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及通识课思政育人教学研究

作为高校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的教师,如何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转化为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文章作者在“水利水电工程概论”通识课、“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关键词课程思政;家国情怀;责任意识;
集体主义精神;润物无声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General Courses //WANG Ying,JIANG Qiwei,XIA Xiaodong,LIU Lili
Abstract As teachers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for them to consider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transform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have learned into intrinsic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knowledge,and to combine personal growth with social need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We carried o
ut teaching practice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the general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and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Fluid Mechanics”,and summarized some experience.
2019年度作品回顾
Key word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a-triotism;sense of responsibility;collectivism;subtle influence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高校课堂是融合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场所,作为高校老师,怎么种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如何推进
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才能符合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呢?我们在“水利水电工程概论”通识课、“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进行了融入思政内容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1教师应全面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一线组织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和品位,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首先,教师不要认为思政不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只要认真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高校内各个教学环节、
各门课程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其次,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未来的需求。课程思政,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和
现实,实际工程案例比单纯的说教更加有效,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补充。课程中融入思政,
让学生不会感觉到被“说教”,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流体力学”课程,大量的定理、公式后面站着许许多多的著名科学家,
他们的生平就是很好的励志案例,
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传递给青年学生科学的态度、坚毅的精神和适宜的方法[1]。
2教师应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能力
银联商务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课程思政不能将思政课的部分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里,而要从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出发,挖掘思政素材,到课程与思政的契合点,思考知识点背后的育人目
标,拓展教学内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对于课程思政,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还要了解时事政治和经济发展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
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伊始,我们提问“一个2000
directdraw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寒风夕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令考古学家们苦思冥想的难题,而是到今天还在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你相信吗?”在学生的好奇和疑惑中,教师给学生讲述水利界的“大熊猫”、水利工程活化石———都江堰:早期的修筑者将堰址巧妙地选择在岷江的一处弯道,根据流体力学,河水在流经弯道时,形成弯道环流,凹岸冲刷,凸岸淤积,据此,将引水渠进口(宝瓶口)
设置在凹岸,将排洪排沙的飞沙堰设置在凸岸,同时利用两者的高差,在引清水灌溉的同时排出泥沙,自动引清排浑,
这就是都江堰为什么能够历经2200多年而不淤废的道理。后续的教学中,我们还陆续介绍了郑国渠、灵渠、槎滩陂等被评为世界灌溉遗产的
工程,介绍坎儿井、桔槔等灌溉方法,这些充满古代中国人与水打交道的聪明智慧、至今尚在使用的
古老工程,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内心生发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再从中国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告诉学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大河边的农耕民族,依赖水、
离不开水,
但无常的水患使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12,2021Sum No.528
2021年第12期总第528期
专业基础课及通识课思政育人教学研究
英蒋琦玮夏晓东
刘丽丽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41007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c.2021.04.025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立项“‘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思政研究”(编号:512030511)。
作者简介:王英(1963—),女,汉族,湖南人,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流体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概论等的教学与科研。
54
教改教法
我们饱经磨难,与水作斗争使得我们建设了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世界水利遗产,这就是国情民情教育与家国情怀的涵育[2]。
在介绍水资源概况时谈到: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匮乏,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
布严重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是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最严重的地区。跨流域调水便成为我国北方许多城市的必
然选择。南水北调工程除了能满足北方经济、
太中银
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外,还可以通过水资源的调配,修复改善已经遭到破坏的北方地区生态系统。这样,
学生一方面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家国根底,还知道南水北调不仅仅只是调水使用,还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区域的统筹规划和修复
工作,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系统工程和科学发展观教育。
在讲述防洪时,介绍分洪工程是一种迫不得已的
“丢卒保车”措施,是利用洼地、湖泊修建堤圩,当河湖洪水超过某一标准时,分泄河段超额洪水,
确保下游地区的安全,减少洪灾损失。比如“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300多年间,荆江大堤溃决过34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下决心缓解长江水患,决定在湖北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春末夏初,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在缺
少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人挑肩扛,用人海战术,仅用75天建成荆江分洪主体工程第一期。当上游洪水来量远大于荆江河段安全泄量时,启动荆江分洪工程,分蓄超额洪量,降低沙市水位,缓解了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
的矛盾,确保荆江大堤和江汉平原的安全,减缓洪水向武汉推进的速度。荆江分洪工程,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是新中国水利成就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讲述灌溉时,提及周恩来总理曾经骄傲地对外国友
人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
河南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依赖国家,不向上伸手,举全县之力,自力更生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他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全县各部门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无私奉献(无论受益与否都不计较局部利益得失)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提问学生:“红旗渠精神,对于当代中国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讲述大坝时,先提问“格鲁吉亚共和国的英古里水电站,曾经是20世纪世界最高的拱坝(坝高272米),但再过十年,它还能保住前十吗?”继而介绍目前世界最高的拱
坝———雅砻江上的锦屏一级水电站大坝(305米),它不光是最高,还实现了国际、国内顶级工程大奖的大满贯:获得了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杰出工程建设奖、菲迪克工程项目杰出成就奖、国家科技
进步奖、国家优质投资项目特别奖、詹天佑奖等。还介绍了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金沙江上的乌东德水电站大坝、世界最“聪明”的拱坝———金沙
江上的溪洛渡大坝等,这些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引领世界的工程,这些突飞猛进的水电建设成就,
反映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学生发自内心为祖国骄傲[3]。
3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
在介绍一系列成功的水利水电工程案例的同时,我们也剖析失败的工程案例:三门峡———黄河干流上第一个大
笑星大联盟型水利枢纽工程,50多年间,它让黄河两岸豫、晋、陕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它的“生死”之争,一直没有停息过。仓促的错误决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也不下百亿,目前还存废难决。国际上埃及的阿斯旺工程也同样如此。提问学生:“三门峡工程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了,追究责任于事无补,我们应该怎么办?停留在谴责里吗?”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通过具体工程的成败得失反思“究竟是什么使得一大不能说不爱国、更不能说不具业务专长的中国人在三门峡跌了这么大的一个跟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
矿用猴车
业技术人员?”使学生意识到对大自然要常怀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
不蛮干是必须遵守的科学工程规则;敢于坚持真理、不人云亦云、敢于担当是科学职业素养;满腔的爱国热情只有与精湛的专业特长、高度的责任意识相结合,才是一个合格专业技术人员的标配。
4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
需要集体的智慧脑科学揭示: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
也是认知的动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后,才能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授课,教师也更有激情,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一个人做课程思政,工作量大,
思维也会有局限。而教学团队在一起分工合作、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便可以借鉴其他课程的经验,结晶出特案例。比如在“流体力学”及“水利水电工程概论”课程中,
我们都会谈到气蚀,这种由负压产生的对过流通道表面的破坏,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与严重的后果。在交流中,有的教师介绍了某工地一个小小的钢筋露头没处理就导致导流隧洞产生大面积严重的气蚀坑,有的教师介绍某机械设备因一点小小的机具表面不平
整就差点机毁人亡,还有教师由此引申到“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提醒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注重细节、
一丝不苟,不要认为注重细节会浪费时间与精力,这是为今后工作中少出差错、不出差错做的前期训练,习惯才能成自然。教师们相互交流,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课程思政能力[4]。课程思政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交流,才能慢慢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
(15).
[2]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
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3]李树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N].光明日报,
2020-06-16(15).
[4]疫情之下专业课如何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EB/OL].(2020-03-01).m.sohu/a/376993160_706199/.
编辑李金枝55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2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6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课程   思政   工程   教师   教学   荆江   水资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