”的效果。他原本可以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合作,向世人公开和传播他的成果,帮助那些需要隐藏某些生理缺陷的人。但是,由于自卑、过强的自尊心以及利欲的驱使,格里芬滥用“神奇的魔力”,与世人作对,袭击毫无防备的人们,害人性命。此外,他还恶意制造各种恐怖事件,给社会带来极为不稳定的恐慌氛围,格里芬从天才走向死亡的每一步,都深深烙上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主要印记。
(一)第一阶段:犯罪心理的潜伏
当格里芬只是一名刻苦钻研、埋头研发隐身药水的科学家时,他的生活几乎只有科学实验,并没有什么犯罪想法,他唯一担心或提防的是他的导师窃取他的实验成果,他小心翼翼地进行科学研究。在实验室工作时,由于资金的缺乏,格里芬束手无策的时候,他偷盗了别人寄放在他父亲那儿的钱,使得父亲无路可走,唯有自杀可以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格里芬的实验间接逼死了自己的父亲。从他对肯普叙述这件事的谈话:“我偷盗了一位老人的钱……对于我父亲的死,我丝毫不感到惋惜,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成了自己愚蠢感情的牺牲品。”[3]看出他对父亲非常冷漠,好像死的只是一个毫无关系的陌
生人。当格里芬发现,虽然他已经掌握了使用药水把人隐身的秘诀,可是还没完全掌握要领,他不会把隐身的人变回来。此时,连续四年的紧张工作已经使他筋疲力尽,甚至使他到了没有任何力量和丝毫感情的地步。他想要寻最初开始研究时的热情,恢复那种为了发明创造不惜一切代价的欲望,结果却徒劳无功。只要隐身药水能够实现成功,格里芬对亲情、对友情等似乎根本不在乎,他急需一笔资金,完成了他的实验,实现他为此苦苦奋斗的目标。当白猫在阵阵痛苦的呻吟声中隐去了身形,面对此情此景,格里芬不仅毫无怜悯之情,有的只是试验成功后的喜悦。格里芬意识到实验即将成功,他服下了可以除去血液颜的药水,他感受到他的皮肤在不停灼烧,胃里的食物在猛烈翻滚。即使此时格里芬浑身上下痛苦难耐,可他还是紧咬牙关,死一般地躺在那里。这时,他才明白那只白猫为什么在施用隐身药水后发出那般痛彻心扉的惨叫。
(二)第二阶段:犯罪心理的萌发
格里芬隐身药水的实验最后终于成功了,但这建立在被隐身的人或动物必须忍受极度的痛苦之上。实验进行到后期时,格里芬的内心却充满对生命的漠视,等同于一个杀人如麻的杀人犯一般。他为了逃离
82··
实验的地方,放火破坏了一切,在他隐身的那一刻,一个人所有的阴暗面都涌了出来。为了永绝后患,
防止其他人破解他的机密,他毅然选择通过烧房子来消灭痕迹。格里芬隐身之后,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约束得了他了,为了一己私利,毫无做人底线。此时,格里芬的犯罪的心理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价值观开始扭曲,思想和行为有些已脱离正常,道德和社会秩序意识也开始逐渐丧失。
此时,格里芬自我分辨是非的能力已经基本丧失,他走在街上,深信这看不见的身体会给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他的脑子里顿时涌现出各种狂妄、惊人的计划,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这一切了——
—捉弄别人,吓唬别人……然而,恶劣的环境使格里芬不得不低头,为了继续生存,他要吃饭,要有栖息之所。所以,他毅然决定去“奥姆宁”百货公司盗取东西,不幸被发现后仓忙逃了出去,最后在一家沾满蝇屎的肮脏老式小铺子安身。由于老板疑神疑鬼,嗅觉听觉十分灵敏,发现了些许异常,于是格里芬再次毫不客气的出手,把老板给打晕,堵住了老板的嘴,并用被单把他扎了起来,不管其死活。他就是在盗窃、抢劫,就是在犯罪,但是这时候的犯罪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只是他为了生存的唯一选择。
adr成就龙(三)第三阶段:犯罪心理的升级
格里芬隐身之后躲避世人的举动,以及在这过程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一步步将他带入犯罪的深渊。起初,格里芬为了更好地研究隐身药水的解药来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他到旅店时,只想一个人独处
一段时间,但是他古怪的造型和脾气引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想知道关于这个陌生人的信息。村民的好奇心让格里芬感到非常不安,使他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加之他的脾气十分暴躁、易怒,又不给人好脸,村民也感到些许恐怖,就纷纷避开了他。格里芬就这样安稳地过了几个月,他原本只想安安静静地研究怎样才能使自己显形,却因霍尔太太一直催促他交房钱,无可奈何再一次隐身去牧师家偷钱。
从犯罪心理学看,由需求引起的犯罪心理生成的机制是:当需求被人所意识到,并且与具体的满足手段或行为互相联系时,那么就会产生内驱力推动个体去实施犯罪。[1]这样的犯罪无一般人常有的悔恨、忏悔之心,并且容易重新犯罪。由于匆匆离开,格里芬来
不及做好掩饰,被早起的霍尔夫妇抓了个正着,周围
人的质疑和起哄声使他恼羞成怒当场脱去衣物,自己
揭发了隐身人的身份,村民害怕得四处逃离。此时,格
里芬不仅没有偷窃的羞耻感,还十分享受众人害怕时
惊恐的表情。他跑出村庄后,试图控制流浪汉马弗尔
当脚夫,威胁马弗尔要是不听从于他,就杀了他。格里
芬的犯罪心理开始逐渐膨胀,已经不顾及他人的生
命,利用一切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但马弗尔还是背
板了格里芬并偷窃了他的笔记本和钱,这使格里芬更
加的愤怒,开始了他一步一步的报复。
(四)第四阶段:犯罪心理的终点
犯罪的终点必然是惩罚。任何犯罪行为的产生必
然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
自我意识等)的影响,以特定的心理活动(如认识、情
绪、意识等活动)和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特征)为
基础。[1]格里芬的犯罪心理从开始的小打小闹、捉弄、偷窃上升为了杀人报复,但他并没有得逞。可以看出,
一个人的犯罪心理是由需求引起的,因为人有一个最
大的特点就是永不满足。众所周知,人之所以会犯罪
都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需求和各种享乐,是一种放纵
自我和任性的表现。过度地放纵自己,一旦被束缚就
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报复心理就转化为杀人的动机,
往往犯罪动机就能反映出犯罪人的主观恶性。
因为导致人的各种心理冲突的表现有好几种:有斯帕拉捷
源于人际的冲突,有源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还有源
于观念和欲望的冲突。有些人就在一时的心理冲突下(心理障碍)发生危害他人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4]当格里芬打算向开普寻求帮助,想利用隐身的优势建
立一个黑暗恐怖王国,进行统治世界的目标时,开普
发现格里芬已经失去了理智,在理性、理想、观念、品
行等方面都和自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一边稳住格
里芬,一边给艾荻上校送信告密,不愿与他同流合污。
被格里芬发现后,开普仓惶逃跑,虽然最后成功脱离
危险,但还是时刻面临着格里芬的报复。为了逼出格
里芬,开普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就在格里芬无处可
去的时候,有个老头发现格里芬手里的拐杖在空中漂
浮很是神奇,并没有意识到是隐身人。当时格里芬的
犯罪心理只是有目的的犯罪报复,而老头跟在他身后
张伟,等: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83
··
《武夷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的这个行为激怒了他,使他没有了耐心,直接打死了那个老头。
至此,格里芬故意犯罪的心理是以从故意伤人到有意杀人再到肆意杀人方式发生变化,其犯罪心理程度达到了极致。他犯罪的心理越陷越深,使他无法摆脱隐身带来的麻烦,简直是疯了,这直接导致了他悲惨的下场。
三尧格里芬犯罪经历的启示
从犯罪心理学看,一个人的不同的犯罪行为与其不同的心理形成机制密切相关,犯罪行为会通过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造成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犯罪心理的形成、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要防止犯罪心理付诸行动,不可忽视对各种犯罪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的研究。犯罪心理往往是和欲望、能力相挂钩的,当一个人有一定能力的时候,隐藏在人本性中的犯罪心理慢慢浮现,人的欲望将被无限地放大。《隐身人》这部小说是以前瞻的科幻小说情节为人所熟知喜爱,但它从犯罪心理小说层面也能通过对人的意识层和潜意识层的细致描写,辅以缜密的逻辑来安排和构建犯罪叙事。犯罪心理小说充满悬念和节奏感的叙事风格是吸引读者的法宝,这也和科幻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写作手法有许多共同点[5]。格里芬秘密进行隐身实验,其实验成功之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完全
与社会格格不入。他公然在社会上制造各种矛盾冲突,甚至妄图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恐怖王朝。对格里芬犯罪实施的记录,正符合小说作者威尔斯在创作时从描写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违背转变到直接对社会规律的宣战的意图,同时小说还揭露了社会某些成员与整个社会体存在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甚至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
格里芬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把科学当作犯罪的工具,因为有了隐身药水,他觉得“不论做了什么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他都不在乎,无非就是脱去衣服,隐个身罢了”。[3]在整个犯罪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不正常的复仇犯罪心理,在隐身药水的帮助下,格里芬直接无视了社会的法律和伦理道德,肆意犯罪,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拿一个人的宝贵生命当作玩笑。格里芬在报复肯普的时候,开杀死了艾荻上校,
却在追赶肯普时,被众人合力制服,被殴致死。他的
内心是不甘的、悔恨的,他不甘还没有建立他的恐怖
王国就已经死去,他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被世人所知
道,还没有记入史册、让世人仰望;他悔恨自己的欲望
和野心使他落得如此下场,如果还能再来一次他肯定
不想再成为一个怪异、恐怖、人人喊打的隐身人。《隐身人》这部作品虽然也批判了普通民众由于无知而不能给予隐形人以合理的同情,最终导致了他
与社会决裂的悲剧。但它最主要说明的主题还是:社
会伦理道德不能出现权力的真空,否则便会产生严重
的混乱和罪恶;科学技术如若运用不当非但不能给人
类带来幸福,反而会导致人性的扭曲,把人类变成一
种没有感情、冷酷自私的研究机器。格里芬的“隐身”
实际上是把自己置于一所没有围墙的监狱。隐身术很
有用,但却无法让人随心所欲地利用。格里芬可以隐
身,但却无法把人类文明的任何创造物一起带入隐身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世界,因为工具是文明的造物,而文明与隐身所象征
的百无禁忌的状态是格格不入的。“文明”无法隐身,
一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人”也无法隐身,隐形人在隐身
之后已经相当于放弃了人类身份。“隐身”所象征的脱
离伦理道德,为所欲为,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
性所在,所以,隐形人抛弃了人的本质属性后就不再
是人。隐形人只懂得用恐怖手段,凭自己好恶决定他
人生死命运,这只能激发众的集体反抗。[6]
隐形人发明的隐身术除非他死,否则他根本无法
真正回到社会中去,这个情节暗示了一个人一旦选择
跟这个社会对着干,便没有回头路,即使他某天发现
了这样做的沉重代价他承受不起,他也已经深陷泥沼
中南大学信息港而无法自拔。所以,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成长的过程
缺乏家庭的关爱,长大时却没有正确引导,会导致他
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犯罪观念没有清楚的定义,极
有可能会走上歧途。即使是身心健康、日常的交际和
心理活动都比较正常的人也而能会偶染“心理疾病”。
如今,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对于
生活中的生理疾病,人们一旦发现,就会主动的去求
医问药;然而对于“心理疾病”却不同,人们往往意识
不到自己患有精神的疾病,甚至自欺欺人,不愿别人
提及自己的缺陷,忌讳这个话题,不敢勇于面对,不去
84··
。若是我们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或者置之不理,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那么个人的心理问题最终可能会导致危害自己、他人、社会的。
[7]
在小说《隐身人》中,作家乔治·威尔斯警示世人:在一个失去人性和理性的世界中,科学的成果非但不会造福于人,反而会危害社会。人性中的自私和罪恶会使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走上堕落和毁灭。
[7]
四、结语
众所周知,死亡是恶性犯罪的终点,格里芬生命的戛然而止,代表其犯罪行为的终止。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剖析一个卓越科学家从成功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出在经济、科技尚不发达的社会,犯罪的研究还没那么深入、全面,对犯罪产生的精神原因探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当时社会对优秀、有能力的科学家关心的不足,当他们遇到困难或不被公众理解时,他们没有得到社会有力的支持。格里芬
这个人物的犯罪心理最终可以归纳为这么一句话:成功于隐身,犯罪于隐身,死亡于隐身。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前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3(5):71-73.[2]菲利E.实证派犯罪学[M].郭建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3]
赫伯特·G ·威尔斯.隐身人[M].贾敏,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1-159.
[4]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
民公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100-110.[5]
张福贵,吴强.技巧与伦理:雷米犯罪心理小说的双重审视
[J].社会科学战线,2018(4):180-186.[6]徐艺玮.浅析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伦理关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85-88.[7]
晨曦.少年必读科幻名著手册[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5-175.(责任编辑:白晔)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s Inner World under
the Narration of Criminal Psychology
———Take the Case of the Protagonist’s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The Invisible Man
ZHANG Wei,SU Weimin
(School of Humanity &Law,Fuzhou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College,Fuzhou,Fujian 350715)
Abstract:The Invisible
Man ,a novel by British writer George Wells,describes the hero Griffin's self-destruction from a scientist who
explores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to a ruthless murderer.This paper,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Griffin’s criminal mentality,helps reader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novel to pass on criminal causality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remind people to face up to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changing track,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dolesc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 and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s toward
the criminal behaviors,in order to avoid unnecessary social tragedy.
Key words:The Invisible Man;George Wells;criminal psychology;narration;psychological process
张伟,等:解读犯罪心理学叙事下的人物内心世界
85··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78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犯罪   隐身   犯罪心理   社会   没有   心理   小说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